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金属工艺   5篇
机械仪表   2篇
矿业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2篇
武器工业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3篇
  2007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探讨了渗碳,碳氮共渗,氮化等常用的化学热处理后所产生的残余应力分布特点,及其对疲劳强度的影响。试验表明,化学热处理后残余压应力的深度往往与渗层深度相一致。渗层中的相变次序和残余奥氏体的存在对残余应力分布影响较大。表层残余压力对工件的疲劳强度起着有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残余应力对材料疲劳性能影响的某些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材料经表面形变强化可有效地提高材料的疲劳性能.以往主要研究形变强化工艺与零件疲劳寿命的关系.为进一步发挥材料强度潜力,近年来着重研究形变强化后残余应力、组织强化及表面光洁度等各因素对不同强度、不同缺口形状等材料的影响。本文从经典理论及断裂力学两方面结合所作的工作,介绍残余应力对材料疲劳性能影响研究的一些新进展。残余应力对疲劳极限的影响涉及如何选取残余应力值,残余应力对不同强度材料的作用,残余应力的多轴性,残余应力在缺口处的集中效应及其对缺口疲劳极限的影响等。断裂力学方法适用于分析裂纹在残余应力场中的扩展问题。研究表明残余应力不仅改变了载荷比,而且还使裂纹的闭台力发生变化,改变了有效应力强度因子范围及相应的裂纹扩展速率,它和残余应力导致的闭合力变化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3.
残余应力集中及其对疲劳极限和短裂纹扩展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缺口根部的残余应力存在应力集中效应,应力集中值不仅取决于缺口几何形状而且和材料的屈服强度有关。残余应力集中系数是一个分布值,其数值甚至可超过理论应力集中系数。软试样喷丸后缺口处的残余应力易于松弛及喷丸时的表面损伤使其对疲劳极限的贡献小。残余压应力使缺口处裂纹闭合力增大甚至可出现非扩展裂纹。  相似文献   
4.
喷丸强化对感应淬火抽油杆疲劳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喷丸强化工艺进一步提高35CrMo钢制感应淬火抽油杆的疲劳强度的可能性;分析了对热轧态和空冷加高温回火态两种试棒经相同的感应淬大和喷丸处理后,两者的疲劳强度却相差甚多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用表面感应加热淬火和喷丸提高抽油杆疲劳强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生产D级抽油杆用35CrMo钢经表面感应加热淬火和喷丸,可提高抽油杆的疲劳强度。试验结果表明,用国产35CrMo钢,经适当的表面感应加热淬火和喷丸,可以生产出疲劳极限达到或超过美国EL级的超高强度抽油杆。为进一步提高超高强度抽油杆的疲劳极限,除保证有合理的表面感应加热淬火和喷丸工艺外,必须保证试样心部材料有足够的强度。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喷丸和滚压后缺口报部的残余压应力分布及其对疲劳极限和裂纹扩展速率的影响。残余应力在缺口部位有应力集中效应,其数值不仅取决于缺口的几何形状还和材料强度有关。表面形变后高强度材料的残余应力集中系数大又不易在交变载荷下松弛,因此提高缺口疲劳极限比光滑件更显著,在预测疲劳裂纹扩展时可将残余压应力作为附加闭合力迭加在裂纹自身的闭合力上用这种方法计算得的裂纹扩展速率和实验值很接近。  相似文献   
7.
8.
用X射线衍射技术来测定材料中的残余应力(或外载应力与残余应力的代数和)称为X射线应力测定.其特点是:①属于物理方法,不改变试件的原始应力状态;②理论严谨,方法成熟;③测定的是表面应力,故对材料的表层状态比较敏感,必须对测试点作恰当的表面处理;④根据特点③,可以借助于电解抛光等手段测定应力沿层深的分布.  相似文献   
9.
张定铨  何家文 《金属学报》1998,34(12):1273-1278
本文以Macherauch内应力分类法为依据,指出存在于各个晶粒的第Ⅱ类内应力(即微观应力)的值是一个随机变量。通常由X射线衍射线的线形分析获得的所谓微观应力值只是第Ⅱ类内应力的离差;而导致衍射线附加位移的伪宏观应力是其均值,综合两者才是材料中第Ⅱ类内应力的确切表达。  相似文献   
10.
1 什么是残余应力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从内应力说起.内应力是没有外力或外力矩作用而在物体内部存在并自身保持平衡的应力.内应力这个概念最早由德国铁路工程师Woehler(维勒)于1860年提出,他认为火车轴的断裂有内应力作用这个因素.此后,虽有不同学者探讨这个问题,但是直到1973年才由德国学者Macherauch(马赫劳赫)提出了一个得到广泛认同的内应力模型[1],见图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