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126篇
  免费   4793篇
  国内免费   3798篇
电工技术   1806篇
技术理论   2篇
综合类   6291篇
化学工业   16915篇
金属工艺   1331篇
机械仪表   2464篇
建筑科学   5263篇
矿业工程   1359篇
能源动力   1752篇
轻工业   9686篇
水利工程   2226篇
石油天然气   4421篇
武器工业   460篇
无线电   7263篇
一般工业技术   5682篇
冶金工业   1326篇
原子能技术   842篇
自动化技术   9628篇
  2024年   564篇
  2023年   2240篇
  2022年   2214篇
  2021年   2313篇
  2020年   1972篇
  2019年   2219篇
  2018年   1148篇
  2017年   1540篇
  2016年   1822篇
  2015年   2322篇
  2014年   4760篇
  2013年   3440篇
  2012年   4249篇
  2011年   4803篇
  2010年   4189篇
  2009年   4647篇
  2008年   5510篇
  2007年   4794篇
  2006年   4027篇
  2005年   3472篇
  2004年   2868篇
  2003年   2537篇
  2002年   1830篇
  2001年   1517篇
  2000年   1201篇
  1999年   942篇
  1998年   788篇
  1997年   718篇
  1996年   730篇
  1995年   591篇
  1994年   504篇
  1993年   466篇
  1992年   434篇
  1991年   425篇
  1990年   335篇
  1989年   299篇
  1988年   75篇
  1987年   51篇
  1986年   47篇
  1985年   29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23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1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对姬塬油田欠注井现象日益严重、堵塞物类型复杂造成常规酸化无法同时解除多种堵塞等问题,从堵塞物分析和解堵机理入手,研究了一种适用性较广的分子膜/混合有机酸复合解堵体系,主要由混合有机酸、新型分子膜、解聚剂和助剂组成。实验结果表明,该复合解堵体系具有优良的解堵性能,对现场垢样的溶垢率普遍能达到80%以上,对聚合物的降黏率可达到90%以上,适用于深部解堵,且能够有效避免二次沉淀的产生。现场应用效果表明,分子膜/混合有机酸复合解堵技术能够有效降低注水压力,提高日注水量,适用于大部分欠注井的地层改造。  相似文献   
2.
以蚕丝蛋白为模板,在相对温和的条件下通过生物矿化的手段形成具有特殊形貌的α-GaOOH颗粒,并通过在不同温度下煅烧α-GaOOH得到α-Ga2O3和β-Ga2O3.采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和荧光分光光度计(PL)等手段研究了丝素蛋白多肽和矿化时间对颗粒的影响,对其生物矿化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所制备的β-Ga2O3具有优良的发光特性,丝素蛋白多肽模板以无定形的结构与产物结合在一起,并且经过高温烧结后仍以碳膜的形式包覆在材料的表面.这种碳膜结构对于提高材料的生物学性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仟滢 《粘接》2022,(2):42-45
现代工业生产的工业废水往往含有某些有机危害物等,传统的方法将无法起到有效的作用,且利用微生物进行污水处理的方式也受到很大的局限。针对此类的污水处理问题,以延边化工厂中含酚废水为实验样本,通过控制变量法筛选得到化学处理法的最佳浓度,并对比了传统化学法,生物强化法和复合法3种处理模式对废水中酚类物质的降解效率和处理成本。结论表明,化学法处理污水的1 h后降解率达到78.35%,15 h后仍未完全降解。而生物强化法和复合法在1 h后的降解率达到了88.44%和92.03%,降解率达到100%的时间分别为15 h和9 h。综合考虑污水的处理效率和处理成本,利用传统的化学法与生物强化技术对污水进行复合处理在大幅度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同时,也降低了成本,这为低浓度工业废水的处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针对传统PET材料不具备抗菌、不耐洗等问题,以煎煮法为基础,以草珊瑚、艾叶和薄荷为原料,制备含植物活性成分的溶液,其具有抗菌、杀菌的作用;以溶胶-凝胶法为多孔材料制备方法,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表面活性剂为模板剂,正硅酸乙酯为有机硅源,氨水为催化剂,乙醇和乙醚为助溶剂,在水-乙醇-乙醚体系中合成多孔二氧化硅微球;然后,多孔二氧化硅微球与提取液混合制备含植物活性成分的多孔二氧化硅分子巢;最后以制备的多孔二氧化硅分子巢与普通的聚酯切片用熔融纺丝工艺进行造粒、纺丝,得到具有抗菌、杀菌和耐洗的多功能涤纶纤维.