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园林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其美学思想的演变过程既是社会形态演变的外化,也是历史阶段人与自然关系的折射。从风景园林史学与美学的双重视角,解读桂林山水园林的审美历程。研究发现,桂林山水园林审美文化的发展可划分为寻形赋情、重理塑神和意蕴相生3个阶段,发展过程具有渐进性、层累性,是人文性和艺术性不断递进的过程。其园林审美特质表现为以自然为本源、整体的环境观和丰富的审美联想。研究为桂林园林文化的传承发展及当代城市风景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并对岭南风景园林史的完善具有推进意义。  相似文献   

2.
桂林山水园林是喀斯特地貌下区域风景营建的优秀代表,体现着城市、人与风景要素协调共生的人居理念。通过古代文献解读与地理时空分析,探究在人文与自然联动作用下桂林山水园林形塑的时空过程与内在机理。研究表明:1)桂林山水园林依托于具有喀斯特地貌特征的独特风景基底而建设,营建数量和规模由唐至清持续增长,宋元为营建高峰;园林类型随时间逐渐丰富完善,公共园林长期占据主导地位;2)桂林山水园林的形塑过程在时间上可分为由山水到园林的初步建构(唐至宋元)和园林体系的完善(明清)2个阶段,最终形成了类型多样、风格鲜明的地域园林体系。在空间上,从散点式发展逐渐转化为城景相融一体化发展,形塑出桂林城园一体的风景面貌;3)山水环境支撑、政治经济影响、城市建设发展及游赏文化助推4方面的综合驱动作用,塑造了具有真山真水、类型多元、城景相融、开放共享等显著特征的桂林喀斯特区域风景园林系统。研究有利于促进区域风景特征的保护与文化传承,并对当代山水城市景观塑造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泰山灵岩寺是现存唐宋山地佛寺中处理“寺-山”关 系的规划设计重要案例,也是泰山风景名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 分,其相应的园林格局营建过程、方法和逻辑需要深入探究。 灵岩寺园林营建受独特的山水格局影响,逐渐形成了以“背方 山、面象山”的寺院为核心、方山内外风景点环绕、面积广阔 的园林格局。通过实地调研、史料梳理和图像分析,首先发现 灵岩峪具有2层山势环抱、山泉散点分布的山水格局;其次将 灵岩寺园林格局的营建过程分为草创期、成形期、丰富期和修 复期,并分析其不同时期的营建方法与格局特征;最后总结出 灵岩寺园林格局的营建逻辑和4条营建经验。以期提供传统山 地寺庙园林规划设计的历史经验,为泰山风景名胜遗产保护提 供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4.
徽州水口园林的营建,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徽州人民为追求理想人居环境,对山水环境利用与改造的智慧。以徽州较有代表性的20个古村落水口园林为例,通过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定性分析等方法,在梳理水口园林基址与山水环境关系的基础上,依据“山峡紧嵌”“山环盆地“平原望山”“临江背山型”4种山水基底类型,提炼出徽州水口园林“真山真水”“真山+人工水系”“真水+人工山林”3种山水人居环境营建模式,以期为保护和恢复徽州古村落水口园林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建设宜居乡村环境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王佳慧  朱蓉 《园林》2020,(2):47-53
南京近代园林是南京园林史上重要的转型期,兼具地域与时代特色。本文通过文献查阅与实地调研,梳理出1840~1949年间南京近代园林的类型及代表,结合近代南京自然山水格局与社会人文环境,对南京近代私家园林、公共园林在不同发展阶段所呈现出的功能内涵与艺术形式的演变进行分析总结,探究其源与流的关系。进而通过分析典型案例,研究南京近代园林的选址布局、掇山理水、建筑营构、植物配置等设计手法与特征。  相似文献   

