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文讨论现代大学城新校区的发展,以及校园规划建设、办学内涵和科技人文等方面的品质不同,产生不同的校园特色和社会意义影响。通过对重庆大学和四川美术学院新校区建设的调查研究,分析和认识山地大学校园特点建设和社会学关注的文化价值,论及现代大学校园科技和人文协同发展的重要性,大学校园和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相互间融合和沟通的社会问题。论文对重庆大学城的校园规划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学校空间品质的营造、理工科和文化艺术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空间述求、健康培养方式等提出认识,希望对营建更加具有科学和人文空间品质的当代大学校园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2.
以发掘人文空间的营建传统为主旨,采用“空间—人间—时间”一体化的方法,在判识古代福州人文遗存丰富性的基础上,解析其人文空间的营建特征,为传统人文空间的当代传承以及现代城市精神的历史重塑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古代福州人文空间始终坚持空间、人间和时间的统一,呈现以“山水”为自然依据的空间秩序、以“圈层”为区域划分的功能布局和以“传承”为生长准则的动态调试的特征,促成极具文化底蕴和山水特色的城市人文空间格局。当代城市人文精神塑造应从古代福州“人文观”“空间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中汲取经验,为文化场所的塑造提供规划原理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地理环境与移民环境的相互交融,构筑起巴蜀地域多元融合、包容开放的文化地理环境,促成传统建筑艺术和技术的交流融会。首先,针对复杂山地条件,总结巴蜀山地传统建筑营建中以经济实用的技术策略向自然争取空间,打破常规以营造富有创新变化空间的营造手段;其次,归纳巧妙利用山地地形,将场地改造融入建筑空间艺术,为建筑和环境增添气势的巴蜀山地传统建筑空间组合方式;最后,在分析巴蜀山地传统建筑与环境相适应的营建理念和方法基础上,通过实践项目探索该环境观影响下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山地建筑设计创作之路。 相似文献
4.
以福建省永安市吉山村为例,通过历史文献解读、村落历史遗存调查、当地老者口述等研究方法,从村落选址、聚落布局、建筑意向等方面发掘吉山村历史营建智慧,总结村落美学价值,并结合当前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趋势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5.
该文在分析探讨渝东南土家族山地传统民居聚落营建理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聚落的空间特征:民居平面型制的多样化特征、依山傍水的山地特征、耕地至上的环农特征、群—序—拓扑结构的形态特征,主要存在自由散点式布局和集中簇群式布局两种聚落空间形态。最后分析了聚落空间的成因,认为渝东南土家族山地传统民居聚落的空间特征只是在汉族传统院落民居的基础上,由于受到当地特殊地形条件的限制而进行的修正。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崆峒山长期历史发展所形成的三教并存的空间格局,研究多元文化背景下景观营建中的空间艺术.研究中运用了田野调查、文献分析、图解分析等方法,分析崆峒山文化景观的历史演变过程,探究多元文化融合下的景观空间组织手法与营建艺术,解析儒释道三教景观的空间特征,归纳崆峒山多元宗教文化景观个性背后的空间营建包容性特征,总结出三教... 相似文献
7.
管仲城市营建思想及其历史贡献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仲是春秋初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他的历史功迹是多方面的。从现有文献资料的考证可知,他在历史上最早以科学、系统的观点论述了城市营建问题。形成了较先进的城市营建思想体系。本文从《管子》一书入手,就城市功能、分级、密度、选址、型制、布局和防洪等方面探讨管件的城市营建思想,再顺着城建史发展脉络,分春秋战国、秦至西汉、东汉以来三个历史阶段,对管仲城市营建思想的历史贡献作了探析。这对于正确认识古代城市营建思想的历史价值,继承和发扬古代城市营建思想的精髓,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9.
山地中心城市空间具有多元化特征,这与城市整体功能之间形成互动影响关系。在深入剖析中心城市特征与山地城市形态矛盾的基础上,遵循山地中心城市多组团、多中心、多维度、多层次特征,从宏观层面构建了山地中心城市多元化空间特性与中心城市整体功能发挥的理论模型,搭建了“四多”特征与城市整体功能的联系,解构了山地城市整体功能受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关系,模型将特征与功能关系进一步数理化和抽象化,是在山地特征规划科学性的基础上,对山地空间与整体功能发挥理论的发展与延伸。 相似文献
10.
