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12篇
  免费   2392篇
  国内免费   1291篇
电工技术   1522篇
技术理论   3篇
综合类   1657篇
化学工业   2706篇
金属工艺   1340篇
机械仪表   1368篇
建筑科学   1527篇
矿业工程   678篇
能源动力   556篇
轻工业   1497篇
水利工程   492篇
石油天然气   925篇
武器工业   232篇
无线电   2573篇
一般工业技术   2164篇
冶金工业   769篇
原子能技术   278篇
自动化技术   3108篇
  2024年   65篇
  2023年   354篇
  2022年   745篇
  2021年   1189篇
  2020年   841篇
  2019年   626篇
  2018年   731篇
  2017年   780篇
  2016年   693篇
  2015年   1008篇
  2014年   1349篇
  2013年   1416篇
  2012年   1606篇
  2011年   1641篇
  2010年   1394篇
  2009年   1265篇
  2008年   1364篇
  2007年   1213篇
  2006年   1074篇
  2005年   874篇
  2004年   592篇
  2003年   425篇
  2002年   412篇
  2001年   350篇
  2000年   263篇
  1999年   227篇
  1998年   171篇
  1997年   114篇
  1996年   112篇
  1995年   102篇
  1994年   92篇
  1993年   81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7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5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4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3篇
  195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凹露天矿山由于其特殊的结构,爆破产生的炮烟扩散稀释较为困难,严重危害生产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与健康。基于实际矿山构建了深凹露天矿山的二维物理及数学模型,采用非稳态数值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爆破位置下,深凹露天矿山采坑内爆破炮烟的扩散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爆破位置下,露天采坑内均出现复环流,爆破点位置是影响露天采坑内风流结构特征的重要因素;露天采坑内的炮烟最高浓度均随着时间变化而逐渐下降,但下降的速率逐步减小,呈现三个阶段的下降趋势;爆破位置位于背风侧时露天采坑内的炮烟最高浓度和降至安全浓度所需时间远高于迎风侧三个爆破位置;随着背风侧爆破点距采坑底部距离的减小,炮烟最高浓度及降至安全浓度所需时间先降低后增加,炮烟最高浓度及降至安全浓度所需时间随着迎风侧爆破位置距采坑底部距离的减小而增加。研究结果对于指导深凹露天矿山企业合理组织爆破后的生产作业和保障作业人员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3.
The muon radiography imaging technique for high-atomic-number objects(Z) and large-volume objects via muon transmission imaging and muon multiple scattering imaging remains a popular topic in the field of radiation detection imaging. However, few imaging studies have been reported on low and medium Z objects at the centimeter scale. This paper presents an imaging system that consists of three layers of a position-sensitive detector and four plastic scintillation detectors. It acquires data by co...  相似文献   
4.
介绍一种用于婴儿培养箱上的加湿模块,具有稳定控制湿度、持续动态补水、方便消毒维护、安全可靠等优点,采用电加热加湿方式,产生高温水蒸气,不易滋生细菌。水蒸气进入婴儿培养箱空气循环系统后,充分扩散,加湿效果更加均匀。  相似文献   
5.
Chemical durability of lanthanide zirconates (A2Zr2O7) (A = La-Yb) under near-field environments is important for evaluating their application as potential nuclear waste forms. In this work, A2Zr2O7 (A = La-Yb) are synthesized by spark plasma sintering with controlled microstructure and their chemical durability are evaluated in a nitric acid solution (pH = 1). Scanning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analysis reveals an amorphous passivation film either enriched with Zr or lanthanide. The complex chemistry of the passivation films can be correlated with a transition in corrosion mechanisms from a preferential release of lanthanide in La2Zr2O7 to a preferential release of Zr in Er2Zr2O7 and Yb2Zr2O7. These results suggest a dominant mechanism of incongruent dissolution and surface reorganization for the formation of passivation films. Strong correlations are identified between the leaching rates and cation ionic size, ionic potential, electronegativity differences between A-site cation and Zr, and bonding valence sum of oxygen, suggesting important impacts of structural and bonding characteristics in controlling chemical durability of lanthanide zirconates.  相似文献   
6.
7.
针对传统使用水基和油基的太阳能集热器换热效果低和管壁热应力大的问题,以相变微胶囊悬浮液为工作流体,对抛物型槽式太阳能集热器进行了三维建模。采用蒙特卡罗射线追踪法结合有限容积法和有限元法的方法求解了太阳能集热管的光?热?力耦合问题,采用欧拉?欧拉多相流模型研究了相变微胶囊悬浮液在集热管内的流动换热特性。结果表明,相变微胶囊悬浮液强化了集热管内的对流换热,不仅降低了集热管的沿程壁温,且减少了集热管的周向温差,均化了集热管温度分布。集热管周向等效热应力呈花瓣型分布,对应的5个高温度梯度的位置附近(圆周角θ=5°, 90°, 175°, 225°和315°)出现等效应力局部峰值。吸热管内壁面θ=90°处轴向热应力为压应力,作用于整个管程,而径向热应力和切向热应力为拉应力,主要作用在进出口端。相变微胶囊悬浮液浓度越高,强化换热效果越好,集热管热应力越小,但产生的压降也随之增大。  相似文献   
8.
纳米纤维素作为一种性能优越的可再生纳米材料,应用前景极为广阔。然而,由于纳米纤维素结构上富含羟基,使其具有极强的亲水性,严重影响了纳米纤维素的疏水性能,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复合材料领域的应用。综述了纳米纤维素疏水改性的研究进展,从物理吸附、表面化学修饰(甲硅烷化、烷酰化、酯化等)、聚合物接枝共聚3个方面简述了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疏水化改性方法,并对疏水纳米纤维素在包装材料、造纸、水净化等方面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总结。最后对疏水改性纳米纤维素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旨在为疏水纳米纤维素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10.
两相流测量技术对理解与预测流体动力学、过程操作与控制、分析与优化流体控制装置等都有重大意义.本文根据在测量过程中是否对流体产生干扰将其分为干扰式和非干扰式测量技术,并从两个方面综述了现有的技术手段和工作原理,总结了各类测量技术的可测量参数类型、应用限制、时间和空间分辨率等.此外,本文还分析了两相流测量的难点与未来发展方向,旨在为复杂工业过程中的过程参数检测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