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中国古代文化变迁与空间秩序建构需求为背景,简述了隋代以前都城宗庙设置的方式及其与朝寝布局关系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继承中国古代园林传统的探讨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鹭 《中国园林》2010,26(1):41-44
中国古代园林研究渐入佳境。其优点与成就的研究必不可少,缺点与不足亦当重视。肯定成就是主流与完整总结正反经验,皆影响中国园林健康发展。提出:辨析"自然"的不同含义,使形式差异与水平高下相别;科学评价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与现代生态学的关系,避免对其简单、表面理解;科学评价西方园林美学成就及中西园林异同,肯定"意境"这一中国园林美学核心范畴的同时,对中西园林审美的相同和相似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毛华松  李越  王飞 《中国园林》2020,36(10):127-132
宋代是文人园林定型的关键阶段。揭示宋代园林生活、空间组织变迁及其时代特征,是理解文人园林审美的重要基础。以宋代典型的园林活动"西园雅集"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历代西园雅集图文解读,提取"观书""作画""抚琴""题石""说经"5类诗情画意园林活动和相应场景要素、组织方式等共性图像符号。进而纵向对照西汉至唐代知名的雅集活动模式,归纳了西园雅集在活动人群上的儒道释兼容、活动类型上的诗画禅意、空间上的集群串联式结构、审美上的主客体融合等文人园林雅集特征。对理解园林活动对中国园林空间组织变迁上的影响,有着积极的理论补充意义。  相似文献   

4.
秦超  王梓 《山西建筑》2012,38(15):222-223
阐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艺术特点,并针对中国传统园林的继承和发展进行了探讨,指出中国传统园林是东方园林艺术的瑰宝,对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且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倪祥保 《中国园林》2009,25(12):55-58
中国古代园林的发生过程非常缓慢而复杂.一般地说,其始点应该与先民进入以农业生产为主和具有一定集聚规模及相当建设水平的定居生活时代相关.就发生学角度来看,努力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心灵维度、技术维度等方面对此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并借助于古汉语有关文字中所蕴涵的文化信息,也能取得很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时间与空间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时间观更是我们理解世界的前提。中国古人认为时间统率空间。传统园林作为时空的综合艺术,时间观念是其最深层的营构机制。中国古代时间观念可分为四时五方的循环时间观和生命流变的线性时间观两种。前者影响产生传统园林“厅堂为心、时景四方”的稳定骨架及“园路成环,圈层嵌套”的总体格局;后者使园林空间序列产生“屈曲不息”“阴阳二律”及“节奏秩序”的形态特征。传统园林空间正是在这两者的融合之下形成“静中有变”“变中有序”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刘玉英 《中国园林》2020,36(12):112-116
"园外园"一期两山片区处于皇家园林群中,其田园景观的营造既要有皇家——御苑的特征,更要体现农耕文化的田园意趣。全园种植设计主要借鉴中国传统园林种植设计的理念和手法,参考明清时期皇家园林常用植物,如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桧柏(Sabina chinensis)、垂柳(Salix babylonica)、杏(Prunus vulgaris)、水稻(Oryza sativa)等,来营造御苑、田园景观。御苑的体现主要通过主题景观如"幽林晚钟""御道夕峰"等,配植如高杆型油松、蜡梅等观赏价值高且有美好寓意的植物,"以景达意"。农耕文化区,以大面积的稻田景观突出主题,结合乡土植物的自然配植,体现田园景观的生境美、自然美和意境美。  相似文献   

8.
何济钦 《中国园林》2007,23(7):48-48
高介华先生主编“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中之《中国古代苑园与文化》(王铎著,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年)一书,是一本值得园林、建筑、城市规划和关注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同仁们阅读和品味的好书。该书引用200多部古典文献,内容浩繁,图文并茂,从哲学、历史学、文化学和城市建筑、园林设计学角度,全面论述了中国古代园林的历史发展、社会功能、空间特征和文化艺术品格精粹。  相似文献   

9.
水景作为构成园林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园林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水景的营造一直以来受到历代造园家的重视。本文对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水景理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从水景的布局类型、形态特征、情感因素以及水景与其他造园要素的因借关系四个方面归纳出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特征,并结合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部分实例进行说明,通过回溯古典园林水景理法的精华,力求唤醒当代风景园林建设者的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  相似文献   

10.
从园林所要实现的是一个真、善、美相携并存,人与人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余暇生活空间来看,中国的园林艺术是迄今为止的世界最高水平,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变迁,中国园林也正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阔步前进。朱大可的“中国迷园”一文,从民族虚无主义出发,借口评说澳大利亚悉尼市的中国园林“谊园”,发挥其彻底西化的理念,根本否定了中国传统园林,从而否定中国文化,依据是荒谬的,结论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1.
水景作为构成园林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园林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水景的营造一直以来受到历代造园家的重视。本文对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水景理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从水景的布局类型、形态特征、情感因素以及水景与其他造园要素的因借关系四个方面归纳出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特征,并结合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部分实例进行说明,通过回溯古典园林水景理法的精华,力求唤醒当代风景园林建设者的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  相似文献   

