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电工技术   10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8篇
金属工艺   29篇
机械仪表   3篇
建筑科学   3篇
矿业工程   1篇
轻工业   1篇
水利工程   2篇
石油天然气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4篇
冶金工业   7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解决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工程施工中存在的模板施工问题,文章结合某建筑工程实际情况,对其施工中模板安装技术要点进行了分析,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从而保证模板工程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2.
3.
采用淬火膨胀仪模拟了9Ni钢的快速加热回火工艺,并结合显微组织观察、淬火后残留奥氏体含量的计算以及回火过程中热膨胀曲线的分析,研究了9Ni钢快速加热回火过程中组织的演变行为。结果表明:淬火终冷温度略高于M_f点时,淬火组织中存在少量的残留奥氏体,经快速加热后能够促进回火过程中逆转变奥氏体的生成;但当终冷温度过高时,残留奥氏体量大幅增加,反而会抑制逆转变奥氏体的形成;快速加热有利于马氏体的逆转变及碳原子在奥氏体中的富集,但这两种机制存在竞争关系,快速加热回火后组织中的奥氏体较少时,碳原子的富集会使其稳定性上升,反之则导致碳原子在奥氏体中的富集程度减弱,稳定性变差。  相似文献   
4.
两相区淬火对9Ni钢中逆转变奥氏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淬火+两相区淬火+回火(QIT)能显著的提高9Ni钢的低温韧性。利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X射线衍射(XRD)和电子探针(EPMA)对QIT处理的9Ni钢中逆转变奥氏体的含量、形貌、分布以及两相区淬火对逆转变奥氏体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QIT处理的9Ni钢中逆转变奥氏体的含量约为10%,以块状和薄膜状形态分布在基体中;两相区淬火的9Ni钢中的大角度晶界增多,有利于逆转变奥氏体的形核;基体上某些区域的C、Mn和Ni元素含量较高,利于逆转变奥氏体长大和稳定化。  相似文献   
5.
结合鲁西站调试期间直流避雷器多次动作,通过对避雷器动作时的故障录波进行分析,对鲁西站常规直流控制策略进行了完善,提出了修改最小触发角控制策略,在零电流时将最小触发角由原来的5°改成10°,并在零电流时启动逆变侧的Gamma0功能,降低零电流时的换流阀上电压应力,并在RTDS仿真系统上验证其正确性,现场修改逻辑后,常规直流发生换相失败故障时直流避雷器不再动作。  相似文献   
6.
美国华人是中美关系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虽然生活在美国,但深受中国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华人政治精英在联邦和各州任职的人越来越多,普通华人的政治参与意识也在不断增强。美籍华人在中美关系中的作用不断提升,许多美籍华人致力于推动中美关系的良性发展,推进祖籍国的国家统一与和平进步。  相似文献   
7.
对粘胶纤维生产废水水质及生产用水要求进行分析,提出了"多种膜处理技术+MVR"的废水深度处理及零排放工艺路线,并对工艺过程及成本构成进行详细核算,为行业水资源回收利用及零排放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8.
软体机器人运行中的形状信息反馈对机器人精准操控非常重要,由于其柔性的躯体特性,对搭载的形状测量传感器的柔顺性同样要求很高,为此面向软件机器人的光纤光栅柔性传感,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层正交光纤布拉格光栅的可实现三维形状测量的柔性传感器,阐述了传感器的结构组成和测量原理,制备了由两层4×4光纤布拉格光栅阵列组成的传感器原型。对该传感器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曲率标定,得到了波长漂移量与曲率之间的线性递增关系;随后开展了三维形状测量研究,通过测量空间传感点的曲率建立三维坐标系,将曲率信息转化为空间坐标信息,再通过对空间离散坐标点的插值拟合来重建被测物体表面的三维形状。该柔性形状传感器可实现对复杂曲面的三维形状感知,曲率测量误差为2.8%~4.5%。本文提供的光纤光栅柔性传感器可为软体机器人的形状测量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利用震筛机、光学显微技术、激光粒度分析仪等实验手段,对两种进口及一种国产的锆英砂进行了粒度分析和形貌观察。结果表明:进口的锆英砂粒径分布集中,国产砂的粒径分布较宽,粒度曲线为正态分布。堆积密度随着锆英砂粒径的减小而下降。锆英砂呈鹅卵石、椭球和极少量的不规则形状。  相似文献   
10.
采用电解、萃取复型、透射电镜以及能谱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等温过程中X120管线钢中第二相粒子的回溶规律,并测定了相应条件下的奥氏体晶粒尺寸。结果表明:在锻态组织中存在两种类型的碳氮化物。一类是在凝固过程中形成的粗大富Ti颗粒;另一类是在变形过程中形变诱导析出产生的富Nb第二相粒子,其尺寸更加细小,此类粒子经1000 ℃保温60 min后消失。1000~1220 ℃保温过程中含Nb和Mo的碳氮化物发生回溶,导致奥氏体晶粒快速长大,但此时未回溶的碳氮化Nb、Ti粒子仍阻碍晶界的迁移。当再加热温度达到1270 ℃并保温120 min后,只有极少量的含Nb的TiN颗粒能够保持稳定,故第二相粒子的钉扎作用明显减弱,使得奥氏体晶粒异常长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