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7篇
电工技术   20篇
综合类   11篇
化学工业   34篇
金属工艺   8篇
机械仪表   8篇
建筑科学   24篇
矿业工程   3篇
能源动力   6篇
轻工业   19篇
水利工程   5篇
石油天然气   3篇
武器工业   2篇
无线电   32篇
一般工业技术   19篇
冶金工业   16篇
原子能技术   6篇
自动化技术   2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模拟Pu4+水解聚合行为,采用动态光散射法研究了盐酸溶液中Fe3+水解聚合边界条件,并采用热力学软件HSC Chemistry 6.0模拟计算了水解聚合过程中一些热力学函数值的变化。结果表明:在Fe3+发生水解聚合反应时,溶液中的c0(H+)、c(Fe3+)和温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提高Fe3+浓度和升高温度会促进Fe3+水解聚合反应;聚合胶体粒径随着Fe3+浓度和温度升高而分布越广,且测得中值粒径在100~1 000 nm。  相似文献   
2.
由于对置受限式撞击流反应器较高的传热及混合效率,能够制备出粒径小、均匀且分布范围窄的超细颗粒。本文采用碘化物-碘酸盐平行竞争反应体系研究入射速度、结构尺寸对对置受限式撞击流反应器微观混合效果的影响规律,并将混合腔尺寸同等比例放大一倍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入射速度的增大,离集指数减小,微观混合效果提高。喷嘴间距与喷嘴直径比的增大使得离集指数增大,微观混合效果降低。离集指数随着混合腔高度、混合腔出口尺寸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混合腔高度对混合效果的影响较混合腔出口尺寸显著。将对置受限式撞击流反应器混合腔尺寸扩大一倍,离集指数增加到原来的2.4倍,微观混合效果显著下降,但是在较大入射速度下,两种结构的混合效果差距减小。研究结果可为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制备提供高效、安全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4.
5.
6.
针对地下车库诱导通风系统的工作过程,建立了实体实验模型,测试了4种工况下流场中2个断面的速度场分布情况,分析了不同情况下诱导通风系统速度场的变化规律,得出地下车库诱导通风系统作用下浓度场的可能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天津滨海国际机场T2航站楼扩建项目地下室防水工程采用BAC双面自粘防水卷材的施工技术,重点介绍了地下室底板、侧墙、顶板防水施工中采用该类自粘卷材的施工方法、注意事项以及相关节点部位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8.
轨道站点实现人流的"聚集"效应,引导了上设综合体的建设,但同时需要优化站点周边一体化街区的规划设计,使"聚集"的人流实现从"点"到"面"的快速"疏散",从而实现站点引领周边城市地区的发展。从一体化街区的三大特征以及四大要求出发,结合相关实践案例探讨一体化街区规划设计时需要落实的内容,从而实现轨道站点引领城市周边地区发展的理念。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石墨烯智能混凝土电阻率与损伤之间的关系,向试件施加轴向载荷以及循环载荷,通过电阻率的变化反应混凝土的损伤程度,同时使用非金属超声探伤仪器测量波速,根据应力波理论,表征试件的损伤程度;将损伤与电阻率进行对比,利用隧道效应理论解释电阻率变化的原因,最终得出混凝土损伤与电阻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随着能源互联网的建设,为了应对配电主站所面临的数据接入和计算压力,文章提出了二级配电网边缘架构,以分布式边缘智能架构缓解主站压力。主要从边缘定义、划分方法、边缘功能描述与交互描述4个方面对所提边缘架构进行介绍。提出电网稳定连接区域概念及其生成方法,并结合南京地区电网实例,说明了以电网稳定连接区域作为边缘划分的合理性。最后,对所提边缘架构在配电网中的实际应用场景进行了设计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