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0篇
  免费   110篇
  国内免费   50篇
电工技术   12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515篇
化学工业   87篇
金属工艺   32篇
机械仪表   14篇
建筑科学   913篇
矿业工程   39篇
能源动力   5篇
轻工业   97篇
水利工程   83篇
石油天然气   68篇
无线电   12篇
一般工业技术   87篇
冶金工业   33篇
原子能技术   14篇
自动化技术   12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195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152篇
  2011年   156篇
  2010年   150篇
  2009年   140篇
  2008年   122篇
  2007年   136篇
  2006年   112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82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5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1 毫秒
1.
为研究古建筑木结构透榫节点的M-θ力学模型,在分析透榫节点构造特征与受力机理的基础上,建立其数值模型,用透榫节点的试验数据验证了该数值模型的正确性,并分析了节点缝隙、木材横纹弹性模量和大榫头长度对透榫节点受弯承载力的影响。根据受力分析结果,建立以弹性点、屈服点与极限点为特征点的三折线多参数M-θ力学模型,其结果与多数的试验结果基本吻合,并将该力学模型应用于木构架的受力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透榫节点的滞回耗能能力强,节点的变形主要集中在榫头处。当榫头与卯口之间的缝隙增大时,节点的受弯承载力降低。随木材横纹弹性模量的提高和大榫头长度的增加,节点的受弯承载力有一定提高。文章建立的M-θ力学模型能较好反映透榫节点的受力过程,适用于木构架的受力分析,其荷载 位移骨架曲线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研究成果可为古建筑木结构的维修与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金的分析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理勤  李红霞  宋艳合 《黄金》2003,24(11):48-50
归纳总结了中国古代金分析技术的主要成果和与其相关的重要事件,对于认识金的分析技术的起源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大庆长垣以东古隆起天然气成藏条件的差异性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由长垣以东地区深层天然气分布特征,指出安达—肇州和朝阳沟—肇东古隆起是天然气运移指向和聚集的有利场所。造成安达—肇州古隆起上天然气显示好于朝阳沟—肇东古隆起上天然气显示,前者已获得了大量工业气流,而后者仅见少量气流或显示。但由于天然气在供气条件、储集条件、盖层条件、圈闭条件和运移条件上的差异,造成安达—肇州古隆起本身天然气显示也存在差异,昌德构造、卫星—升平构造和汪家屯构造天然气显示好于模范屯—肇州西构造天然气显示。  相似文献   
4.
针对河套盆地开展了历时多年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利用采集的298组浅层地下水样品以及收集并甄选的382个水文地质钻孔记录分析发现:河套盆地内95%的高砷地下水(As质量浓度10μg/L)集中在黄河决口、改道形成的古河道影响带及黄河决口扇裙带。其中,盆地南部首次发现了较为集中的高砷地下水,其分布范围与黄河北岸的晚更新世以来黄河决口、改道形成的4个大型决口扇,在空间上有着良好的对应关系。黄河古河道带及决口扇裙带表现为较强的还原环境及蒸发浓缩作用以及较弱的地表水补给强度。受pH值、含铁氧化物的还原性溶解等因素影响,决口扇裙带浅层地下水中砷的含量略低于平原中部黄河古河道带。结果表明:黄河古河道带及决口扇裙带特定的沉积环境控制着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进而对高砷地下水的分布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The teaching of literature through CAI raises problems of both a linguistic and instructional nature; student involvement and creativity in studying literature, and especially poetry, is difficult to build into a computer-based lesson. We have confronted these difficulties in the lessonPoetry I, which introduces undergraduates to basic concepts of poetic verse in a design using screen display, speech synthesis, and verse processing to maximize interactivity and student involvement.The lesson contains instructional modules which include the student's composition of a limerick. Computational processing of the limerick's text enables the program to offer guidance as the student composes and revises the verse and gains first-hand experience with metrical language. The significant problems inherent in processing verse are addressed by adapting 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s DECTalk speech synthesizer as an engine converting natural language verse text into accessible strings of phonemic symbols. Although the verse processor cannot scan verse, it can interpret DECTalk's symbols reliably enough to successfully stimulate students' thinking about their verse compositions.Preliminary responses to the program have been favorable and demonstrate its effectiveness in involving students more deeply in learning about poetic verse. This suggests that the techniques of verse processing prototyped inPoetry I might be usefully extended to other types of verse and levels of study.W. Webster Newbold i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of English at Ball State University, Muncie, Indiana, USA, who has recently served as English Department Computer Coordinator. His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and computer-based composition.Herbert F. W Stahlke is a Professor of English, specializing in linguistics, and currently serves as Associate Director for Academic Computing, Ball State University Computing Services. His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and lexical databases.  相似文献   
6.
探海侯之死     
在北京团城的城台上,有几株古松,相传是辽金遗物。清代乾隆皇帝给三棵古树封赐了爵位。十多年前,团城搞修缮,建筑队的某位工人把生石灰堆在名为“探海侯”的松树周围,生石灰化光了,古树死了。  相似文献   
7.
叙述了我国古代铁塔的由来和现况,介绍了11个古代铁塔的名称、高度、铸造年代和特点,并阐述了古代铁塔的铸造工艺。同时,还介绍了若干古塔顶上的大型铁塔刹的有关情况。  相似文献   
8.
浅绛彩瓷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昌兵 《陶瓷学报》2002,23(4):251-255
晚清民国初年,浅绛彩瓷盛行,瓷板画是浅绛彩瓷艺的精华,代表了浅绛彩瓷画艺术的最高水平,浅绛彩瓷画的题材以山水为多,花鸟,人物也有不少,山水题材之艺术风格深受宋元以来文人画的影响,具体体现在4个方面,仿摹文人画用色,赭,绿相间,淡抹轻染,色调幽浅;借鉴文人画构图传统,讲究平远,高远或深远,以平远法为多;表现手法往往以写意为主,大量使用皴法,注重诗书款印与画面结合;突出高洁,淡隐主题,意境超凡幽远,浅绛彩花鸟,人物瓷画较多地受当时海派绘画的影响,多“松鹤延年”,“国色天香”等迎合市民阶层的吉祥寓意作品。  相似文献   
9.
张红梅 《中国陶瓷》2006,42(5):78-81,43
碗底足的变迁是整个古陶瓷历史变迁的一个缩影。底足鉴定是古陶瓷鉴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碗底足变化的主要特征和碗底足变迁的主要原因,深入浅出地论述了碗底足经历的平底和圈足两大发展阶段,以及推动碗底足发生演变的窑炉技术、装烧方法、成型工艺等制瓷工艺原因和社会经济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赤山湖作为秦淮河流域的重要水利枢纽,它不仅承担着湖区周边及秦淮河下游的灌溉防洪功能,还在长期用水管理过程中,形成以"五尺水则"为代表的有效管理制度。本文通过对《赤山湖湖条》内容的解读,从工程管理、用水管理和经费管理等方面对赤山湖的水利管理进行历史考察,探究赤山湖功能发挥与湖区管理体系密不可分的关系,为现代水利工程尤其是河湖工程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