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2篇
建筑科学   1篇
水利工程   3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冶金工业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1.
肖时珍  肖华 《人民长江》2012,43(7):85-88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是实现水土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为了确保国家“十二五”期间200个重点县的石漠化治理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全面总结“十一五”期间试点县在石漠化治理过程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模式十分重要。以贵州省赫章县为例,结合其“十一五”期间试点工作的基本情况,分析总结了其在石漠化治理过程中的经验和模式,指出,赫章县形成的石漠化草地建设与生态畜牧业主导型模式及初步建立的“资金整合、土地流转、以奖代补、耦合产业”机制,对过去3 a石漠化的综合治理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对全省乃至全国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世界遗产地及周边能否开展项目建设的评判标准在于项目是否会对世界遗产地的突出普遍价值造成负面影响及其影响程度。以湖南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为例, 运用GIS 技术, 采用视域分析方法, 开展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对武陵源世界遗产价值的影响评价。结果表明: 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全部视域范围都在该世界遗产地外围, 对武陵源世界遗产地的美学价值没有造成视觉影响。因此, 该玻璃桥对武陵源遗产地的突出普遍价值没有负面影响。视域分析显示有0. 6 km2 位于遗产地的缓冲区内, 占缓冲区总面积的 0. 47%, 对武陵源遗产地缓冲区的影响非常有限。  相似文献   
3.
以2017年中国政府向世界遗产委员会提出的唯一世界自然遗产申报计划的梵净山为研究区,通过专家评议确定研究区环境问题类型,再以773处环境问题分布的实地调研数据为基础,运用空间分析技术和层次分析法对环境问题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强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环境问题分类体系包括7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2)空间分布特征为集聚型,空间密度呈现"外疏内密"格局,空间集聚程度形成3个等级;3)生物多样性价值受到的影响强度最大,违规人类活动类问题是最突出的环境问题;4)空间分布主要受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进一步提出相应整治策略,为我国世界遗产提名地环境整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杨菊  熊康宁  肖时珍 《人民长江》2018,49(18):38-44
为掌握世界自然遗产地赤水丹霞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选取1988,2003,2009,2011,2014年8~9月5个时期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以像元二分模型估算提取植被覆盖度,结合海拔、坡度、坡向等地形因子和人类活动影响来探索赤水丹霞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6 a间,赤水丹霞植被覆盖度明显恢复和提高,不同等级的植被覆盖度有小幅度转移变化,海拔、坡度和坡向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各等级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分布,海拔1 600 m以下的低山、低中山趋向高植被覆盖度;植被覆盖度较高区域主要分布于坡度16°以上;阳坡、半阳坡获得的太阳辐射能较多,阳坡的植被覆盖度明显高于阴坡。人类活动对赤水丹霞植被覆盖变化的破坏和建设作用同时存在,缓冲区的旅游设施建设和城镇化发展导致遗产地植被覆盖度受到明显干扰,退耕造林、关停矿山等一系列遗产地保护措施促进了遗产地的植被覆盖度提高。研究成果可为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对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社区的气候、土壤、水文地质等自然环境特征进行了阐述,分析了保护区周边社区种植中药材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对木论保护区及其周边社区适生中药材进行统计,选择典型中药材,对其生长习性、经济价值、生态效益以及种植可行性进行分析,为保护区周边社区适宜种植中药材品种提出建议:铁皮石斛、八角茴香、海芋、金银花等既能够带来经济效益,又有助于水土保持,是能带来生态效益的中药材品种,建议推广种植;山豆根、金果榄等中药材,虽然具有较高药用价值,但其药用部位主要为根部,大量种植和采挖不利于水土保持,这类药材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少量种植但不予推广。  相似文献   
6.
蓄水工程是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中小型水利水保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工程.以毕节鸭池示范区石桥小流域为例,通过实地调查测算分析,进行石漠化综合治理中蓄水工程布设研究,认为提高雨水集蓄利用是解决灌溉缺水的主要途径,蓄水工程是雨水集蓄利用的重要工程措施,同时可解决喀斯特高原山区工程性缺水问题.应因地制宜地布设蓄水工程,蓄水工程与坡面水系工程紧密结合;在蓄水工程布设过程中进行蓄水池墙体稳定性分析和过水断面核算;蓄水工程防渗处理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
世界遗产拥有全新保护理念和保护措施.根据6项评价指标,提出保护性利用和破坏性利用的洞穴利用方式.在贵州荔波遗产提名地内经过野外调查具体分析得到结论:①人类与洞穴资源具有原生协调性.历来的利用方式,保护性利用67%,破坏性利用33%;现今利用状态下保护性利用62%.破坏性利用38%.②人类对洞穴的利用取决于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发展情况.古代出现的利用方式12种,保护性9种,破坏性3种;近出现利用方式,保护性利用2种,无破坏性利用;现代出现的保护性利用5种,破坏性利用4种.经济越落后,对资源依赖性越强,利用方式越多.保护意识越强,协调性越好.③在荔渡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内保留部分洞穴利用方式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荔波提名地及缓冲区历史上保护性利用69%,而破坏性利用31%;现今仍处于利用状态下保护性利用73%,破坏性利用27%,并且提名地内社会、经济发展较落后,因此保留利用是可行的.另外,人类生存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一些少数民族所特有的、传统的洞穴利用方式,成为民族文化特征之一.这些内容可以成为充分显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证据.由此可见,在将来贵州锥状喀斯特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后,在其内仍然保留一部分具有特色的利用方式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南方喀斯特”的世界自然遗产价值对比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地质地貌特征与演化历史方面,结合世界遗产第viii条评价标准,将“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一批三个遗产地置于全球视角进行对比研究,揭示其全球显著价值:云南石林形成演化历史最复杂,石柱的形态最丰富,代表一种独特的石林形成演化机制;荔波锥状喀斯特锥峰单体最典型,地貌组合形态最丰富,代表典型的锥状喀斯特地貌特征,反映出大陆热带—亚热带锥状喀斯特的地质演化模式与过程;武隆峡谷喀斯特完整地展示了整个峡谷喀斯特发育演化系统,例证了正在进行的新构造运动背景下峡谷喀斯特系统的演化过程。因此,第一批遗产地代表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自古生代以来长期、多期演化历史;代表地球热带 —亚热带典型的锥状、石林和峡谷喀斯特地貌特征、形成演化机制及正在进行的地质过程;代表地球三大喀斯特片区之最大片区的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