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园林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其美学思想的演变过程既是社会形态演变的外化,也是历史阶段人与自然关系的折射。从风景园林史学与美学的双重视角,解读桂林山水园林的审美历程。研究发现,桂林山水园林审美文化的发展可划分为寻形赋情、重理塑神和意蕴相生3个阶段,发展过程具有渐进性、层累性,是人文性和艺术性不断递进的过程。其园林审美特质表现为以自然为本源、整体的环境观和丰富的审美联想。研究为桂林园林文化的传承发展及当代城市风景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并对岭南风景园林史的完善具有推进意义。  相似文献   

2.
桂林作为山水城市的典范,其独特的山水环境基底与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塑造出宝贵的山水城市历史景观。基于古籍文献和舆图信息分析,构建山水城市历史景观的“锚固-层积”分析模型,从历时性和共时性角度解译唐代至今桂林城市“锚固-层积”景观结构的时空演变过程。研究发现:1)桂林山水城市历史景观“锚固-层积”结构经历了初生与形成(唐至宋元)、发展与成熟(明清至民国)、更新与重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3个阶段;2)历经由锚固原点到多核锚固的层积化空间形成、锚固点更新下的层积化空间扩张、多种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局重构3个层次的空间组构模式演变过程,最终呈现多种反向覆盖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局。对于“锚固-层积”理论的实践应用拓展,旨在为山水城市历史景观遗产的适应性保护与当代风景营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明代靖藩制度是桂林发展历史进程中至关重要的政治制度,山水园林受其影响而呈现出显著的营建特点并形成多元类型的园林体系。当前研究囿于王府园林类型的探讨,对该时期山水园林的多样性与规律性认知尚显不足。采用“信息采集-特征归纳-叠合分析-提炼规律”的思路与方法,通过古文献信息采集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从整体上探究了明代桂林王府园林、衙署园林、公共园林、寺庙园林等多种园林的营建主体、建设目标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揭示了山水园林依托城市形胜区域的基址选择、锚合城市山水秩序的空间布局、融糅出世入世思想的意境表达等营建规律,旨在为桂林山水城市的“城中之园,园中之城”理想风景营建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4.
刘滨谊  刘婉榕  胡金龙 《规划师》2022,38(1):143-152
文章以唐至清代桂林山水诗词中具体描写植物景观的山水诗词为研究对象,运用ROSTCM、ArcGIS等对诗词要素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量化研究法探究诗词中植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解析其中的植物景观意境.研究结果显示,在时间角度上,从游历山水到开发造园,诗词中涉及的植物种类及其特征描写是由粗略概括向细腻多元过渡的;在空间角度上,植物...  相似文献   

5.
魏薇 《建筑与文化》2020,(4):110-112
文章首先概述了中西方时空认知差异,提出了中国独特的山水时空概念,认为时空观决定了艺术观,指出这一山水时空认知塑造了中国的审美意境与意象。文章进而阐述了中国园林的审美意境,即是在绘画、诗歌和音乐基础上的立体时空审美的塑造,具有诗文、隐喻、全景和灵动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文章探讨了中国建筑的自然特征及意象以及园林中的水、山、木、曲的时空审美意境。文章最后指出:中国山水时空意识奠定了中国文化以形写意、观形取象的艺术共识。中国园林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内涵和审美意蕴,它们与山水融为一体,成为诗意的山水画卷。  相似文献   

