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化学工业   6篇
金属工艺   3篇
机械仪表   2篇
武器工业   19篇
一般工业技术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应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对超细AP粉体表面改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解决超细高氯酸铵(AP)粉体因吸湿而产生团聚的问题,用低温等离子体设备对超细AP粉体进行表面改性处理。运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和扫描电镜(SEM)表征了处理前后超细AP粉体的粒度和形貌。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拉曼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化学法分析了处理前超细AP粉体的组成和纯度。用热重和差示扫描量热法研究了处理前后超细AP和相对应的AP/Al体系的热分解性能。测试了处理前后超细AP的撞击感度、摩擦感度和吸湿性。结果表明,经过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处理后的超细AP粉体团聚现象明显得到改善,颗粒分布集中,吸湿性下降,纯度和结构组成几乎未发生变化。处理后的超细AP粉体较处理前高温分解峰峰温滞后了8.3℃,低温等离子技术对处理后AP/Al体系热性能影响很小。与处理前超细AP粉体相比,撞击感度和摩擦感度分别降低了7.1%和6%。  相似文献   
2.
利用超声辅助共沉淀法制备纳米碳酸锶(SrCO3),通过溶剂-非溶剂法制备纳米碳酸锶/高氯酸铵(SrCO3/AP)复合粒子。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分别对纳米SrCO3的形貌、粒径、晶型和纳米SrCO3/AP复合粒子的复合效果进行表征。对纯AP和纳米SrCO3含量分别为2%、4%、6%的SrCO3/AP复合粒子进行撞击感度测试;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分别对纯AP、纳米SrCO3/AP复合粒子和相同比例的纳米SrCO3与AP的简单混合物进行热分析。通过马弗炉将纳米SrCO3/AP复合粒子分别在350 ℃和500 ℃下煅烧1 h,对煅烧后的产物作XRD表征,研究纳米SrCO3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采用超声辅助共沉淀法制备出的纳米SrCO3为类球形,粒径在60 nm左右,晶型为斜方晶系;制备出的纳米SrCO3/AP复合粒子中,微米级的AP表面均匀分布着纳米SrCO3,纳米SrCO3的加入会使AP的撞击感度增加;通过两种不同方式添加的纳米SrCO3均能升高AP的高温分解峰温度,对AP的低温分解没有影响;与纳米SrCO3和AP的简单混合物相比,纳米SrCO3/AP复合粒子中AP的高温分解峰值温度升高6.02 ℃,将纳米SrCO3与AP进行复合后可以提高纳米SrCO3对AP高温分解的负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3.
亚微米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HLG-50型粉碎机,成功制备了亚微米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CL-20)。运用激光粒度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产品的粒度分布、颗粒大小及形貌进行了表征;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激光拉曼光谱(Raman)、X射线粉末衍射(XRD)仪及高效液相色谱(HPLC)仪分析了产品的晶型和纯度;使用热重(TG)和差示扫描量热(DSC)法分析其热分解特性,同时表征了产品的冲击波感度。研究结果表明:亚微米CL-20颗粒呈类球形,其平均粒径d50为210 nm, 并保持着原料的ε晶型且纯度高;与原料相比,亚微米CL-20的热分解峰温度稍有提前,其冲击波感度下降了53.1%,降感效果明显,有利于CL-20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粒度及粒度分布对硝胺类及其混合炸药安全性能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主要总结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特别对一些新成果进行了详细的综述.着重讨论了RDX、HMX及CL-20粒度和粒度分布对其撞击、摩擦、冲击波以及起爆安全性能的影响.同时提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采用机械球磨法,通过对球磨时间、介质流速等参数的控制,最终得到平均粒度d50=1.75μm的超细Si粉,并进行了粒度和SEM分析.结果表明,随着Si/Pb3O4延期药中超细Si粉含量的增加,其反应放热峰提前,放热量增加,但摩擦感度也相应增加.其中,超细Si粉含量为60%的样品不但具有较高的反应放热量,而且摩擦感度很低.因此,选定60%作为普通Si粉与超细Si粉在级配使用时最为合理的比例.  相似文献   
6.
