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分析民俗红包造型结构形态的演变,发掘在当下艺术形式和审美情趣中民俗红包的造型结构设计发展方向。方法以时间为轴线,从尺寸、封口方式以及造型形态三个角度了解民俗红包结构的变化,分析民俗红包装饰造型及结构形态对传统红包文化的继承与消解、再生与重构,进而对以后红包造型结构设计发展提出创新点与创新方向。结论民俗红包造型结构设计的创新一方面可以改变人们对红包世俗的认知,另一方面,在红包造型结构中融入现代生活的新色彩和新视觉,有利于红包中情谊文化的传承,使其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2.
吕芳华 《上海包装》2024,(1):142-144
在数字媒体时代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作为一门通过视觉媒介传达信息的设计形式,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数字媒体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的概念和特点出发,分析了数字媒体时代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并提出了数字媒体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策略。以期为相关设计师提供实践指导,推动视觉传达设计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杨柳青年画民俗艺术的衍变解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旭  杨正春 《包装工程》2016,37(18):44-48
目的以杨柳青年画为例,通过杨柳青年画民俗艺术的衍变解析,为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的民俗艺术保护与传承提供示范意义。方法以杨柳青年画的传统传承、社会传承、数字传承解析传承方式衍变;从杨柳青年画的年俗应用、设计应用、体验应用解析应用衍变。结论通过杨柳青年画民俗艺术的衍变解析,提升公众对民俗艺术的关注与重视,为民俗艺术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专题序言     
殷俊 《工业工程设计》2023,(5):I0007-I0008
数字媒体赋能艺术革新,立足数字文化发展的全球化视域下,数字化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呈现,更是一种以信息编码为标识的崭新思维方式。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艺术嬗变发展既囊括在技术手段、形式策略、思想内涵等方面的创新重构,也包含传统媒介的再媒介化,新旧媒介更迭的转型设计及数字艺术的可持续性发展研究等。因此关注、依托数字媒体环境,研究艺术嬗变及发展,做好艺术的传承延续及创新转化,探索构建可持续发展路径,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手工皮艺产品的创新设计与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董斌  刘存 《包装工程》2017,38(4):153-156
目的通过对现代手工艺皮具的创新设计方法的研究,分析创新设计,寻求提升传统皮具的艺术价值的方法。方法以传统的机器产业化皮具到现代的手工皮艺产品衍生发展为启示,分析了手工皮具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方式,论述了现今手工艺产品形式上与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对其进行创新性设计开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结论在手工制作的前提下,以现代审美趣味为引导,通过对功能、形式及创新为设计原则,主张在传承中有创新,在审美情趣中融入实用功能。  相似文献   

6.
湖南皮影戏是一种极具生活气息的民间舞台艺术,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湖南皮影戏受到现代文娱方式的严重冲击,已经逐渐走到了濒临失传的困境,因此需要结合现代技术来帮助湖南皮影戏的创新与发展,让其重新走进现代生活。文章以当下为时代背景,分析湖南皮影戏难以发展的原因;寻找湖南皮影戏与当代生活方式的融合;思考湖南皮影戏的数字化创新与传承;探索湖南皮影戏的造型基础与风格特征,并以现代数字技术为媒介,融入数字插画表现形式,探寻湖南皮影戏数字化的发展方向。研究表明:湖南皮影戏的发展需要将其与数字技术、当今文娱方式相结合,来迎合普罗大众对文化与娱乐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杜杰  郜雨佳 《包装工程》2019,40(22):219-225
目的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的凤翔木版年画APP设计。在APP成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平台的背景下,将传统文化传播与数字媒体技术相融,确保用户黏度的同时,提升受众对传统文化的用户新体验,以数字化传承方式进一步扩大凤翔木版年画的社会影响力及传承性。方法利用APP知识叙事型结构与用户娱乐互动体验结合,针对不同受众人群进行模块功能的划分,以满足不同用户的各种需求,充分发挥用户自创造体验,实现传统文化传承的再设计,进行凤翔木版年画APP设计。结果结合凤翔木版年画信息传播和用户体验设计实践,对其知识内容和用户交互体验进行APP设计。结论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设计的凤翔木版年画APP设计,综合传统媒介与新媒体的优势,充分兼顾产品功能与用户体验,通过数字媒体技术对凤翔木版年画进行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8.