通过SEM微观观察和力学性能测试、抗菌试验、耐洗性测试,对上述制备的多功能涤纶纤维性能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模板剂总浓度为0.029 mol·L-1、V醇:V醚=20:20、两种表面活性剂比为4:1时,得到的多孔SiO2微球排列规整;当多孔二氧化硅分子巢掺量(质量分数)在0.5%~1%时,通过熔融共混纺丝得到的新型多功能涤纶纤维力学性能表现最优;当多孔二氧化硅分子巢掺量(质量分数)在1%时,得到的新型多功能涤纶纤维的抗菌性能达到87.9%.而二氧化硅分子巢掺量越高,纤维材料越耐洗.以上结果说明本试验制备涤纶纤维的方案可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鉴定中国白酒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种类,研究关键酶的特征与作用机制有利于提高白酒的优质品率。方法:本研究用形态学和生理学、16S rRNA、gyr B基因和antiSMASH分析的方法对酒曲中的一株微生物进行了验证;对该菌株的特性进行了研究,采用分子建模的方法获得了羧酸酯酶的3D模型,用分子对接的方法探讨了该菌株的羧酸酯酶的机理。结果:该菌株为产羧酸酯酶的革兰氏阴性菌Pb1(MW580690);该菌株呈现典型的S型生长曲线,产物曲线为S型,羧酸酯酶活化最优pH范围为5.0~9.0。分子对接结果显示Phe21A为该酶具有催化活性的主要氨基酸,水解三丁酸甘油酯为丁酸和甘油。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三丁酸甘油酯经过构象变化被转移到催化中心后,进一步被加工;酶的亲水性和疏水性的相互作用表面有利于配体向下转移,进而从疏水性通道释放产物到的酶表面。结论:产羧酸酯酶的菌株为贝莱斯芽胞杆菌,并为羧酸酯酶水解三丁酸甘油酯类物质的底物识别、转移和催化机理提供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海胆酮是一种酮式类胡萝卜素,主要从海胆及藻类等海洋生物中提取。本文研究海胆酮对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的抑制作用,应用酶动力学、荧光光谱、圆二色光谱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海胆酮对AChE的抑制机理,并用淀粉样β蛋白片段25~35(amyloid beta-peptide 25-35,Aβ25-35)诱导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PC12细胞)建立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模型,研究海胆酮对AD细胞模型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结果表明,海胆酮有很强的AChE抑制活性,其半抑制质量浓度为(16.29±0.97)μg/mL,抑制常数Ki为3.82 μg/mL,表现为竞争性抑制;海胆酮可诱导AChE二级结构改变,更容易与AChE活性中心氨基酸Ser200、His440、Trp84和Tyr121结合,阻碍底物碘代硫代乙酰胆碱(acetylthiocholine iodide,ATCI)与酶结合,从而引起酶活力降低。海胆酮能有效抑制Aβ25-35诱导PC12细胞的AChE活力,降低丙二醛含量,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减轻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本研究基于AChE和氧化应激阐明了海胆酮对AD的潜在作用机制,为海胆酮在功能食品、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数据支持和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7.
针对柿竹园多金属矿选矿废水量大、难沉降、pH值高、COD高等特点,研究了石灰沉降+ZJYH03氧化法、石灰沉降+漂白粉氧化法、石灰沉降+NaClO氧化法、聚合硫酸铁沉降+ZJYH03氧化法和石灰沉降+生物氧化法等废水处理工艺,并对比分析了各工艺的处理效果和药剂成本,结果表明: 聚合硫酸铁沉降+ZJYH03氧化法取得了较好的处理效果,该方法具有工艺简单、水质无色透明、药剂成本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来源于嗜热地衣芽孢杆菌葡聚糖酶与底物的识别机制,本文通过利用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模拟和MM-PBSA计算的方法研究了葡聚糖酶与二聚糖小分子之间的作用机制,试验结果表明,葡聚糖酶与底物的接触数较大并且距离较少,这说明其结合较为紧密;通过能量拆分,我们可以得出,Gly46、Leu63、Gln67、Tyr68、His73、Thr124、Gly125和Gln129是对结合二聚糖的关键氨基酸残基,并且His73和Thr124与二聚糖分子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氢键,这将有助于葡聚糖酶与底物的结合。本研究以期为葡聚糖酶分子结构后续的理性改造和高效利用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9.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