6.
汤思琦  彭浪  毛华松 《中国园林》2022,38(10):139-144
作为“琴棋书画”之首,古琴与其相关的抚琴、听琴等活动,是中国古代山水与园林中的重要活动,塑造了以古琴为主题的园林空间与园林意境。基于古琴活动的图文史料和园林实存,通过图文互证的方法,归纳了古琴活动文化意象从神性到诗性的变迁历程,以及此历程推动下的活动方式雅化和活动场所范式化。最后从古琴声音审美的“和”“静”“清”“远”4个方面,总结了园林古琴声景空间组织的典型方式。探索了古琴活动文化内涵和空间场所的耦合关系,对理解中国园林的内在形成机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熊川  金荷仙  李胜 《风景园林》2021,28(5):114-119
代表日本园林的枯山水以其丰富的"禅宗"内涵每年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但有关枯山水造型演变过程中的主要推动因素,以及后期"禅宗枯山水"概念提出的时代背景及缘由的研究颇为不足。通过归纳总结相关文献与古籍可知,尚无证据表明枯山水造型在远古至近现代演变过程中与禅宗具有必然联系,但是这种联系却在近代以后由于日本文化政策及相关学者推崇等因素而变得愈加紧密。探究枯山水造型演变、书面表达及其禅宗内涵的解读缘由与时代背景,对枯山水今后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天津近代园林作为中西文化碰撞交流下城市建设活动的内容之一,是政府意志、民众意向与地方文脉共同作用的产物。通过文献排查汇总天津地区近代园林信息,结合历史地图绘制不同时期不同园林类型的地理分布图,归纳其时间分布具有“华洋并进、骤兴渐衰”的特征;利用WEKA多元变量聚类统计分析方法对天津近代园林分布的地理信息进行类型归纳定量研究,可知其同时具有“组团化、二元化、近商业”的空间分布特征,继而探究其与城市形态、本土文化、意识观念的内在关联,为天津近代园林的保护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园林的海外营建不仅是工程项目的建设,更是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文化传播。系统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园林的海外发展脉络,构建了中国园林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框架,通过时空分析和文化影响力计算等,定量研究并可视化 展示了中国园林跨文化传播的时空范围、方式和效果等。研究 表明:1)依据传播速度和特点,中国园林在海外的跨文化传 播可划分为4个阶段;2)中国园林跨文化传播的源地主要为苏 州、上海和北京;3)中国园林跨文化传播的目的地与影响力具 有高度的空间聚集性,主要集中于美国纽约、华盛顿,德国慕 尼黑,法国巴黎,以及日本札幌、川崎等城市;4)政治、经 济、文化交流和技术规范共同影响着中国园林的跨文化传播效 果。研究结果对于理解中国园林的跨文化传播路径和特点及提 高中国园林的跨文化传播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苏畅  周玄星 《中国园林》2005,21(4):43-45
中国古代文人由于其社会地位和处境,以及受到山水诗、画和儒、道、佛等思想的影响,在营造园林上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从文人参与建园程度及园林类型方面,进一步说明文人在中国古典园林上的深层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工艺美术中的园林山水图像及其 风格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毅 《中国园林》2020,36(6):119
中国古典工艺美术领域中,有无数以表现中国古典园林形象为内容的作品,面对这悠久的历史及其艺术成就,有必要初步梳理中国古典工艺美术与古典园林的关系。中国古典工艺美术表现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以粗略地分为初始期的先秦至唐代与成熟繁荣期的元明清时代两大阶段。经过长期的发展,以园林为题材的各类古典工艺美术品众多,而且其表现能力也日益成熟,这不仅使得中国古典园林的风貌在工艺美术领域得到展现,反过来也促进了工艺美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禅宗于日本镰仓时期由中国传入日本,影响并催生 当时各禅宗派别寺院建成。其中的庭园作为禅宗寺院内禅僧日 常参禅礼佛、居住坐卧等日常活动的重要空间,其风格同时受 到禅学宗派文化及日本庭园地域性等多因素影响。以类型学的 基本思维为研究思维框架,对日本禅宗多个派别寺庙的庭园空 间特征及造园手法进行空间聚类分析,总结概括出极简枯山水 式、普式枯山水式、池庭枯山水式、山水林泉式和阔水林泉式 5类庭园空间原型,并最终结合各类禅宗庭园所处时代的山水 观念、政治经济背景及禅宗文化思想进行综合讨论,形成了 类型化、符号化的日本禅宗庭园空间构成特征结论与研究方 法范式。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海外建设了大量的中国园林,旨在将中国园林的菁华与特色传播到世界诸多城市.通过文献研究、归类分析等方法对海外中国园林的建设概况、营建与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力求展现40年间海外中国园林的建设发展成就,阐明其营建与运行机制,探索保持海外中国园林长久生命力的手段.并在此研究基础上,将海外中国园林置于新时...  相似文献   

14.
园记包含了园林要素、空间构成、人文场景等丰富 信息,是研究唐代园林的珍贵材料。通过收集整理唐代园记, 解读时空信息及景观信息,研究唐代园林景观印象的时空分布 关系。首先,将唐代园林景观印象分为5种景观单元类型,并 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其次,提出了4种地理空间推断方式和3 种时间定位方式解析园记时空信息;最后,采用核密度、方向 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分析唐代园林景观印象的空间关系与时空 演变。研究表明:唐代景观印象单元主要分布于“两京”“江 浙”和“永州”,类型以山水、植物、建筑为主。时空演变 上,前期集中分布于“两京”;中期以“两京”为主,“永 州”“江浙”为辅;后期转变为以“两京”“江浙”为核心的 两核多点的分布模式。随时间演进,分布中心向中国东南移 动,方向分布趋势也显著增强。证明了应用GIS对园林文献进 行空间分析的可行性,也为深入分析古代园林的地理空间分布 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韦诺嘉  郑志 《新建筑》2010,(5):94-98
桂林地区作为喀斯特地形地貌特征的突出代表,其自然景观得天独厚。先从桂林旧城区的景观要素入手,研究其尺度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再对山水环境影响下的桂林旧城区尺度特征进行分析,探讨自然山水、绿化对当代城市建筑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主要以国立国会图书馆(NDL)、国立情报学研究所(NII)及相关院校馆藏LA学科博士学位论文的检索数据为依据,分析了日本"景观"概念源自德国农(林)学、地理学的生成过程,解析其LA学科从最初的农(林)学、地理学而拓展至工学,包括土木工学、建筑工学与都市工学的衍变关系。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的计量统计,指出:1)其选题发展由农(林)学、造园学至工学的脉络关系;2)LA学科的文献数量始自战后而盛于新千年前后的出品特征;3)论文覆盖学科以工学为主、农学为辅的多元并存的分布特点。而日本LA学科学者的谱系,不仅勾勒出各大学景观方面的相互关系,而且也派生出中国学者的分支谱系。  相似文献   

17.
陈进勇 《中国园林》2010,26(1):21-26
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经过250年的建设,形成了合理的规划布局,门区设置方便游人,3条透景线和4条景观路构成了游览的骨架系统。通过地形改造,形成疏林草地与湖、池、山、谷相结合的景观效果。各专类园布置合理,设计精巧,富有特色,自北向南由规则式花园向自然式种植的树木区和自然保护区过渡。40座国家级保护建筑经过保护与恢复,风采犹存,并于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文化遗产称号。同时,餐饮、游览、解说等设施分布均匀、服务周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