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察了国内外流域风景的研究发展,指出基于城市八景的大尺度流域风景研究具有的拓展性价值与文化自信意义。整理出长江沿线(湖北段)29个清代府州县、总256景目构成的方志八景清单,以此为素材,从自然、人文及两者综合三方面来佐证城市八景中的流域风景特质。自然风景方面,阐述了城市八景诗意响应流域自然山水格局,以典型集萃的方式彰显流域自然风土特质;人文风景方面,探讨了城市八景高度响应流域文化地理格局,是流域人文风土特质的集萃;最后从流域自然与人文的综合视角,提出了城市八景时空制宜组构流域天人要素,是极具中国吉时均衡特质的文化景观之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2.
传统“城-湖”系统是中国富有诗情画意的城市山水风景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当今城市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结合地方历史文献、地图资料和广东区域史已有的研究成果,在地理信息技术辅助下,以惠州西湖和府城为例,从区域视角对“城-湖”系统的空间范围和风景营建进行了讨论。首先,基于水文分析结果与历史文献图纸比对,明确惠州“城-湖”系统界域范围;其次,从广东地区区域发展史的角度解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惠州“城-湖”系统风景营建的统计和空间分析结果所反映的结构性和整体性特征。展示了历史-地理区域与“城-湖”系统之间的复杂关联,以及“城-湖”系统所具有的“城市历史景观”属性,对于理解中国传统空间设计与营建的动因有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3.
城市风景湖形状的空间效应与景观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岱夫 《中国园林》1999,15(5):41-43
城市风景湖是分布在城市及其附近的湖泊,这类湖泊形状的差异对风景湖区和整个整市园林景观的质量均有一定的影响。本文从现实意义出发,分析研究了风景湖形状的空间效应表现,首先概述了形状的定量表示方法,并计算出我国18个主要城市风景湖的形状指标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就城市风景湖形状的空间渗透效应,空间分隔效应及其对景观设计的影响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城市八景在幅员辽阔的国土空间中有大量的物质与 非物质文化遗存,然而其保护与更新在理论上鲜有论及,实践 上则五花八门。基于此,立足“守正创新”视野,以时间为线 索、以江汉平原为例,围绕历史上城市八景的保护与更新、 当代遗产体系中城市八景的保护、当代非遗产类城市八景的保 护与更新3个方面的实践经验进行考察,提出:1)顺变型是中 国历史上城市八景“守正创新”的主流;2)我国自然与文化 遗产保护体系是城市八景“守正”传承的重要基石;3)保护 性更新、新八景评选中的新旧并存、发掘八景中的非遗内涵是 “守正创新”正道等的经验总结。以此拓展对八景保护与更新 的认识,并丰富我国风景园林遗产学科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段诗乐  林箐 《中国园林》2022,38(1):38-43
古代银川具有城郊一体的区域风景系统.通过文献考证与空间复原,解析银川传统区域风景系统的构成与特征.以山水格局与灌溉水网为基底,历西夏、明、清的经营,银川形成了包含山水风景、灌区风景及城内风景3个层次在内的区域风景系统.远郊集宫、陵、寺、塔、渡为一体,近郊汇聚了湖塘、园林、桥梁和渠庙之景,城内侧重防御、楼塔与园林的营建;...  相似文献   

6.
陂湖是中国传统陂塘水利系统中承担调蓄功能且具有一定蓄容量的水体单元。基于水源调蓄的功能需求,历史上的陂湖空间及其所形成的风景具有一些相似的识别特征,形成一类具有代表性的、可区别于其他湖泊风景的“水利–风景”范型,并且对许多历史城市的景观结构和风貌具有一定的塑造作用。以历史留存的关于陂湖空间与风景的描绘为依据,通过解析陂湖调蓄系统的功能单元和空间结构特征,将陂湖风景体系大致分为自然环境基底、功能系统单元、风景游赏空间、世俗教化空间、人居聚落与生产生活5个层面,归纳了陂湖风景体系的基本结构和风景特征。对于陂湖“水利–风景”双重属性的挖掘能够帮助理解古代人居环境中景观空间实用性与艺术性的辩证关系,同时为古代水利风景的再阐释和人居营建逻辑的探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城市八景保护与更新的理论和实践发展,指出城市八景的保护与传承虽有一定实践,但理论探讨不足,相关实践以隶属文保单位的城市八景为主,而非文保单位的实践却难有公认的章法;提出保护性更新对城市八景才是具有传承和发展价值之正道的观点。围绕唐河八景中的“龟井寒泉”“泌桥飞雪”“竹林晚翠”三景的遗迹不存、遗迹尚存、遗迹受迫的3种现象,探讨了相应的史料考证式、存古容今式、文脉延续式3种城市八景的保护性更新方法,并展示了其实际功效。在同一城镇,多个城市八景景目的保护性更新项目得以设计并落地建成,在全国并不多见,希望其经验对其他城市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8.