6.
段诗乐  林箐 《中国园林》2021,37(3):130-135
宁夏镇城(明代银川市旧称)位于古老的引黄灌区宁夏平原的中部,渠湖串联的区域水系为造园带来便利.聚焦于此,通过史料考证和位置复原,再现了镇城主要园林的空间分布,并系统研究其造园特征与园林风格.研究表明,宁夏镇城园林具有湖渠立园、环水塑景、水系多样与意境悠远的特征;园林风格集地域风景、贵族、文人和生产特质于一体,这与历史环...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海外建设了大量的中国园林,旨在将中国园林的菁华与特色传播到世界诸多城市.通过文献研究、归类分析等方法对海外中国园林的建设概况、营建与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力求展现40年间海外中国园林的建设发展成就,阐明其营建与运行机制,探索保持海外中国园林长久生命力的手段.并在此研究基础上,将海外中国园林置于新时...  相似文献   

8.
唐至清代桂林风景建筑依托喀斯特地貌营建,是反映山水、建筑、城市三者和谐共融的经典杰作。通过古文献信息采集、现场踏勘等方法,借助历史地图转译、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从整体上探究了唐至清代桂林风景建筑的营建历程与机理。研究认为风景建筑的营建历程可划分为成长期、全盛期、成熟期3个阶段;厘清了不同阶段风景建筑的分布特征、建设目标、营建特质与发展态势;揭示了风景建筑依托优越山水的选址智慧、呼应空间结构的秩序建构、基于价值导向的审美意境等营建机理,以期对桂林风景建筑形成新的理论认知,也为未来风景建筑的地域性创作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9.
从水文化视角出发,筛选出嘉兴历代地方志及代表性诗画中的62组完整八景序列,采用“三位一体”的方法,以“自然-社会-文化”系统解读得出:嘉兴八景聚合了“物态-行为-精神”3个层次的地域性水文化,以水适应性景观展现出水乡人居环境营建中的生态智慧,融合共生形成了“人境合一”的内生机制;其地域性营建特征为“以物为基,因水而生”“以行互联,因水而兴”“以文传情,因水而美”,推动了水域景观风景化和生态化的发展。提出江南水乡的完整保护可从内生机制出发,兼顾水生态、水实践和水人文的良性循环,以此营建具有典型地域性和生态性特征的可持续水乡景观。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城市在基于城内外山系的择址和塑形过程中,形成了围绕"城-山"关系的特定审美意象、空间模式和营景经验,是中国人居环境"人与自然"内在关联的关键基因之一。结合文献史料整理,梳理了与城、山紧密相关的仙境、礼制、风水文化意象,总结了礼制求中、风水象形与仙境三山3类城市择址模式,以及中轴立向、经纬引秀、裁成增秀3种"城-山"塑形经验。探讨了楼阁布局与天际线、园林类型与社会秩序、山景游赏与交通设施的"城-山"景致营建,并分析了其对可望、可居、可游"城中园,园中城"的支撑作用。研究结果对于补充中国城市风景营建的历史理论、丰富城市风景重构的实践经验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杭州西湖是中国艺术史上最重要的地点之一,然而在西方语言中并没有专门对其明代状况的研究。明代300年的统治对西湖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16世纪初因扩张的农耕导致西湖空间几近消失,而至16世纪末西湖则是明代最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以景观文化的新的跨学科方法角度,探讨导致这种巨大变化的社会和审美进程;并将展示在这些进程中,美学、历史认同和经济发展如何扮演着不同角色,而且并不总是和谐一致。  相似文献   