硝胺类炸药颗粒表面包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包覆材料为主线,对国内外硝胺类炸药(RDX、HMX和CL-20等)的表面包覆研究进行了综述。对多种包覆材料、包覆方法以及包覆机理进行了归纳总结,阐述了表面包覆对硝胺类炸药的分散性、机械感度以及对推进剂和发射药力学性能和燃烧性能的影响。并指出了今后研究工作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和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7.
采用溶胶-凝胶法分别对纳米Al和微米Al进行表面包覆,制备nano-Al/xero-Fe2O3和micro-Al/xero-Fe2O32种复合材料,并对它们的微观结构和物相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纳米Al和微米Al表面均被约20 nm的无定形纳米粒子致密包覆;包覆物中的铁氧比与Fe2O3中的铁氧比大致相当。对2种纳米复合材料以及4种相对应的简单混合物(nano-Al+xero-Fe2O3、nano-Al+micro-Fe2O3、micro-Al+xero-Fe2O3和micro-Al+micro-Fe2O3分别进行DSC分析。对于采用纳米Al作燃料的铝热剂,nano-Al/Xero-Fe2O3、nano-Al+xero-Fe2O3和nano-Al+micro-Fe2O3三者的热谱图没有明显差别;对于采用微米Al作燃料的铝热剂,micro-Al/xero-Fe2O3的反应峰温度较micro-Al+xero-Fe2O3和micro-Al+micro-Fe2O3的分别提高了68.1°C和76.8°C。另外,将4种铝热剂(nano-Al/xero-Fe2O3,nano-Al+micro-Fe2O3,micro-Al/xero-Fe2O3和micro-Al+micro-Fe2O3)同时从室温加热至1020°C,对660°C和1020°C时的产物进行XRD分析。从图谱中共检测出Fe、FeAl2O4、Fe3O4、α-Fe2O3、Al、γ-Fe2O3、Al2.667O4、FeO和α-Al2O3共9种晶体物质。据此推测了可能的反应方程,并以最小自由能原则推出了每种样品最可能的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8.
通过 HLG-30型纳米化粉碎机批量制备纳米 Al2O3,使用纳米激光粒度仪分析其粒度及粒度分布,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其大小和形貌,采用 X 射线衍射(XRD)表征其晶型结构,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检测杂质元素的含量,研究其纯度。结果表明,制备所得的 Al2O3粒度分布窄,大部分颗粒的粒径〈40 nm,为α型晶体,并且纯度〉99.99%,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多点起爆网络装药对爆轰波输出同步性及起爆能力的影响,以超细奥克托今(HMX)为主体炸药,硝化棉(NC)为粘结剂,(HMX/NC=95∶5)为沟槽传爆药装药,设计了一种3点同步刚性起爆网络,理论分析和测定了起爆网络在不同装药密度下的同步误差,对比试验了沟槽压装装药技术,对传爆药进行了表征,测试了起爆网络相关的爆轰性能,优化了起爆网络装药结构。结果表明,提高起爆网络装药密度能够增加起爆可靠性和降低同步误差,装药密度从1.17 g·cm~(-3)增加到1.47 g·cm~(-3),起爆网络的同步误差从300 ns降低到150 ns。以JH-2压装药柱作为输出端装药,超细HMX/NC传爆药作为沟槽装药,采用沟槽压装装药技术,可以使同步起爆网络的爆轰波输出同步性约为100 ns。  相似文献   
10.
超细高氯酸铵复合粒子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降低超细高氯酸铵(AP)的机械感度,以纳米石墨粉、普通石墨粉和炭黑为钝感改性剂,采用气流冲击粉碎法对超细AP进行表面改性,制备了超细AP/纳米石墨(AP-1)、超细AP/石墨(AP-2)、超细AP/炭黑(AP-3)复合粒子以及空白超细AP对比样(AP-C)。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微米粒度仪、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及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表征了复合粒子的形貌和结构;用撞击感度仪和摩擦感度仪,测试对比了复合前后超细AP粒子的机械感度;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试了复合粒子的热分解性能。结果表明,相比于AP-C,AP-1、AP-2和AP-3的撞击感度分别降低了18.2%、21.2%和8.9%,AP-1、AP-2和AP-3的摩擦感度分别降低了12.5%、12.5%和8.3%,10℃·min-1的升温速率下,AP-1、AP-2和AP-3的高温分解峰分别提前了75.4,64.2℃和44.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