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2篇
化学工业   5篇
金属工艺   1篇
无线电   3篇
一般工业技术   7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因其具有特殊的形态结构和理化性能目前引起众多研究者的关注,但是目前对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的结构及形态对细胞性能的影响研究的较少。本文通过溶胶-凝胶法结合模板仿生技术合成了具有特殊结构和形态的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并通过体外细胞实验,研究了这种微纳米结构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性能(ALP,Runx2,Col1a1和OPN)的影响,结果证明具有规则形态的生物活性玻璃(SBG)相比不规则形态的生物活性玻璃(IBG)更能促进细胞的体外成骨性能,为将来设计具有特定结构的生物活性玻璃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网上自主时间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讨论了利用现代通信手段,特别是用计算机通信网,建立时间服务的网络体系,实施时间服务的协同运作的方法。并对提高我国综合原子时的精度、时间服务体系的安全及开展网络授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以K2O-MgO-Al2O3-B2O3-SiO2-F为基础玻璃体系,按氟磷灰石元素组成向其中添加不同含量的Ca、P和F,配合料经过1500℃高温熔化后在580℃退火处理1.5h,具有特殊分相结构的前躯体玻璃经过两步晶化后得到了不同微观结构与性能的微晶玻璃。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测试结果表明:微晶玻璃的主晶相为片状氟金云母和针状氟磷灰石;随着分相结果的不同,针状磷灰石表现出随机分布和取向聚集分布两种分布形式;在具有磷灰石取向性的样品中,平行于磷灰石c轴方向的可切削性明显低于垂直方向的,而在磷灰石随机分布的微晶玻璃中,可切削性则介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4.
生物活性玻璃由于含有钙、磷成分, 因此在基因转染方面具有应用潜能。本研究通过溶胶-凝胶结合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具有连续介孔或分级纳米孔的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纤维(BGF), 并将其用于基因转染。实验结果显示, BGF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可大量释放Ca2+和PO43-, 这些释放的离子在沉积的同时可装载质粒DNA, 起到基因转染载体的作用, 转染效率与BGF之间具有剂量依赖性。当质粒浓度为1 μg/mL、BGF浓度为1000 μg/mL时, 细胞的转染效率可达对照组(脂质体转染试剂)的50%以上。其转染机理与传统的磷酸钙基因转染类似, 而其较好的离子溶出保障了其使用的稳定性, 有望替代纳米磷酸钙转染体系用于基因传输。  相似文献   
5.
采用溶胶-凝胶共沉淀方法结合冷冻干燥技术制备颗粒尺寸在纳米级的生物活性玻璃(NBG),研究了加入分散剂聚乙二醇(PEG-10000)对玻璃颗粒的分散性能、微观形貌和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没有加入PEG制得的纳米生物活性玻璃颗粒呈现不规则形态,粒径小于50 nm.加有PEG的玻璃颗粒形状趋于规则的球形,分散性大大提高,颗粒粒径在40~100 nm,而且加入PEG的浓度越高,制备的颗粒粒径越小.通过比较纳米级的生物活性玻璃与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在模拟人体体液(SBF)中的表面矿化研究,发现纳米生物活性玻璃比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有更高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6.
生物活性玻璃超细粉体的硬脂酸表面修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扩展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在复合材料骨修复支架领域的应用,本研究使用硬脂酸对生物玻璃超细粉体进行了表面改性,并采用TG/DSC、XPS、FFIR和表面接触角测定等技术对改性前后的生物玻璃样品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一系列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硬脂酸通过化学键形式结合在生物活性玻璃表面,修饰层质量百分数约为4.5%,修饰层厚度约为3~4nm;而且改性后的生物玻璃超细粉体疏水性显著提高,在有机溶剂及壳聚糖基相中的分散性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
采用熔融法和溶胶-凝胶法分别制备了生物活性玻璃45S5和SGBG,通过SEM、BET及XRD等方法对它们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建立了SD大鼠糖尿病皮肤创面模型,通过对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愈合率以及HE染色分析,探讨了生物活性玻璃对促进糖尿病难愈创面愈合的效果。结果表明,与凡士林组相比,生物活性玻璃组能加速创面愈合,且SGBG具有纳米结构,其比表面积更大,与45S5相比能缩短糖尿病创面的愈合时间,提高愈合速度。组织学分析表明生物活性玻璃能促进肉芽组织的生长。由此表明生物活性玻璃能促进大鼠糖尿病创面的修复,且具有纳米结构的SGBG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因其具有特殊的形态结构和理化性能目前引起众多研究者的关注,但是目前对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的结构及形态对细胞性能的影响研究的较少。本文通过溶胶一凝胶法结合模板仿生技术合成了具有特殊结构和形态的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并通过体外细胞实验,研究了这种微纳米结构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性能(ALP,Runx2,Coilal和OPN)的影响,结果证明具有规则形态的生物活性玻璃(SBG)相比不规则形态的生物活性玻璃(IBG)更能促进细胞的体外成骨性能,为将来设计具有特定结构的生物活性玻璃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CaO-P2O5-SiO2系统生物活性玻璃纤维.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SEM、FTIR等测试手段考察了生物活性玻璃纤维的微观形貌和显微结构;采用生物材料的体外实验方法以及XRD、SEM、FTIR等测试手段研究了生物活性玻璃纤维在模拟生理体液(SBF)中浸泡后的表面反应产物的形成机理、结晶程度和微观形貌.结果表明,这种生物活性玻璃纤维是一种不连续的短纤维,具有较好的纤维形态和较高的生物活性,在短时间内即可在模拟生理体液(SBF)中形成茸毛状A类碳酸羟基磷灰石(HCA)层.  相似文献   
10.
氧氟沙星PLGA微囊的制备、表征和影响包封率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氧氟沙星在眼科临床广泛应用,本研究以氧氟沙星作为模型药物,采用水/油/水(w/o/w)的复乳化和溶剂扩散技术制备氧氟沙星聚乳酸-聚乙醇酸(PLGA)微囊,对影响包封率的工艺参数如药物浓度、PLGA使用量、初乳复乳的搅拌速率进行研究,并对微囊的粒径、表面电位和表面形态的理化性能进行了表征。测试结果表明,根据优化工艺制备的氧氟沙星PLGA微囊的平均粒径511.9±14.6nm,zeta电位-17.97±0.80mV,包封率54.2%,载药量1.94%。包封率随PLGA使用量、初乳搅拌速率的增加而上升,随内水相药物体积和浓度的增加而下降。通过优化的水/油/水(w/o/w)复乳化和溶剂扩散技术制备氧氟沙星PLGA载药微囊的粒度分布窄,载药量和包封率适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