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代幸洋  纪毅  蔡奕辉 《包装工程》2022,(S1):242-249
目的 探索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传统技艺类非遗数字化传播研究,为目前传统技艺类非遗的数字活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实践参考。方法 首先研究情境认知理论及其应用现状;其次将非遗技艺——广彩瓷烧制技艺作为主要研究案例,深入分析其数字化的研究及应用现状,并提出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情境认知模型;最后以广彩瓷烧制技艺数字化设计实践为案例进行可行性验证。结论 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传统技艺类非遗数字化研究是在传承非遗技艺的同时对其创新性发展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广彩瓷烧制技艺的制作流程较为复杂,传统展示与传承的方法单一,基于情境认知理论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广彩瓷烧制技艺数字化,有利于缩小广彩瓷烧制技艺的“生长”环境与当代年轻人的生长环境之间的时代差异和空间差异,有助于提升大众对广彩瓷烧制技艺的认知度与喜爱度。  相似文献   

2.
随着数字技术的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范式由此进入一个深化与重构的过程。本文以岳州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字化传承为例进行研究,提出数字化传承途径及其方法,旨在深化岳州窑传承范式,使岳州窑非遗项目从基本的传统技艺数字化传承与保护上升到新型陶瓷产业创新发展的颠覆性重构。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制作工艺、色形和审美3个方面阐述了湘西苗族织锦的艺术特征。面对湘西苗族传统织锦技艺传承的式微现状,从数字化采集与整理、数字化保存与复原、数字化展示与传播以及数字活化与开发4个方面,提出了有建设性的数字化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人工智能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创新设计,已成为当下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应用交叉学科领域的知识和人工智能中的深度学习等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设计进行研究。人工智能可以更加精准地诠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内容,表达信息理念,更加形象化、细节化、视觉化地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目的。方法从人工智能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四个方面,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传播的路径研究。结论以景泰蓝制作工艺的数字创新设计为例,提出人工智能应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创新设计中的设计细则,丰富了传统设计的方法,更好地调动了参与者的主动性和热情,带给观者更好的观赏体验,为中国数字文化遗产及数字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数字乡村化的研究,为古村落的研究与保护带来了技术创新与“活化”手段,给村落保护与乡村发展注入了活力。以系统论、虚拟信息技术为基础,从村落保护的数据采集,信息利用,数据思维的提出,数字还原等内容、技术、观念,展开探讨。通过数字乡村等手段,古村落保护能获得新的发展机遇,数字化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活化村落空间、建筑结构、艺术样式等虚拟空间场景,而且可揭示湮没在历史迷雾中的乡土文明,使其焕发学术价值,从而促进村落景观的科学保护与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6.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数字化乡村成为现代规划的热点研究问题,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政策与机制保障、农村面貌提升、数字赋能乡村振兴以及村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试点探索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研究意义。为了使乡村数字化能够更好发展,文章主要针对信息日益繁杂、乡村政务逐渐增多等困难,数字技术为乡村治理向数字化、智慧化转型开辟创新途径,为数字赋能乡村振兴智慧平台搭建新的系统框架“1+N”,其中“1”为数字赋能乡村振兴智慧平台搭建研究、“N”为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方方面面。新的系统框架将为实现数字赋能乡村注入新的活力,对数字赋能乡村产业发展、乡村社会服务、乡村建设、乡村规划设计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许德骅  熊德天  吴昊 《包装工程》2022,43(4):189-196, 250
目的 针对章水泉竹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目前所遭遇的传承困境,利用数字媒体技术与互联网平台,打造推动其产品创新与文化传承的APP,助力其文化与产品的传播与推广,进而为湖北地区的非遗文化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从章水泉竹器的本源出发,对其主要产品门类、工艺特点与艺术形式进行整理与分类,分析制约其传承与发展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设计策略,并通过数字化传承、合作创新、成果推广3个策略模块针对性地进行APP设计。结论 章水泉竹艺APP设计通过利用数字媒体技术与互联网平台优势,将其历史与工艺资料进行数字化保存与展示,实现了文化保护功能;将其传统技艺与新锐设计思维通过线上平台进行融合与创新,实现了设计创新功能;将其制作流程与文化精髓通过直播与精准推送展现于公众视野,实现了产品推广功能。最终,为章水泉竹艺的传承与推广提供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达瓦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困境,研究数字技术与"达瓦孜"结合开发的实现模式。在剖析杂技表演类非遗项目艺术特点的基础上,寻求数字化技术手段的最佳介入形式。通过对用户交互、玩家娱乐体验模式的开发研究,探索"达瓦孜"技艺传承与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刘振  葛惊寰  高倩倩  景凯跃 《包装工程》2019,40(23):231-235
