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04篇
  免费   122篇
  国内免费   43篇
电工技术   11篇
综合类   180篇
化学工业   1988篇
金属工艺   21篇
机械仪表   11篇
建筑科学   24篇
矿业工程   6篇
能源动力   5篇
轻工业   281篇
石油天然气   130篇
无线电   10篇
一般工业技术   430篇
冶金工业   9篇
原子能技术   59篇
自动化技术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101篇
  2012年   192篇
  2011年   206篇
  2010年   160篇
  2009年   186篇
  2008年   166篇
  2007年   195篇
  2006年   260篇
  2005年   177篇
  2004年   172篇
  2003年   180篇
  2002年   148篇
  2001年   125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96篇
  1998年   77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Polymer‐grafted inorganic particles (PGIPs) are attractive building blocks for numerous chemical and material applications. Surface‐initiated controlled radical polymerization (SI‐CRP) is the most feasible method to fabricate PGIPs. However, a conventional in‐batch reaction still suffers from several disadvantages, including time‐consuming purification processes, low grafting efficiency, and possible gelation problems. Herein, a facile method is demonstrated to synthesize block copolymer–grafted inorganic particles, that is, poly(poly(ethylene glycol) methyl ether methacrylate) (PPEGMEMA)‐b‐poly(N‐isopropylacrylamide) (PNIPAM)–grafted silica micro‐particles using continuous flow chemistry in an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aqueous media. Immobilizing the chain transfer agent and subsequent SI‐CRP can be accomplished sequentially in a continuous flow system, avoiding multi‐step purification processes in between. The chain length (MW) of the grafted polymers is tunable by adjusting the flow time or monomer concentration, and the narrower molar mass dispersity (Р< 1.4) of the grafted polymers reveals the uniform polymer chains on the particles. Moreover, compared with the in‐batch reaction at the same condition, the continuous system also suppresses possible gelation problems.  相似文献   
2.
王明兴  赵欣  王涛  路姣姣  赵之平 《化工学报》2020,71(9):4200-4210
采用低温水等离子体技术,在三通道聚氯乙烯(PVC)膜表面接枝了甲基丙烯氧基苄基二甲基氯化铵(DMAE)单体,增强了膜亲水和抗菌性能。通过红外分析,表明DMAE成功接枝到了PVC膜上,水通量提高两倍,PVC-ir-H2O膜(通过水等离子体处理的膜)对牛血清蛋白(BSA)的吸附能力下降67%,对BSA溶液的通量从7.7提高至40 kg?m-2?h-1,并且对BSA的截留能力不变。通过静态及动态抗菌实验,接枝后的PVC膜(PVC-g-PMAE膜)抗菌率达到100%,膜组件运行中的抗菌率也达到82%以上。在保证细菌截留率100%的同时,其渗透通量提高三倍。该膜表面修饰工程技术能实现膜表面的均一化改性,且绿色环保、操作简便、成本低,改性膜在饮用水处理领域,尤其是家用净水器中展现了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氧化镁辐射接枝苯乙烯共聚物的表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4.
高透明耐冲击聚氯乙烯接枝聚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高透明耐冲击聚氯乙烯接枝聚合工艺,讨论了加料顺序、复合分散体系以及采用聚集粒子乳液、并用碱性物质调节其pH值等对接枝聚合物性能的影响,确定了接枝聚合最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5.
马来酸酐在乙丙橡胶上的接枝共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来酸酐在乙丙橡胶上的接枝共聚,用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的效果优于偶氮二异丁腈。研究了温度、马来酸酐用量和引发剂用量等对接枝率的影响。用红外光谱和薄层色谱证明了接枝物的存在。用接触角技术测定了接枝物的表面性能。  相似文献   
6.
聚苯乙烯(PS)在苯溶液中与溴代丁二酰亚胺(NBS)反应,经分离提纯得到了固体溴代聚苯乙烯(PSB)。将所得PSB溶于苯并与低分子量的聚二甲基硅氧烷硅醇锂(PDMSOLi)反应,经分离提纯得到固体的溴代聚苯乙烯接枝聚二甲基硅氧烷(PSB-g-PDMSO),所得PSB-g-PDMSO的结构经^1H-NMR、IR及TEM表征。  相似文献   
7.
马来酸及其酐和衣康酸与PP熔体接枝反应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马来酸酐作对照,用热分析、流变、化学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马来酸和衣康酸在非隔氧条件下与PP熔体催化接枝反应的特点和规律,阐述了单体结构-单元反应相对速率--接枝产物结构之间的关系,提出了3种接枝物的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8.
天然竹芋淀粉及其接枝共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竹芋淀粉的伴生物组成,粒径分布及直链淀粉的含量,研究了竹芋淀粉与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接枝共聚,用偏光显微镜,X射线衍射等方法研究了淀粉接枝共聚反应前后的结构与形态,认为淀粉的结晶区和非晶区均为接权共聚反应的场所。  相似文献   
9.
化学氧化法制备的聚苯胺表面的亲水性差,本文在本征态和不同酸掺杂志聚苯胺的表面上接枝共聚丙烯丙烯酸和丙烯酰胺,明显地改善了聚苯胺的表面亲水性。结果显示,聚苯胺表面经过等离子体处理后,有利于丙烯酸和丙烯酰胺在聚苯胺表面上的接枝共聚,随着接枝量增多,导电率则随之有所下降,此外,利用SEM和反射IR表征了改性反聚苯胺表面的形态和结构。  相似文献   
10.
已二醇二丙烯酸酯对真丝的接枝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用二醇二丙烯酸酯为接枝单体、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对真丝的接枝共聚反应,分析了接枝率的影响素,并测试了改性真丝的主要应用性能。结果表明:乳液和乙醇/水为溶剂的2种体系都能在真丝上获得较高接枝率。对于乙醇/水体系v(乙醇):v(H2O)=1:1,接枝单体20~30g/L,2%甲酸4ml,引发剂APS 0.5g/L,65~70℃接枝60min的接枝率高。改性后真丝的断裂强度、延伸度、吸湿性能都可获得改善,对酸、碱的溶解性提高,但染色性能提高不明显,对泛黄性改善一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