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随着改革开放、商品经济迅猛发展,城市人口剧增,基建数量之大,速度之快,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城市愈建愈密、愈建愈高,容积比不断增加,建筑物间距不断减小,绿地空间不断消失。一切保障城市合理建设的规划、规定、条例、法规等全遭曲解或随心所欲的加以废弃,城市规划管理权的下放,更造成城市建设失控之势。因此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老先生  相似文献   

2.
苏晓丽  王彩云  秦仁强 《风景园林》2022,29(10):136-142
风景的文本书写是审美主体感知山水、传达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通过理论分析构建风景审美过程框架,同时搜录整理历代苏州西郊山水散文389篇,通过统计、可视化和图文互证,对文章的书写主体、表现客体和蕴涵其中的审美意识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书写主体经历了由本土转向客籍,后又回归本土的时空演变;书写对象呈现由近拓远、由宏至微的特征;书写内容体现出主体对山水全景呈现、物我互动、形质把握、山水品评的审美变迁轨迹。创新性地以文学为切入视角,探索主体意识下的山水审美变迁,在完善苏州山水园林历史理论研究的同时,引发对风景规划实践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该设计为一个兼具实用性与美观性的建构。该建构选择轻质的瓦楞纸板为材料,通过纸板的折叠塑造单体形态,利用丁卯等节点构件连接成一个长拱形。设计者把该设计置于城市环境中,组建城市新景观,意在改善人们每天都要面对和体验的城市公共空间,设法改变现今城市中毫无生气、缺乏景观的城市消极空间。该设计既扩展了城市公共空间的使用功能,又使公共空间变得更具视觉吸引力。  相似文献   

4.
该设计为一个兼具实用性与美观性的建构.该建构选择轻质的瓦楞纸板为材料,通过纸板的折叠塑造单体形态,利用丁卯等节点构件连接成一个长拱形.设计者把该设计置于城市环境中,组建城市新景观,意在改善人们每天都要面对和体验的城市公共空间,设法改变现今城市中毫无生气、缺乏景观的城市消极空间.该设计既扩展了城市公共空间的使用功能,又使公共空间变得更具视觉吸引力.该设计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设计者希望通过它传达出自己作为一个建筑学子对城市空间的思考,即利用自己的双手,主动地、积极地改变城市人共同的家园——公共空间,使之不再是冰冷的、无人情味的"灰色地带",而变成人人爱护、爱护人人的城市乐园,让城市人的生活更添一抹亮色,更享一寸阳光.借上海世博的话来讲,"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设计者也希望,在城市更美好的过程中,建筑,能够尽上最大的一份力!  相似文献   

5.
龙彬 《规划师》2000,16(5):120-122
享誉世界的城市学家伊利尔·沙里宁曾经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里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1]沙翁的这段名言深刻地揭示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文化的外在体现,是凝固的文化形态,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城市与之相呼应。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谱系中的一枝奇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山水文化,顾名思义,就是指人们以大自然的“山水”为基本素材而创造出来的社会财富,是中华民族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世界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在这里,“山水”…  相似文献   

6.
论风景旅游城市苏州水上旅游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苏州水上旅游的由来 苏州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又是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旅游资源极为丰富。除已著名的苏州园林和名胜古建筑外,还有不少内容有待去组织开发。因为苏州是闻名世界的水城,有丰富优美的水景观,若能很好加以开发、规划和建筑,一定能进一步繁荣苏州的旅游事业,促进苏州经济的发展和水都古城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20 0 0年上半年 ,广州林树森市长提出广州要“启动山水城市的建设”,并且指出 :“广州有山有水 ,这是得天独厚的条件”。作为一个大城市 ,明确提出了建设山水城市的新思路 ,这在我国城市建设进程中 ,有着重大的意义 ,也是对钱学森院士多年来提倡的“山水城市”理论的积极回应。本文先就山水与山水城市问题 ,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体会。山水是一个概念性的词语 ,它没有构成具有具象的特性。明末的陈文忠曾引用少陵诗句 :“天下何曾有山水 ,老夫不出长蓬蒿”。榜于门外。虽然他是另有所指 ,但是却能够清晰地说明 ,天然的形态要结合人为的意识 ,…  相似文献   

8.
章婷婷  郑曦 《风景园林》2017,24(8):105-111
中国古代城市营建与区域风景系统是相互适应、协调发展的关系。本文以南宋时期(1127—1279年)绍兴古城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为研究对象,从风景园林的视角出发,梳理山会平原区域风景系统的组成,包括自然的山水以及人工干预后的水网体系;并探讨构建于该系统之上的古城营建特征,从中探索城市的分区,包括衙署、居住、商肆、仓场、码头等与区域风景系统相互适应的关系。提出区域风景系统是城市发展营建的基底,城市与山水紧密结合,二者相互调适、持续发展,最终呈现出独特的城市形态与人文内涵。以期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对城市特色与风貌保护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城市规划分类领域索引:01城市与区域发展02城市开发与土地经济03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04城市道路交通与基础设施05城市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06城市社会、住房与社区发展07城市规划管理与政策08城市规划技术与方法09城市生态与人居环境10景观园林与旅游规划  相似文献   

