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伴随着小城镇发展的热潮,国家对风景资源保护的力度也日益加大,与风景名胜区相邻相融、关系密切的小城镇在如何发展的问题上犹豫、徘徊,难以抉择。根据这类小城镇的基本特征和存在问题,以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内小城镇为例,提出了这类小城镇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制定小城镇经济发展与风景资源保护相互协调的“双赢”策略;实现小城镇建设与风景区整体环境的有机融合等。  相似文献   

2.
针对我国风景区存在较为突出的资源保护与发展问题,以君山景区的详细规划为例,探讨了如何保护景区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生态系统,分析了在规划中如何挖掘、整理、充实景区历史人文内涵,与景区的发展目标相结合,使保护与发展互相促进.君山景区详细规划以风景资源保护为前提,有机规划景点布局、组织游赏序列、举办主题活动、建构特色植物群落景观,正确处理了景区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认识在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重要意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在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找到合适位置,并确立保护框架。进而重点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与保护措施。提出采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5个方面的项目的分类方法,能更为准确地表述保护对象。提出采取硬性的控制性保护措施与弹性的引导性保护措施,两者相结合,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更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4.
自然遗产地保护分区模式探讨--以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周年兴 《中国园林》2003,19(7):17-19
环境保护呼声的增强和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环境压力,已经使中国的自然遗产地的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突出。在分析了生物圈保护区以及国外国家公园的保护分区模式的基础上,以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为例,探讨了自然遗产地的保护分区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重点讨论风景名胜区作为以自然资源为基础、文人景观为辅的复杂地域空间综合体,由风景资源、游赏服务、基础工程、居民社会等多个子系统构成。为保证风景区规划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在风景名胜区保护框架下,以仙居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为实践案例,秉承"以资源保护为导向,确定风景区资源特色,寻求风景区空间管控与发展"的规划思路,注重以资源为导向,从资源价值识别和资源空间特性入手,科学建构和整合风景区多个子系统,以实现风景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6.
美国是最早设立河流自然保护地的国家。解读美国历经的河流价值认知演变,可以深入理解其自然风景河流保护兴起的原因,为中国探索河流保护路径提供借鉴。通过梳理美国自然风景河流保护地建立的历史进程,文章归纳出四个发展阶段,分别对应不同的河流价值认知与河流保护特征。美国的经验显示,河流保护需要综合认知和评价河流价值,制定兼具现实性与前瞻性的保护政策,并且可以对自然风景河流建立保护地。  相似文献   

7.
朱霞  郑越 《华中建筑》2021,(2):80-85
从阐述生态敏感性分析应用于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必要性出发,评析国内外风景区生态敏感性研究现状;以典型山岳型风景区——武汉市木兰山风景名胜区为例,构建适用于山岳型风景名胜区的生态敏感性评价体系;从人文、自然多角度测定生态敏感性;利用GIS空间分析模块和叠置分析模块,采用空间多成分综合分析方法,进行单因子评价和多因子综合评...  相似文献   

8.
北京风景名胜区内存在大量的村庄,它们是新农村建设中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群体.对风景名胜区而言重要的是资源保护,对农村来说迫切的是要发展农村经济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在充分合理利用而又不破坏风景名胜区宝贵资源的前提下来发展农村经济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系统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分析了北京市风景区内3个不同状况村庄的建设,提出了几种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以期为风景区内的村庄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
达婷  杜雁 《中国园林》2015,(2):56-60
城市形态学是在城市空间整体观指导下,研究城市形态的逻辑内涵和形式外延的学科理论。遵循城市形态学的基本方法,以明清武昌城镇风景面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历史地图和府县志的文字记载做出关联性研究,从风景要素类型、风景组织和城镇风景特色的形成3个层次分析自然山水与建成环境的构成逻辑,揭示传统城镇风景环境意义的生成和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完善中国河流保护的政策体系,通过对美国、新西兰、加拿大与澳大利亚自然流淌河流保护的政策工具的颁布背景、提名方式、管理主体、保护内容、限制条件及优劣势等方面进行综述、比较,深入剖析自然流淌河流保护在国际上的经验与困境,对比各国政策的成效性。研究发现美国与加拿大的政策更为成功,其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及鼓励非政府机构、社区与原住民参与的政策机制有利于提升河流保护的公众积极性,而新西兰与澳大利亚过于严苛的保护政策不利于兼顾河流多元价值的保护与利用。最后,建议中国普查自然流淌河流资源,并将其纳入自然保护地体系。  相似文献   

