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5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1篇
建筑科学   8篇
矿业工程   15篇
水利工程   1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5篇
冶金工业   11篇
原子能技术   7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考虑到潜水含水层普遍存在入渗补给这一客观事实,本文应用迭加原理推导、建立有均匀入渗条件下潜水稳定井流公式.  相似文献   
2.
酸法地浸采铀过程中,铀矿的伴生矿黄铁矿作为非目标矿物会消耗氧化剂和酸。为探明酸法浸铀过程中因黄铁矿溶解产生的变化规律,本文以巴彦乌拉铀矿采铀过程为例,采用六注二抽的“网格式”井型构建二维酸法地浸采铀模型进行模拟研究,在抽注平衡的条件下,模型中只考虑黄铁矿(FeS2),沥青铀矿(UO2),与石英(SiO2)。结果表明:1)模拟结束后(1000 d),在抽注单元控制的地下水流场作用下,边界处注液井的黄铁矿溶解范围呈两极分化,最远处抵达抽液孔,为30 m,最近仅距注液井8.4 m,而中间处注液井的黄铁矿溶解范围最远达27.8 m,最近达8 m;2)地浸采铀中的关键因素Fe3+在氧化还原次序中排名靠后,黄铁矿未完全溶解之时,在缺少Fe3+的情况下,铀矿的溶解速率极低,直至黄铁矿完全溶解时,铀矿溶解速率才迅速增加,模拟结束后(1000 d),边界处注液井铀矿完全溶解范围为距注液井7.2 m-12.8 m,中间处注液井铀矿完全溶解范围为距注液井7 m-11 m,此时溶浸液中的六价铀(UO22+)迁移前端距离抽液孔仅8.4 m;3)铀矿的浸出经过溶解(液相)-沉淀(固相)-再溶解(液相)的多次旋回,根据铀矿的溶解-沉淀量将其划分为完全溶解区,有效溶解区和沉淀区,模拟结束后(1000 d),注液孔1完全溶解区范围为7.2m-12.8 m,此时沉淀区已形成一个锥形区域,范围为18.6 m-21.6 m,同样在抽注作用的影响下,在靠近抽液孔方向上,锥形沉淀区的尖端铀矿沉淀量最多;4)在抽注单元控制的地下水流场作用下,黄铁矿与铀矿的溶解区域,均出现靠近抽液孔方向的溶解范围大于远离抽液孔方向的溶解范围。  相似文献   
3.
本文系统分析了智能变电站二次功能整合的各种形式和关键约束条件,给出了典型设备功能整合的应用案例。二次功能整合受装置硬件资源、抗电磁干扰能力、运维管理等方面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运维管理是制约二次功能整合的关键因素。二次功能整合后,可能会出现责任归属不清、功能之间相互影响等问题。这些问题隐含未知的安全风险,降低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相似文献   
4.
在地浸采铀过程中,赤铁矿作为铀矿中常见的伴生矿物,在溶解过程中会生成三价铁离子,为探明酸法浸铀过程中因赤铁矿的水岩作用产生的变化及其对铀浸出的影响,以巴彦乌拉地浸采铀过程为例,通过模型概化构建赤铁矿存在下不同的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模拟过程结束后(500d),赤铁矿的溶解速率相对较慢,注液孔1、2处区域矿层内的赤铁矿溶解量仅12.86%,而发生溶解的区域也因抽注作用形成的人工流场影响下,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并且相邻的两个注液孔之间的水力场也出现相互影响的现象,其中注液孔1溶解区域最远处距离注液孔14.1m,最近处8m;注液孔2溶解区域最远处距离注液孔12m,最近处7m。2)矿层中赤铁矿的存在对铀浸出有着巨大的影响,赤铁矿溶解时产生的三价铁离子加速了铀矿的溶解,矿层中仅含有1.08%的赤铁矿时,生产模型注液孔1处区域内的沥青铀矿仅需要11d便完全溶解,而理想模型同样区域的沥青铀矿需要75d才完全溶解;整个模拟过程结束后(500d),生产模型中,铀矿完全溶解的区域最远处仅离抽液孔12.2m,而理想模型内,铀矿完全溶解的区域离抽液孔24.4m。3)抽注作用形成的水力场将会对整个地浸采铀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无论是溶浸液运移的路径与时间,还是矿层溶解的趋势和走向,都被人工流场影响着,因此需要对抽注系统进行合理布置,使得在实际生产中,矿区内不存在水力场死角,所有区域都能够被溶浸液覆盖。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酸法地浸过程中Fe3+作为氧化剂时铀的浸出情况,通过使用模拟软件PHREEQE建立模型,观察浸出液各组分的浓度及迁移变化,揭示氧化剂Fe3+与浸出铀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作为氧化剂的Fe3+促使铀矿的溶解及Fe2+的出现,随着铀的浸出结束,Fe3+的浓度趋于稳定;且铀矿的溶解速率与Fe3+、Fe2+的增长速率密切相关。Fe3+的浓度增长变快时,Fe2+的浓度增长及铀矿的溶解也加快;随着铀矿的溶解速率降为零后,Fe2+的增长速率也趋近于零,氧化剂Fe3+的增长速率也降为零。  相似文献   
6.