12.
城市是一定漫长的历史进程及发展阶段的产物,古代都城是中国古代城市的缩影,城市权力空间、产业空间、居民生存空间相互之间有着不断的消长、更新、交汇与变化过程。古代城市无论从萌芽到成熟,在选址、布局、等级、形制等各方面,始终遵循着敬畏自然和制度等级的理智法则。现试以断代史的归纳法对我国古代城市中"产业"的发展变化作一总结,对我国都城产业空间格局特点和影响机制进行探究,涉及古代经济史、历史地理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多维度内容。发现在古代城市中产业空间由自然原始形态逐步制度权力化,在较为稳定的过程中逐步迈向市场化、等级化、开放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课程模型制作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课程模型的制作作为一种辅助推敲设计的手段,可将二维平面设计图纸空间化、具象化,从而优化设计方案。本文调查记录了浙江农林大学2012—2014级园林和风景园林专业学生中国古典园林设计课程模型制作情况,从学生的视角初步总结了一套最具代表性的模型制作方法,提出了"泡沫拼削""层叠凹凸""卡纸拼接""油泥堆塑"及"枯枝写意"5种方法来制作模型底盘、水体、古典园林建筑、假山及植物配景,以期为制作适用于课堂展示和教学的中国古典园林模型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城、郭为筑在城市四周用作防御的城墙,一般里面的称城.外面的称郭。往往又引申为城、郭里面的城市区域。商和西周的初期,都城只有一个城(即一个城墙)或壕沟,并无“城”与“郭”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对于我来说,建立在可持续发展模式基础上的"生态文明"是一次古老中国文化的重生,是一个中国式梦想的实践。这一实践不仅仅体现在大尺度的区域规划,大都会的水文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上,也体现在小尺度,局部的和具体的方案上。"深入花园",便是我试图在现有都市与未来都市间埋下的一个新意盎然的伏笔。任何一个花园在与城市发生微妙的联系时,都应该不仅扮演温度与气候调节者的角色,更需要体现人类文明自古以来的意愿:花园,这个渺小的存在单元,恰恰涵盖整个世界。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说:"依托一个有意义的象征系统,通过累积并超越一定量的可衡量符号,即可加剧信息的传达。"正是如此,中华文明重生的信息将通过想象力渗透于每一个花园,每一寸土地和每一个生物。"深入花园",不仅是一个供人观赏的花园,还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花园,更是汇聚成崭新的生态文明的一份子。也正是在这样的信念驱使下,让我欣然地参与武汉园博会,亲自感受这一中国式生态逻辑的实践。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园林中人、自然、园林三者关系之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园林中,人、自然、园林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人来源于自然,又常疏离自然;疏离自然又渴望亲近自然,与自然融合;在自然中体会宇宙人生的真意,以求最终实现自我的人生超越;当今,园林的概念延伸了,园林的尺度扩大了,人、自然、园林的关系变得疏远、冷漠了,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受到冷落;有鉴于此,当前在学习西方优秀理论与实践的同时,如能对中国古典造园理论的精华做进一步的发掘和整理,并将其恰当地运用到当前的城市园林建设实践中,将有助于在园林行业中形成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中国风"。  相似文献   

17.
"山居玖式"以"行望居游"分类山居的方式引发了"将身体运动与山居空间建立转译关系"的思考。基于此启发及园林调研,将"行望居游"的山居方式与典型的山居基本空间建立转译关系,并以空间图解的方法解析归纳出螺旋式、取景式、山房式、回环式、山梯式、并联式、穿越式、点景式8种典型的复合山居空间模式,旨在以"空间"视角深化对园林的认识,并提供园林设计的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传统园林及其特定阶层所有者的特点,结合传统园林的典型设计手法,发掘私家园林对道家思想这一传统文化德承载和历史必然性,并以此探讨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巫丛 《中国园林》2002,18(5):73-75
中国园林以其自然的特点闻名于世,本文从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两方面来分析中国古典园林产生这种特点的原因。土地可以自由买卖是士大夫阶层得以过上“归田”、“隐逸”生活的经济条件,是追求“自由”精神的物质根源。中国封建社会,官僚的政治地位既不是终身的,也不是世袭的,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也都非常激烈,避居田无的隐逸生活被认为是一种淡泊的生活理想,自然山水成为文人士大夫追求自由精神最好的寄托。  相似文献   

20.
商代晚期,面对日益严重的外部挑战,为了加强京畿地区的防御,开始强调大邑(庞大都城)的制作,并结合当时的社会条件,营造了大殷墟、朝歌主导的多极并举的“聚合型”都城.几乎与其同时,周人通过采用“春出冬入”的城邑农户管理制度,创造了军事协同能力更强的以“三十里地夹一河”为构成特征的丰镐并举的新型都城.此后,为了更好地应对“天子独尊”的景象要求,秦人在“三十里地夹一河”的基础上营建了渭南宗庙区主导的,渭北宫殿区夹水配合的,阿房宫西南辅助的新型都城.西汉统筹周、秦的都城建设实践,制作了以长安为核心的、长陵邑隔河三十里支持的、多个陵邑为翼辅的“聚合型”都城.在特定条件下,为了支持庞大都城的存在,强有力的对外交通系统成为必须.动员了全国之力的都城对外交通系统的营建,在中国大一统的空间格局形成上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