崔博  田思源 《包装工程》2019,40(24):321-325
目的由于大量的视觉娱乐文化进入人们的生活,像皮影戏这种受到演出观看条件制约的传统戏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宝坻皮影戏作为天津地区最后的皮影戏种类,发展和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数字技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传承和传播的载体,应具有保护和延续的作用,为宝坻皮影戏的创新传承提供可能性。方法以成功推广和传播皮影戏的案例为参考,分析不同时代非遗资料保存的方式,结合当下科技带来的新的影像采集方式,重新思考对宝坻皮影戏的保护形式,探讨宝坻皮影戏的留存传承的可能性。结论宝坻皮影戏作为天津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重要的一个项目,它所面临的传承断代和无以为继的现状,更应得到天津地区非遗保护者的重视。把数字技术应用在宝坻皮影戏中,尝试探索宝坻皮影戏的技术性艺术保护与传承,对其进行实验性的数字化创新,从而证明数字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起到的切实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以唐代宝相花纹的设计基因研究与应用为主题,探讨传统吉祥纹样在当代语境下的传承与创新途径,助力传统文化的活化传承与研究。方法 基于设计基因理论,运用函数辅助提取法及色彩分析法,来解读设计基因构建中的意蕴表达,建立唐代宝相花纹基因资料,并结合案例分析、归纳出适合当代语境的基因应用方法。结果 挖掘最具识别性和文化性的因子,加以创新实践,应用在微信红包的封面设计中。结论 通过对实践成果进行量化评估,验证了宝相花纹设计基因的提取与应用方法的可行性。宝相花纹基因资料的建立为后续相关创新设计提供了材料支持,此方法有效保留了传统宝相花纹的精髓,设计作品兼具文化辨识度与现代时尚感,表明了设计基因研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0.
第32届东京奥运会及残奥会视觉设计,传承1964年东京奥运会及残奥会设计创新精神,在静态图标设计的基础上,首次采用动态图标识别竞技项目信息,在图标动态变化的不同阶段,动画效果以大小变化、遮罩变化、扩展变化、透视变化等方式呈现。动态图标遵循动画运动规律,演绎真实可信的竞技动作,同时不失静态造型的形式特征及韵律美感。第32届东京奥运会竞技项目动态图标设计,将平面设计语言与动画设计理念进行交叉创新,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率先探索视觉传达新范式,颇具研究意义与学习价值。  相似文献   

11.
汤子馨 《包装工程》2023,44(2):396-403
目的 包容性设计作为一种立足于人文精神的设计方法,可确保设计成果尽可能满足更多受众的需求。为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的场所理论与营造方法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支持场所营造向包容性的策划、设计和行动过程转变。方法 基于包容性设计在数字化语境下的指导框架,聚焦数字化场所营造的具体内容与关键要素,探讨包容性设计在其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从数字服务赋能公众参与、无障碍数字互动设计、可及性数字环境塑造三个维度搭建分析框架。结果 构建包容性设计在数字化场所营造中的实现路径模型。结论 基于包容性设计的数字化场所营造,能有效弥合数字鸿沟,实现信息平等与空间正义,以应对数字技术所带来的场所营造参与方式、服务方式以及路径流程上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数字时代汉字设计创新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姜科  马静 《包装工程》2012,33(14):146-149
分析了汉字特征和汉字设计常用的表现方法,论述了数字时代背景下汉字设计在面对新阅读方式、新媒介,以及日益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过程中遇到的困境与挑战,进而分析了汉字设计发展的新趋势。提出了汉字设计的创新思路,应从适应于屏幕显示、动态多样化表现、汉字图形符号设计、衍生品开发等角度进行设计方法探讨。  相似文献   

13.
黎少 《包装工程》2022,43(22):350-358
目的 研究数字经济语境下AR技术在岭南文化创意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现状、学术价值、设计方法、创新与思考。方法 通过分析数字经济语境下AR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包装设计案例,结合设计实践作品“寻味西关AR”,探究AR技术在岭南文化创意包装设计领域的创新与思考。结论“AR+岭南文创”是项目研究核心。AR包装设计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和数字经济的进步。增强现实技术将逐渐增加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应用,特别是对岭南文化起到数字化传承和保护作用,AR技术在包装设计上的应用将形成虚拟包装形态和提出绿色虚拟包装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4.