11.
陈楚文  李萍  范义荣 《中国园林》2009,25(10):95-98
基于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为核心的价值理念,借鉴国内外风景名胜区(国家公园)体系规划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以拥有丰富风景名胜资源的浙江省为案例,通过对风景名胜区资源的分析和评价,明确了风景名胜区体系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目标和原则,提出了"一核、四心、六带、十八重点"的空间布局,选择和明确了68处世界遗产级、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确立了浙江省风景名胜区体系的空间布局,以及等级结构、规模结构、类型结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识别山岳风景特质对中国山岳风景遗产的传承、保护地域风景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首先,将山岳风景遗产作为研究对象,选择自然与文化要素进行风景特质识别,完成风景特质分区;其次,从时间与空间完整性维度进行赋分评价,总结出管护分级区域;最后,基于风景特质识别与评价结果提出保护模式。【结果】1)泰山城景表现为“自然山川基底—史前人类聚居—宗教山岳崇拜—城山风景融合”的演进过程;2)将泰山地域划分为20种典型的风景特质类型和43个风景特质区域,归纳出3类特质类型(历史遗产、自然生态、村镇聚落);3)基于时空完整性评价标准,将泰山风景遗产划分为3级管护单元(一级管护、二级管护、一般管护);4)提炼山岳风景遗产的保护模式,总结了9种不同模式的保护等级、保护对象和保护价值。【结论】定义了山岳风景遗产的内涵,提出了时空完整性视野下的山岳风景遗产保护方法,为保护地域风景、优化自然保护地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风景名胜资源是我国极为珍贵的自然遗产和历史文化瑰宝,属于极具稀缺性的公共资源,一旦破坏,不可再生.作为风景名胜资源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的风景名胜区,更是改善生态环境、弘扬民族文化、带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重要载体.自1982年风景名胜区正式纳入国家保护管理体系以来,我国风景名胜资源保护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乱到治,从数量增长到质量提升,在各种开发利用制约和矛盾的压力下积极稳步发展.成就斐然.  相似文献   

14.
林小峰 《中国园林》2006,22(12):58-61
目前全社会已形成对绿地、水系本身范围内的保护与管理的共识,但对景区周边空间的规划与控制非常欠缺。在经济与建设高速发展期,尤其是房地产开发热潮下,城市最优美的水景周边是炙手可热的开发热点,大量超高层建筑密布于此,严重降低景观与生态质量。而现有法规却对此束手无策。以宁沪杭三城市为例,在剖析其弊端、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法规、经济方面的对策,并率先提出征收“风景税”的调控手段。  相似文献   

15.
赵烨  高翅 《中国园林》2019,35(10):107
名山风景区“人与天调”的风景系统代表了中国独有的山岳文化现象和山水相融的总体特征。在风景自然和文化整体性视角下研究风景系统的形态、类型及其形成原因和规律,分析了风景资源评价和风景特质评价的互补性;构建了“相-制-理”的名山风景区风景特质理论及其实践框架。以武当山为例,探索“以脉绘景”的风景特质之相、“山川流峙”的风景特质之制以及“因脉而成”的风景特质之理。最后总结了风景特质理论作为形态学理论、作为图谱理论、作为地脉文脉认识论实践的整体性特点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城郊风景名胜区与城市传统的"共生"关系,在当前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正面临着城市无节制的扩展蔓延和旅游活动无序开展的中击与挑战.从现实出发,借鉴系统论的方法,探索建立一种城郊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利用的控制模型,来引导其有序发展.并以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为例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重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穿越、侵占风景名胜区的情况越来越多,急需对项目建设影响评价进行研究.结合成兰铁路穿越黄龙风景名胜区的案例,探讨适合于风景名胜区的建设项目评价框架和方法.通过传统调查途径、影像判读与GIS技术对现状进行分析,并从政策法规和项目建设影响2个层面进行识别评价.重点介绍影响评价中的生态影响、景观影响和视觉影响的评价方法,并提出当前风景名胜区重大建设项目影响评价的诸多问题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唐军  杜顺宝 《中国园林》2005,21(7):17-21
通过对天山天池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的回顾,在分析天山天池风景区发展与保护之间矛盾的基础上,总结了总体规划中一些决定规划走向的问题和相应的方法与对策,并对我国西部落后地区的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发展关系提出了一些认识与思考.  相似文献   

19.
从4个方面探讨了以瑞士为代表的西方风景园林发展的特点与趋势.首先阐述了当下风景园林在城市发展和人们生活改善中所面对的窘境,即城市扩张带来的城市景观品质的日益降低和滥建观景平台对自然景观的破坏.其次回顾了人类对优美风景的探索,总结出其中的4种经典风景模式,即田园牧歌式、崇高壮美式、风景如画式和浪漫风情式.再次,探讨了由于人类活动而引发的自然风景品质退化的原因与解决之道.最后提出风景园林师既要关注未来,更要关注当下的风景建设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的重视,风景道的研究与建设被提上日程。基于对生态保护、特色景观与休闲游憩的多元需求,由国内对风景道的研究和一系列实例入手,在传统风景道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建设居于多元价值的生态风景道。同时,以乌兰察布四横风景道的规划为例,研究了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的生态网络构建、景观视觉评价的景观节点建设及串联沿途旅游资源的绿道系统建设,在实践中探讨了多元价值目标导向下风景道规划设计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