10.
在西方文明冲击下,近代公园被视作“文明装置”,成为中国各地都市计划的重要部分。作为古代城市形胜和游憩之地的山水风景,在何种情形下、以何种方式融入公园化实践,并承担何种作用,是厘清中国山水风景审美近代转型的关键线索。基于近代城市转型和市政计划概况,重点围绕武汉、广州和南京3个城市,探讨了20世纪20年代城市管治边界外扩下的山水风景资源的融合发展及其相应的风景认知和营建,指出了近代山水风景公园化在公共空间供给、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和新规划思想实践3个方面的历史贡献。对理解古代城乡一体化到近代城乡二元发展过程中,城市与山水在审美、功能、营建关联上的转型,反思当前国土空间视野下的自然文化资源保护与公园城市建设,有积极的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与天地参,居山水间——福州山水风景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中国城乡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寻找身份与文化认同成为当代人的精神需求。中国传统人居寄托了人们的家园情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智慧,是现代城市建设的得失参照与灵感来源。福州是公认的传统人居的典范,但目前的相关研究中仍缺少对其人地关系的系统性解读。本研究借鉴并完善乡土景观层状叠加体系,整合历史、地理、文学、民俗等多方面研究成果,探讨福州山水风景的主要成就,以期展现古人与天地参的实践经验与思维建构。有助于深入理解历史形态的科学内涵、社会价值与文化意蕴,也有助于维护和发展中国独特的山水风景  相似文献   

12.
文章阐述古代山水文化的形态,总结自古以来渗透进中国城市规划中的山水文化精神,引出当代山水文化复兴背景下的“山水城市”概念,通过对国内外与“山水城市”相关概念的辨析,为“山水城市”营建研究作铺垫。基于山水人民城市的最终目标,从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城市环境与公共空间相融合、物质空间与文化特征相结合的主旨出发,构建山水生态城市、山水公园城市、山水人文城市,形成山水文化视域下的“山水城市”。  相似文献   

13.
人类的一切变化及历史发展即文化.广义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狭义是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态: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是文化的核心. 城市文化与城市空间作为城市精神与物质的载体,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来推动城市发展的,在城市化全球化发展迅速的今天,城市面貌日渐趋同,城市文化底蕴逐渐丧失.本文以苏州为例,在讨论城市文化与城市空间互动的基础上,提出了塑造苏州城市空间特色及提升苏州城市文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重庆:山水城市与历史文化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倡导下,"山水城市"规划建设在许多城市展开,2001年重庆市也提出了建设山水城市的奋斗目标.重庆地处两江交汇的山地区域,具有"山水城市"的传统和特质,在历史上即是我国著名的"山水城市",有诗云"片叶沉浮巴子图,两江襟带浮图关".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文化传统,为重庆创建山水园林城市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景观资源,建设"山水城市"既是推动现代化文明城市建设,创造高质量人居环境的现实要求,也是突出城市特色,保护城市文化传统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5.
<正>马岩松1975年出生于北京。1999年毕业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后赴美留学,获耶鲁大学建筑学硕士和Samuel J.Fogelson优秀设计毕业生奖。在伦敦的扎哈·哈迪德事务所和纽约埃森曼事务所工作。2004年回国成立北京MAD建筑事务所,并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  相似文献   

16.
基于规划视角的城市发展动力体系建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有川 《规划师》2007,23(1):56-58
城市发展动力既是城市发展研究的关键内容,又是城市规划编制的重要基石,构筑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动力体系有助于推动城市健康而持续的发展.产业、环境和政府不仅是城市发展动力的主体因素,还是衡量城市发展质量的关键指标.根据动力的运行主体,城市发展动力可相应地细分为产业推动力、环境支撑力和管理调控力三大类.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山水文化与山水城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龙彬 《华中建筑》2000,18(4):34-35
文章以中国历史为“经线”,以儒、道、释多元文化为“纬线”,联系宗教、哲学、美学等领域,论述了中国山水文化的思想轨迹,探讨了中国山水城市建设的发展盛衰,揭示了山水城市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8.
2008年8月1日,我国第一条高铁——京津城际客运专线正式开通运营,此后,石家庄-太原客运专线(2009年4月1日)、温福、甬台温铁路(2009年9月28日)、武广高铁(京港高铁武广段,2009年12月26日)、郑西高铁(2010年1月28日)、福厦高铁(2010年4月26日)相继建成通车。此外,全国最长的两条客运专线京沪高铁、京港高铁也正在建设中,预计将于2012年  相似文献   

19.
现代城市景观不仅需要优美的物质空间形态,也需要合适的观景场所,使城市中的"景"与"观"具有良好的互动,进而形成城市的眺望体系。本文以眺望的基本视觉和空间要素为切入点,研究人们眺望欣赏景观的视觉机制特征以及观景眺望点的布局要求,从景与观互动的视角阐述城市景观资源的圈层划定、城市眺望点的空间选择、城市眺望点的评价分析,解析城市眺望体系的空间构成。在此基础上,通过实例应用来对眺望体系建构过程进行解析,试图为城市形态研究提供更加全面的视角探索。  相似文献   

20.
钱学森先生数年来对中国城市科学提出了一系列的见解,颇有启发,并切中时弊,推动我们的城市研究。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学习和认识: 一、关于“山水城市” 先从“山水城市”谈起,我认为“山水城市”这一命题的核心是如何处理好城市与自然的关系。 (一)中国传统城市是与山林水网密切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