许德骅  熊德天  吴昊 《包装工程》2022,43(4):189-196, 250
目的 针对章水泉竹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目前所遭遇的传承困境,利用数字媒体技术与互联网平台,打造推动其产品创新与文化传承的APP,助力其文化与产品的传播与推广,进而为湖北地区的非遗文化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从章水泉竹器的本源出发,对其主要产品门类、工艺特点与艺术形式进行整理与分类,分析制约其传承与发展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设计策略,并通过数字化传承、合作创新、成果推广3个策略模块针对性地进行APP设计。结论 章水泉竹艺APP设计通过利用数字媒体技术与互联网平台优势,将其历史与工艺资料进行数字化保存与展示,实现了文化保护功能;将其传统技艺与新锐设计思维通过线上平台进行融合与创新,实现了设计创新功能;将其制作流程与文化精髓通过直播与精准推送展现于公众视野,实现了产品推广功能。最终,为章水泉竹艺的传承与推广提供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陆春连  周伟豪 《上海包装》2023,(11):150-153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粤剧具有独到的表演形式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基于非遗传承视角,概述了非遗的定义和粤剧人物造型的历史渊源、传统特征及非遗传承意义,分析了数字插画对文化传承与粤剧人物造型的影响,探讨了粤剧人物造型在数字插画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旨在拓宽数字插画设计的思路,促进粤剧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冯青  郭昊麟 《包装工程》2022,43(12):250-256, 272
目的 宋代缂丝工艺具有独特的审美形式与艺术价值,从数字化角度对其设计元素传承与应用,实现宋代缂丝在当代语境下的创新。方法 选取宋代缂丝工艺中最具代表性的组合纹样,运用滚动引导滤波器进行去噪提取,结合形状文法理论与HSV色彩编码方法构建出宋代缂丝工艺传统纹样元素库与色彩库,以丝巾为载体设计与应用,并借助模糊评价方法对设计方案做出最终评价。结论 将宋代缂丝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中,不仅可以传承宋代缂丝工艺的内核,也实现了缂丝工艺在现代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的创新。  相似文献   

17.
现代竹编生活器具的创新设计探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杨宛萤  张福昌 《包装工程》2015,36(24):137-140
目的 探究现代竹编生活器具的创新设计方法。方法 以竹编生活器具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衍变为启示, 分析了竹编工艺在当下的传承与创新方式, 论述了现代竹编生活器具设计中存在的不足,探讨了对其进行设计创新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结论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以现代生活美学为导向、 以功能为核心的创新设计原则, 主张从功能创新、 形式创新、 工艺创新3个方面来设计符合现代生活方式和大众审美的竹编生活器具。在传承中有所创新, 使竹编生活器具重新融入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8.
方潇 《包装工程》2023,44(10):411-419
目的 基于图像叙事理论,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家埠木版年画数字文创为研究内容,探索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创新路径,旨在助力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与数字传播。方法 通过挖掘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图像叙事特征,梳理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图像素材与叙事主题,制定提炼叙事主题、设立表述层次、创设叙事场景、产品设计实践4个阶段的设计流程。根据用户移动社交行为与消费偏好,进行年画图像和角色IP的提取、转化及衍生品设计,建议利用数字文创打破非遗文化的传统圈层,拉近年画与年轻消费群体之间的距离。结论 研究杨家埠木版年画在数字媒体时代背景下的文创设计,提出应用场景个性化图像、角色IP延展等创作方式,有利于用户在网络社交过程中自觉融入非遗传播,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比较民国初年月份牌设计对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吸收与重构,探索月份牌设计在桃花坞木版年画基础上建构新的图像语言的方式,深入了解时代背景对传统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影响。运用文献研究、图像学、案例比较分析等方法,结合月份牌对桃花坞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创新之处进行分析阐释。总结得出处于特殊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的月份牌脱胎于中国传统年画,具有本土化、商业化、多元化的特点,其针对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的构图、题材、技法及营销手段等元素进行传承与革新,衍生出的新形式深受欢迎并迅速辐射全国,成为民国时期极具代表性的艺术符号之一,它的成功经验为实现中华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与设计创新提供了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这个向全球展示中国科技的平台,以“数字艺术”“科技创新”为载体,以“传统与创新相结合”为立意,用设计创新与科技艺术向世界展现中国传承的文化故事,为影像艺术提供了更加开阔的创新设计,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观影体验。文章以影像艺术的形式与特征为背景,探讨影像艺术的创新点,重点通过对可视、映射、示能3个角度下分析影像艺术的可能性,并结合分析影像艺术与录像艺术的不同点与共同点,并对其加以探寻与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