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电工技术   3篇
机械仪表   1篇
轻工业   1篇
无线电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TS201高速通信接口设计及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DI公司TigerSHARC系列DSP芯片TS201性能优越,在高速实时信号处理中得到广泛应用,而其中对TS201的通信接口设计成为保证其高速实时性能的关键.对TS201与FPGA之间两种主要通信接口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两种接口的设计方法,其中总线传输方式设计简便,但占用较多的资源,而链路口方式采用LVDS技术,传输速率高而且可靠,更适合DSP与FPGA的通信.该设计方法已成功应用于某高速实时信号处理机中.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通过S7-400和WINCC60的使用介绍传动故障诊断系统的开发设计,通过系统的实际应用,使大家了解传动诊断系统的功能和作用对现代化高节奏生产企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利用近红外透射技术和偏最小二乘法(PLS)快速测定牛奶中氯霉素残留含量, 氯霉素残留的预测值与真实值的相关系数达0.9893,预示集的平均回收率为99.77%。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快速测定牛奶中氯霉素残留含量。  相似文献   
4.
Mel.  APS Kumba.  M 《电网技术》1995,19(8):17-23
对大型电力系统的可靠性进行评估,有许多至今尚未圆满解决的复杂问题。经过EPRI的努力,得出了大电力系统输电可靠性评估模型(TRELSS),它体现了很长时间内大量研究工作的成果。这种方法基于偶然事故(电路和单元帆组)和负荷水平的计算,计算范围限制在(通过排队的算法)偶然事故和对系统可靠性产生不利影响的负荷水平之内。此方法可计算(1)可靠性、(2)期望值、(3)频率和(4)大系统的持续可靠性指数。在计算可靠性指数时使用了这些计算给果。本文介绍了应用TTELSS模型所得到的可靠性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5.
基于Maxweu方程的一阶状态矢量微分方程描述,本文导出了均匀平面波入射下任意吸波材料层反射和透射系数的统一表述,分析了反射和透射系数随媒质参数、材料厚度、入射角度的变化规律,并从另一角度对有耗材料参数Lindell条件的必要性进行了验证,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为任意各向异性吸波材料参数的反演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提出一种适于高空间分辨率大视场遥感相机的图 像高速高可靠传输系统。首先,分析了TLK2711的通信链路,提出 了基于同步控制字的高速串行传输策略;深入分析了噪声对传输可靠性的影响,进而提出(17,6)纠错编码算法,分析了纠错编码在大视场空间相机中应用的可行性; 最后,在某大视场TDICCD空间相 机样机上进行了系统测试。实验表明,本文系统可以实时传输80路高 量化数据,整个系统有 效数据吞吐率可达13.02Gbit/s;所 提出的(17,6)纠错编码算法纠错能力强,运算速度快,易于硬件 实现,每512Byte数据可纠正32bit的错误,提高了空间 相机高速串行传输的可靠性;系统在不同的传输速度下工作均表现出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崔高健  吴超  张鹏 《机械》2007,34(2):60-61,64
通过对汽车生产线传输和驱动系统进行改进,应用机械优化思想,把滚珠丝杠系统改为液压传动系统,增加机动辊床的扭矩,使升降机、悬链、辊床系统之间传输顺畅,降低设备故障停工时间,降低维修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实践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谢芳  冯炳  郭勇  叶尹 《中国电力》2015,48(8):73-79
针对传统混压四回路直线塔型无法兼顾线路走廊与塔材指标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混压四回路穿身塔。该塔型220 kV部分的其中2相导线从塔身中间穿过,使其220 kV部分导线对全塔的走廊宽度不再起控制,而横担数量仍然为5层。通过电气校验、电磁环境分析、模态分析、结构线性分析及非线性分析对混压四回路穿身塔塔型进行了可行性分析,结果表明,该塔型电气布置符合规范要求,结构受力合理、动力性能良好。与传统塔型的技术经济比较结果表明,穿身塔各项指标均较优,在廊道紧张的地区使用,优势相当明显。  相似文献   
9.
现有的基于多方向天线阵列的同步无线Mesh网络在一个数据时隙内只发送一个数据包,这在发送节点采用高调制速率发送数据包时会造成时隙利用率的下降。针对该问题,对该网络下的数据包连发技术进行了研究,给出了最多可连发的数据包个数与计算时机、序列号与确认机制、涉及到的参量、父子节点处理流程的详细设计方案。理论性能对比结果表明,在发送节点采用高调制速率发送数据包时,在该网络下采用数据包连发技术能够大幅度提高时隙利用率,网络性能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