美国的风景管理:克莱特湖风景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美国自20世纪60年代环境运动以来,风景管理的历史和发展进程。详细介绍了美国风景管理的关键概念,如视觉管理单元和被视范围、风景质量、视觉敏感性、视觉吸收能力、视距区间等,以及风景管理的研究方法和以视觉模拟为主的新的发展方向。结合工程实例——克莱特湖风景管理研究,详细介绍了美国风景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研究案例评估了克莱特湖区的风景质量和视觉敏感性,建立了信息可视化的共享平台,提出了湖区风景管理的设计原则,以协调适度的项目开发和土地使用。如今,全球范围内的风景资源正面临土地盲目开发所带来的威胁,借助科技手段可以高效而有力地完成风景管理领域的研究。希望这篇文章的发表,可以唤起人们对保护风景资源的意识,造福后代。  相似文献   

9.
城市八景的发展受山水艺术和社会政治的双重影响,由文人幽思向地方胜览转向,经历了魏晋萌芽、隋唐勃兴、宋代成熟、明清蓬发、清末停滞和当代复兴的历程。基于对城市八景的发展历程及其在择景、命名、表达方式等物质形态分析,提出了整体环境观、场所化和意境化等城市八景文化内核。理解城市八景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和文化内核演变,对于反思当代城市形象标识中过度政治化、商业化倾向,重回从"环境"到"意境"的整体环境设计观有着积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天人合一"哲理感召,名胜者,在风景资源集中之所,以正名之胜地。中国凡风景必有名胜之理。而中国园林源远流长,以独特、优秀的园林光耀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具有5个特色,即:遵循"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文化总纲;科学的艺术;山水清音,景面文心;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相似文献   

11.
孙乔昀  郑曦 《风景园林》2017,24(4):34-40
城市建设不能忽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在中国古代的城市营建与发展过程中,城市与其所在的自然山水格局始终是一个整体。本文以隋唐时期(581—907年)的扬州蜀冈以及冲积平原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为研究对象,从风景园林的视角出发,梳理了扬州区域风景系统的组成,包括蜀冈、冲积平原以及人工治理后的水网体系,并剖析了构建于该系统之上的古城营建特征,从中探索城市分区,如衙署区、市肆区、里坊区等与区域风景系统的关系,以期对我国当代的城市建设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2.
风景名胜区遗产资源利用系统规划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严国泰 《中国园林》2007,23(4):9-12
风景名胜遗产资源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但它却面临着破坏性开发建设的威胁。根据遗产资源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建立风景名胜区遗产资源利用系统,设立遗产资源调查与评价的科学体系,规范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分区控制性详规和景点修建性详规的规划系统并建立遗产资源管理规划体系,通过战略管理、技术管理以及管理过程的反馈控制达到预警目的,确保风景名胜区遗产资源利用无误,达到风景名胜区遗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黄河善淤、善决、善徒的水文特性,塑造了黄泛平原古城普遍性的城-湖风景体系,以这类城-湖风景为研究对象,探讨古代水利设施干预水文过程,应对黄河洪涝灾害,进而重塑区域风景的历史经验。【方法】将方志信息挖掘与地理空间分析相结合,研究城-湖风景的形成背景、结构体系与营造方法。【结果】1)分析了城-湖风景的形成背景——即黄泛平原洪涝灾害的根源与特征。2)归纳了城-湖风景的结构体系特征:具有墙、堤、湖、塘、沟的构成要素;呈现外圆内方、城市盆地的空间格局;具备防阻蓄导、兼具产游的功能内涵。3)总结了城-湖风景的营造方法序列——(1)居高傍水,选址定城;(2)顺应水势,围墙筑堤;(3)湖塘渐成,沟渠疏导;(4)逐水而居,四围览胜;(5)湮城为湖,虚实相生。【结论】黄泛平原古城在洪涝灾害与人工水利干预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独特的城-湖风景,其结构体系、营造方法对于当代城市风景的建设、城与水关系的健康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毛华松  漆媛媛 《风景园林》2020,27(11):23-28
回归历史语境的区域风景营建机制研究,有利于突破囿限于风景物质空间的静态研究现状,还原历史风景与区域山水、政治经济等的复杂关联。以城址未变、保存良好及有史料延续的严州古城为例,基于营建主体认知的历史园林分类,并结合类型空间分布、建设主体和重建频率等,分析、归纳了3个区域风景营建特征:1)依托优势山水资源的风景空间分布;2)基于风景营建主体的多元类型实践;3)人文与自然双重影响下的关键风景点。系统阐释了影响区域风景生成的自然、政治、社会因素,对理解和传承中国区域风景营造的历史经验,有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15.