7.
<正> 圆筒重介旋流器,又称EWP(DynaWhirlpool Process)旋流器,是美国V·Rakowsty发明的,主要用于选煤。自1963年到1980年18年中,在美国、日本等国使用了100台DWP旋流器,其中内径400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酸法浸铀过程中含矿含水层的地球化学堵塞机理,运用PHREEQC模拟软件的化学形态和溶解度模拟,分析酸法浸泡试验中浸出液化学反应的化学组成成分,确定含矿含水层化学堵塞矿物的类型,得到含矿含水层发生化学堵塞的原因以及形成条件。根据模拟结果表明:巴彦乌拉地下铀矿中碳酸钙和针铁矿的含量相对较高,当高浓度的溶浸液注入地下含矿含水层之后,溶浸液会溶解碳酸钙和针铁矿,使Ca2+、Fe3+的浓度大幅度上升;当Ca2+、Fe3+浓度反应条件指数大于0时,Ca2+会与SO42-发生反应,生成石膏沉淀,而Fe3+会与阴离子发生反应,生成铁矿物沉淀,导致孔隙率下降,渗透性降低,注液压力增大,注液流量减小,抽液量降低,地浸效益下降。基于以上研究,可为后续实际铀矿床的堵塞和铀的浸出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对某砂岩型铀矿地下水淡化少试剂地浸采铀浸出液中SO4^2-的去除试验进行数值模拟。对三组溶液(溶液3、溶液4、溶液7)一共进行了7次模拟实验,得到Ca^2+与SO4^2-反应生成石膏沉淀的速率为(4.8~9.4)×10^-9 mol/(cm^2·s)。其中溶液3三组反应与溶液4两组反应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几乎一致,溶液7两组反应模拟结果的去除率略低于实测值。当溶质中SO4^2-浓度与模型中三种溶液浓度相近,溶液中加入12g/L,可以确定SO4^2-沉淀速率为(7.2~7.75)×10^-9 mol/(cm^2·s)。CaO溶解在水溶液中会放出一定的热量,不同溶液的饱和指数也有所差异等原因使得模拟结果所得到的沉淀速率不是一个确切值,而是在一个区间值内,但都在同一个数量级内,并且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拟合较好。  相似文献   
10.
花岗岩作为高放废物处置库的地质屏障,其所含裂隙形成大量"通道"为废物在地下水运移提供条件,研究其迁移规律可为管控高放废物等问题提供理论数据。试验使用自制花岗岩裂隙溶质迁移试验设备,进行了以Na、Cu、U为示踪剂的迁移试验,得出以下结论:(1)裂隙中各示踪剂随迁移距离增加,相对浓度峰值逐渐减小,峰面积逐渐增大,时间-相对浓度曲线"缩首"现象减弱且"拖尾"现象明显;(2)对比三种示踪剂迁移曲线发现,曲线"缩首"现象程度UNaCu,曲线"拖尾"现象程度CuNaU;推测出花岗岩对三种示踪剂阻滞作用CuNaU;(3)使用配线法分别求出Na、Cu、U的纵向弥散度分别为:0.084 2~0.107 7m、0.092 1~0.116 2m、0.095 8~0.133 7m;横向弥散度为:0.000 77m、0.000 66m、0.000 30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