目的将传统木版水印技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以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工艺,使木版水印得到另一种形式的传承。方法针对数字化背景下的木版水印的再生研究,将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与传统木版水印的分色步骤相结合,然后再结合激光雕刻技术进行刻版环节,最后使用计算机配色技术完成最后的印刷过程。结果采用实验法完成了木版水印的制作工艺,并达到了预期效果。结论木版水印与现代数字技术相结合具有可行性,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结合对推动木版水印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徐佳  邱炀子  向晓航 《湖南包装》2023,(5):159-161+165
基于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赋能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以河南省“竹坞郡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为案例,对文创产品企业如何进行数字化经营进行研究。文章创新性地从大数据平台赋能、电商平台赋能和数字化商业模式3方面切入,提出要从“互联网+”赋能的角度创新竹相关文创产品生产与营销,借助新媒体工具建立地域性产品品牌、传递产品质量信息、开发多维营销渠道和重构消费场景等建议。研究结论有助于充分弘扬传统竹文化,“以竹代塑”,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以磁州窑装饰纹样为例的智能辅助非遗传承与创新方法。方法 首先,对磁州窑装饰纹样美学特征与内涵进行解析,探索其智能辅助设计路径;其次,构建磁州窑装饰纹样数据资产库,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对装饰纹样进行提取与分类,以此作为装饰纹样的基础素材库供机器进行学习,并构建满足用户个性化操作的算法系统;最后,设计出磁州窑装饰纹样智能辅助设计系统界面,增强用户参与性,并最终设计出用户创作的个性化新磁州窑风格器物。结果 从前期纹样特征与内涵解析、纹样数据资产库的构建、纹样智能辅助设计系统算法搭建、智能辅助系统人机交互界面设计4个方面,来对磁州窑装饰纹样智能辅助设计系统进行构建,以瓷盘为例进行设计应用并验证了智能辅助设计系统的可行性。结论 磁州窑装饰纹样智能辅助设计系统的构建,为数字化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提供新路径,同时增强公众非遗创作参与性,提高非遗公众认知度。研究结果揭示了数字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中应用的可行性,为学科交叉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2.
邱春婷  陈圣佳  刘凯旋 《包装工程》2022,43(18):293-301
目的 使徽州地区传统砖雕图案艺术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方法 从辩证发展的角度出发,对砖雕图案的衍变过程、题材选择、构成形式、审美装饰特征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采用数字摄像、光学扫描等方法,对图案纹样、内容、形制、规格进行采集,输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对图案信息进行记录存档。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对入档图案进行数字化绘制,设计开发相关的应用程序,更新传统砖雕图案的展览模式,转变其传播方式。结论 旨在对徽州地区传统砖雕图案建立完整的数字化保护体系,加快地区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使数字技术能够更好地为徽州地区传统砖雕图案的研究及传承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3.
罗榕榕  吴一凡  王原  汪雨柔 《包装工程》2022,43(24):413-419
目的 扬州玉雕艺术历史悠久,是宝贵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但近年来工匠精神在玉雕行业中逐渐消失,扬州玉雕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如何将农业社会手工业属性的传统玉雕制作理念注入适应当代社会审美的设计作品中,活态传承扬州玉雕非物质遗产文化,是传承与发展扬州玉雕文化产业面临的主要挑战。方法 基于文化保护与传承创新的视角,梳理与总结扬州湾头的玉雕发展历史,归纳扬州玉雕“源湾头”的地域性特质,挖掘“扬州工”的工匠精神内涵,结合图像叙事设计开发扬州玉雕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果 以符合当代审美与时代精神的设计手法和视觉语言重对扬州玉雕进行再创作实践。结论 探索扬州玉雕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当代图像叙事新模式,可以为扬州玉雕在当今社会语境下找到新的文化载体,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传播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在乡村振兴政策背景扶持下,对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桃源木雕进行品牌构建研究与产品实践设计。方法 运用文献综述及实地调查法,对桃源县进行调研,分析桃源现存木雕品牌传播现状及不足。通过SPSS因子分析、AHP层次分析法,求出影响桃源木雕传承发展的各项因素,提出文化归属价值、区域经济价值、运营传播价值三大层面的品牌构建概念,建立品牌价值体系,实现木雕品牌化推广。