汶川地震之后,中央决定易址建设北川新县城。新县城的居民包括老县城迁居而来的市民和新县城选址占地安置的村民两个群体,为他们建设安居工程是首要任务。在南北两个安居片区的规划中,打破传统居住区规划模式,运用“社区营建”的理念,按照“社区”而非“小区”的模式进行创新设计。本文结合北川新县城安居工程十周年回访,聚焦当初“社区营建”的关键空间策略,在理念和现实之间再次对“社区营建”的经验与不足进行总结,供同类工程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1.
12.
山地居住区特色塑造探析——以重庆“融侨锦江城”概念规划设计为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面对当前山地居住环境特色危机,以重庆融侨锦江城概念规划设计为例,从山地用地特征出发、由土地利用、立体空间利用、交通处理及绿化生态几个方面探讨山地居住区特色塑造。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区域的扩张,城郊山地被纳入城区范围,公园规划设计范围也转向了山地,以求能有更多的城市绿地空间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游憩活动需求.因此,城市山地公园开发建设将是城市绿地发展的趋势.但山地公园地形较为复杂、高差大,这一特性也给山地公园的开发建设带来了 一定的难度.论文以大连金石滩山地公园设计为例,本着尊重自然的前提,... 相似文献
14.
范文婷 《建设科技(建设部)》2022,(6):54-57
本文基于“城市双修”理论背景下,以泉州山线绿道二期(景观提升)工程项目(以下简称“山线绿道二期项目”为例进行项目实践,提出山地生态修复,山城关系修补以及风景林营建的设计理念和景观途径;以期通过景观设计手法对现有山地公园进行生态修复和治理,在山地环境更新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寻求新的平衡。 相似文献
15.
16.
17.
风水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内容。风水思想的核心价值取向就是人与自然处于同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聚居空间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文章在梳理风水思想择址与空间营建要义的基础上,以潼南古溪镇规划为例。立足于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对城镇的山水景观生态空间格局营建进行了相关研究和初探。 相似文献
18.
以中国风景营建传统的当代价值发掘为核心,从“人文—空间”一体化的视角阐述风景营建传统的理念、模式和方法,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人文”与“空间”互动的空间范围、功能区划和空间层级,并结合福建永泰县月洲村的风景实践特征解析,从保护、规划、研究等方面提出传承策略,旨在为当前乡村风景营建提供新视角。研究表明,古人在“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中,始终将聚落与自然环境视为一个整体,在遵从空间活动特征的基础上,构架“四望—生态”“近村—生产”“聚落—生活”的风景层级,实现人文与自然系统的融合。当代传承应跨越社会形态的认识束缚,从科学体系上弘扬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9.
山地都市空间拓展研究——以重庆、香港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山地城市由于其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决定了其空间形态的发展、演变具有自身的规律性以及建设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本文在西部大开发与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以重庆、香港为例,分析、讨论在高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山地都市空间的增长模式,提出集约化的空间利用模式是创造宜人的山地都市空间环境的有效方式,并进一步讨论了着眼于全局的区域拓展格局是山地都市空间拓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城市在基于城内外山系的择址和塑形过程中,形成了围绕"城-山"关系的特定审美意象、空间模式和营景经验,是中国人居环境"人与自然"内在关联的关键基因之一。结合文献史料整理,梳理了与城、山紧密相关的仙境、礼制、风水文化意象,总结了礼制求中、风水象形与仙境三山3类城市择址模式,以及中轴立向、经纬引秀、裁成增秀3种"城-山"塑形经验。探讨了楼阁布局与天际线、园林类型与社会秩序、山景游赏与交通设施的"城-山"景致营建,并分析了其对可望、可居、可游"城中园,园中城"的支撑作用。研究结果对于补充中国城市风景营建的历史理论、丰富城市风景重构的实践经验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