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4篇
金属工艺   1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11篇
冶金工业   2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西安钟楼饭店为例,通过对该建筑特征价值、与类似文物建筑的比较,并参考英国遗产评定标准进行评价,得出改革开放30年建设的当代典型建筑是可以进入遗产保护行列的。  相似文献   
2.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实守信是每一个公民基本的道德要求。就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环节探讨新时期大学生诚信教育整体性和可行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徐开 《安徽建筑》2009,16(2):16-17
在当代中国城市快速发展、急剧变化的背景下,城市特色面临消退和形象趋同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文章指出城市特色丧失的原因,并分析城市特色形成的内在机制,从而寻求构筑城市特色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4.
马秋生 《山西建筑》2009,35(25):163-164
针对目前温度变化引起的多层建筑墙体开裂现象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两种裂缝形式,对温度裂缝的机理做出解析,以期在工程设计阶段或现场鉴定时有一种较为科学的判别手段,并给出预防温度裂缝的措施及一般处理方法,以提高砖混结构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款式与结构的整体观、平面与立体的结合观、局部与整体的统一观 ,以及精品观四个方面阐述了已故日本著名服装设计师君岛一郎的服装设计观。  相似文献   
6.
该建筑教学实验通过分解练习,将功能与空间、场地与环境、材料与技术三个基本设计问题分解到三个不同的课题练习中,并通过前后连续又相对独立的阶段建立起与学生判断能力相适应的设计练习过程。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设计思维习惯和掌握较为理性的设计判断能力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结合实例,对高层建筑地下室埋深小于紧邻地下车库埋深较多的情况,提出了设计中应重视的问题和确保建筑地基稳定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唐焯文 《山西建筑》2007,33(34):42-43
指出个性化与整体感是A.西扎建筑中表现出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特性,并对这两种建筑特性进行了分析探讨,通过对A.西扎两个建筑作品的介绍,得出其个性化与整体感两种特性在被充分强调的同时,又在各自的极致中实现了两者平衡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高芳  王纪斌 《山西建筑》2005,31(13):30-31
从新近的几个建成作品或设计方案中,发现矶崎新创作姿态的明显转变,把矶崎新新近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特征概括为四点,指出这四个特点并非是相互并列的,而是相互交错的。  相似文献   
10.
Although the literature enlists "self-protection" to explain widely varied behavior (e.g., startle, defense mechanism, hoarding), the concept is not defined, nor are its varied modes classified. Few textbooks even index the term. To help remedy this odd neglect, the author postulated the protective motive as a biologically given "thrust to wholeness," modified by experience and dependent on social support. Utilizing mechanisms of homeostasis, defense, prevention, healing, and "outreach" (i.e., wholeness expressed), the motive disposes the individual to maintain and express the functional integrity of body and self (including "all that is mine"). Seemingly unrelated phenomena (e.g., immune response, quest for immortality, forgiveness, sharing, urge to procreate) are thus afforded common explanation. Prospectively, the thrust to wholeness affords conceptual unity, parsimony, and pedagogical utility. Also, it may furnish a conceptual anchor for well-being and its paradoxes, self-defeat and suicide. (PsycINFO Database Record (c) 2010 APA,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