12.
李源  李险峰 《风景园林》2022,29(4):128-133
作为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风景点及风景建筑,佛寺园林是古代城市风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明代北京地区的佛寺园林为例,将826篇佛寺游览写景诗文作为研究材料,探究其中的历史景观认知内容:1)基于扎根理论编码方法,从诗文材料中提取7 566个原始文本节点,并梳理得到包含58类景观要素的11个景观范畴;2)基于Python语言编程与VOSviewer软件分析,获得由不同景观要素组成的6类风景意象;3)结合历史舆图和ArcGIS核密度分析,对每类风景意象的空间分布与景观特征进行解释。研究结论有助于从宏观层面理解北京佛寺园林的整体历史风貌特色,并为当代文化遗产的相关实践与研究提供审慎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桂林龙脊地区为研究对象,探讨西南山地民族地区传统人居环境适应的营造智慧。结果表明:1)该区域聚落选址坐北朝南、山环水抱,呈现"森林-村寨-梯田-河流"四素同构的垂直景观结构;2)梯田开垦耕作、景观维护及水利灌溉过程充分适应地形和气候条件,并与传统农耕技术完美融合;3)壮族干栏建筑与路网体系巧妙地呼应了山地环境,体现出因地取材(木、石、竹)的营景智慧。桂林龙脊"人与天调"的人居营造智慧对于当今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具有较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吕嘉程  黄晓 《风景园林》2017,24(3):107-114
中国传统的"数字"文化具有广泛的影响,在城市、建筑和园林中皆有体现。植物作为古典造园的四大要素之一,也受到"数字"文化的影响,孕育出独特的审美理念。本文以明代江南园林的植物配置为对象,结合明代的园记、园图和画论等资料,在孤植、对植、丛植和群植等常规分类的基础上,梳理出与各种配置方式相对应的数字,讨论数字影响下的植物配置方式,并进而从植物习性、传统文化、画意追求和空间营造等方面,探讨形成各种植物配置数字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战略的提出需要一种生态筑底、协同整合的基础设施作为区域联动发展、动态演变的框架。通过梳理景观基础设施理论,挖掘其与一体化示范区发展的整合潜力,利用"千层饼"模式分析生态过程,结合耦合法统筹系统、要素、场地间的"互适性",探讨跨尺度、多层次的发展策略。提出依托景观基础设施规划思想,以区域水管理为纽带组织蓝绿系统协同骨架,以复合水乡单元替代单一功能分区,构建多中心水乡簇群为基础的"产城""三生"融合的"新江南水乡"发展模式,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实践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刘君敏  张玲 《中国园林》2021,37(7):118-123
"园篱"是中国园林的重要艺术组成,在明代园林绘画中可以窥见园篱具有的显著地位,其传递出的文化表征也与园林空间的形塑有直接联系.特别是明代前期的园林图像中出现了大量与后世不同的园篱运用,如果以空间的视角去理解分析,以形态构成为侧重点,研究其在园林中的空间组构与时空衍化脉络,则有助于清晰了解时代园林修建过程中文化观念对空间...  相似文献   

17.
章婷婷  李沛  朱建宁 《中国园林》2023,39(1):134-138
聚焦明清古徽州私家园林,结合方志与文集,以时间为线索,对各阶段园林的数量与分布、园主身份与造园审美进行细致梳理和阐述,以揭示明清古徽州私家园林发展流变的全过程。基于此,共检索获得90座明清私家园林,将其归于4个发展阶段:永乐至正德年间的整装待发、嘉靖至明末的成熟鼎盛、明季清初的顿挫沉寂、清道光前的复兴回归;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3点流变特征:园林分布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时空同步性,儒、贾并重的园主身份和以村居为主流的园林类型。  相似文献   

18.
叶可陌  李雄 《风景园林》2020,27(7):114-120
丽水瓯江流域8座古城的风景营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地域特征。从风景园林视角出发,梳理地区古城选址与原初山水环境的关系,并依据"平原望山""盆地据山""丘陵嵌山""河谷依山"4种山水基底类型分析经人工干预优化的区域水系统的差异性,从而进一步从城山一体的城市空间、因山而为的风景集群、四围寻胜的风景序列和眺望揽胜的风景标识4方面解析各城风景营建的特征。以此对地区古城山水风景系统的构建特征进行整体性的探讨,对指引当代浙、闽山地地区的城市山水人居环境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