结果 研究发现木雕题材、纹样、工艺与品牌购买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木雕色彩、材质、价格与品牌购买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基于此构建“品牌使命(商业理念)+品牌艺术(视觉可视)+品牌增权(用户参与)”的新型模式,进行品牌化应用设计与推广。结论 木雕品牌化构建与推广,能树立桃源木雕品牌形象,驱动省内地区特色非遗传播,为湖南省非遗传承打下坚实基础,并以此促进农村经济与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梅山地区丰富的婚丧嫁娶风俗为雕花木模打粑粑的民俗活动提供了滋养的温床,也是中华民族祈福文化的浓缩。在当代,这种民俗活动有助于恢复传统礼仪,凝聚乡民情感。雕花木模图形则能为探索有地域特色的包装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文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湘中梅山地区雕花木模的艺术特色,包括题材丰富、雕刻精美、气韵生动、造型饱满、民族融合5大特征;针对湘中梅山地区雕花木模艺术传承存在的问题,提出4点保护与传承策略:一是将静态传承与数字技术相结合;二是开发适用市场的图形;三是制定政策支持动态传承;四是积极探索将雕花木模图形运用到当地的食品包装设计中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虽然被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知名度却不及同期其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为了使御窑金砖制作技艺活化传承和保护工作获得社会公众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对其文创产品设计路径进行研究。方法 分析苏州御窑金砖的造物思想、造型审美、工艺特点以及现有的文创产品情况,归纳和总结其设计的瓶颈和问题,针对问题结合文创产品特点探讨其设计路径,并通过设计实践进行论证。结果 得出御窑金砖文创产品的造物思想,以及重塑审美情感、刻画工匠精神的设计路径。结论 将古人凝结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无形财富提炼并物质化、产品化,是御窑金砖文创设计的重要思路,可以使更多人通过产品了解和认识其文化的精髓,唤醒大众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7.
崔博  田思源 《包装工程》2019,40(24):321-325
目的由于大量的视觉娱乐文化进入人们的生活,像皮影戏这种受到演出观看条件制约的传统戏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宝坻皮影戏作为天津地区最后的皮影戏种类,发展和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数字技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传承和传播的载体,应具有保护和延续的作用,为宝坻皮影戏的创新传承提供可能性。方法以成功推广和传播皮影戏的案例为参考,分析不同时代非遗资料保存的方式,结合当下科技带来的新的影像采集方式,重新思考对宝坻皮影戏的保护形式,探讨宝坻皮影戏的留存传承的可能性。结论宝坻皮影戏作为天津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重要的一个项目,它所面临的传承断代和无以为继的现状,更应得到天津地区非遗保护者的重视。把数字技术应用在宝坻皮影戏中,尝试探索宝坻皮影戏的技术性艺术保护与传承,对其进行实验性的数字化创新,从而证明数字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起到的切实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高伟霞  吴智慧  姜玉忠 《包装工程》2016,37(18):139-143
目的为木雕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传承及传统家具雕刻的实际生产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通过对南通工笔檀雕在传统家具中应用现状的实地调研,以传统家具原有浅浮雕技法为比较基准,依次从题材、技法、肌理和意境等方面来探讨工笔檀雕的创新应用形式,并结合案例进行具体解读。结论工笔檀雕是一种新型的浅浮雕技法,改变了中国传统家具雕刻的创作观念和方式,雕画融合的现象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与影响,全面推进了传统家具雕刻工艺的进步以及审美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周兴海 《包装工程》2024,45(2):472-479
目的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虚拟仿真技术已经成为坭兴陶烧制技艺传播的重要途径,但是传统坭兴陶烧制过程可控性较低。因此,探索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实践,使其能够全面、形象、系统地进行坭兴陶烧制技艺的记录,有效保护和发扬坭兴陶烧制技艺。方法 立足于传统手工技艺进行有效保存、展示和传播,深入展现坭兴陶烧制效果的文化内涵,探索虚拟仿真技术的设计流程和应用路径,运用三维建模、网络展示、虚拟互动等数字技术手段,强化互动感官效果,调动观众参与度和体验感。结论 虚拟仿真技术为坭兴陶烧制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除了坭兴陶窑变本身的文化价值外,虚拟仿真技术为促进传统坭兴陶烧制技术在数字化时代的传承提供了一个新平台,丰富了活态传承的形式和内容。  相似文献   

20.
黄芳芳 《包装工程》2017,38(14):188-192
目的以广彩瓷色彩为研究切入点,为其设计应用提供新思路,以期对广彩瓷的传承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方法梳理广彩瓷色彩的演变过程,分析不同时期的色彩特征及赋色技法,结合包装设计、服饰设计、装饰艺术设计实例,摸索出广彩瓷的色彩规律及精髓加以创造设计。结论广彩瓷兼容并蓄的独特美感,曾经在中西贸易中发挥过巨大作用,促进了中西精神文化与物质文明的交流碰撞。基于广彩瓷的色彩研究,深入领会其色彩文化内涵并加以提炼,巧妙运用于当代设计,不仅可以推动广彩瓷行业的传承发展,更可为现代设计增添无穷魅力及全球性文化附加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