章婷婷  郑曦 《风景园林》2017,24(8):105-111
中国古代城市营建与区域风景系统是相互适应、协调发展的关系。本文以南宋时期(1127—1279年)绍兴古城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为研究对象,从风景园林的视角出发,梳理山会平原区域风景系统的组成,包括自然的山水以及人工干预后的水网体系;并探讨构建于该系统之上的古城营建特征,从中探索城市的分区,包括衙署、居住、商肆、仓场、码头等与区域风景系统相互适应的关系。提出区域风景系统是城市发展营建的基底,城市与山水紧密结合,二者相互调适、持续发展,最终呈现出独特的城市形态与人文内涵。以期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对城市特色与风貌保护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余杭南湖是太湖流域古老的陂塘水利系统之一,是人工结合自然改造土地的典范,裨益着区域发展。从风景特征、城湖发展沿革与陂塘水利系统组构、城–湖空间关系与支撑关系3方面展开,厘清水利建设、农业生产、聚落营建、社会背景、风景营建5个方面相互影响、协同发展的“山–陂–城”风景体系特征,结合余杭新城建设,为余杭南湖与古城景观体系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晋祠八景是构成清代山西晋祠地区园林胜境的主要因素.文章分析晋祠八景缘起、得景由来,认为八景写意晋祠山水园林、晋祠地区景观风貌是以山水环境为基础.结合考古资料、图文史料与现状调研,分析考证晋祠内外八景中晋祠地区景观风貌是展现村居生活、水利生产、避暑游赏、登高望远等主题景象,意象复原晋祠外八景之望川晴晓、悬瓮晴岚及山城烟堞景,拟为深入研究晋祠造园理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广东省作为经济社会和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进行省域风景名胜区研究有利于提高风景名胜区人文、自然和经济价值的区域效用。结合文献计量学的定量分析方法,对知网195篇广东风景名胜区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合评述,分析已有广东风景名胜区研究在文献年谱、关键词、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的特征,并基于文献年谱进行分阶段研究内容的发展总结。研究发现:(1)研究对象上,区位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类型以城市风景类为主,存在区域体系研究缺乏,案例研究不全面的问题;(2)研究方法上,2009年之后定量研究逐渐增加,其中以地理信息统计和游客问卷调研的定量评价为主,但整体上定量研究较少,同时跨学科的评价方法选取缺乏论证;(3)研究内容上按时间可分为研究兴起期、实践探索期和理论拓展期三个阶段,目前以景城文化互动和景城边界规划控制为例,城市风景类风景名胜相关研究内容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但还缺乏集中深入的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巩固基础对象的系统研究、拓展学习风景遗产保护研究方法、深入地域特色城市风景类风景名胜区研究的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19.
郭巍  侯晓蕾  崔子淇 《风景园林》2021,28(5):120-125
首先对宁波平原圩田景观的发展沿革进行论述.其次,剖析了鄞西圩区、宁波市与日月二湖在圩田水系整理方面的关系,并梳理了日月二湖的景观营建过程,指出日月二湖的布局结构体现了圩田水利系统和开垦方式,是该区域圩田景观的特定表达.并分析日月二湖与宁波平原中的众多聚落公共空间的发育具有相似性,两者很大程度上都源于圩田开垦机制.最后,...  相似文献   

20.
风景视觉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形式之一,本文从我国区域风景视觉资源开发和管理的现状出发,以风景视觉资源本身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区域风景视觉资源的生命周期、存在状态、开发度、开发潜力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讨论,为我国区域风景视觉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提供有益的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