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传统的绿道网络构建方法大多是以绿道的适宜性分析为规划基础,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为更好地满足绿道使用的实际需求,提高绿道的使用率,以义乌市为例,首先基于多源数据选取自然生态、生活需求和绿道特征三方面因素构建绿道网络适宜性指标体系,其次通过成本连通性工具初步构建基于适宜性评价的绿道网络线路,接着引入两步路游憩轨迹数据进行热点检测及人工矫正绿道网络线路,同时将轨迹数据识别出的停留点进行网络分析,最终得到更具科学性的省级、市级、社区级三级绿道网络分级布局和驿站规划,满足了居民游憩和通勤需求。研究旨在通过多源数据量化分析构建城市绿道网络,以期对相关规划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3.
陈楚文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4):139-140
自2001年高校扩大招生以来,高校的学生也逐年增加,这就给高校的学籍管理带来了更加信繁杂的管理。这就为学校学籍管理系统提出了更加高的性能要求。所以,结合现有的技术,开发一款性能稳定、数据安全、高效的学籍管理系统就显的格外重要,本文结合我校的实际学籍管理工作,对学籍管理系统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
基于10多年来在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中荒野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例的回顾与整理,指出荒野保护包括对荒野地的保护和对不同用地荒野性的保护两个层面。依据荒野的起源可以分为:(1)城市扩张中直接面临对未开发荒野的转化;(2)城市转型中面对棕地(工业用地的退出与转型);(3)废弃地(农田与乡村土地的弃置)的野化;(4)城市收缩中面临人工管理的退出、自然过程的进入等。提出应用野外调研、监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评估的方法,构建景观生态评估决策支持系统,在不同规划目标体系下,对荒野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规划。虽然中国城乡发展中对生物多样性、荒野保护的认识与制度建设还远远不够,但在城市治理与生产实践中已展开各类实践探索,各个层面决策者保护荒野与生物多样性的主观意愿不断增强,使得基于现场调查与生态评估的景观决策支持系统在荒野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中具有了极大的理论与应用价值。从允许开展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生物多样性效益后研究,到开展对规划建设前的预研究,到主动进行保护为主的城市发展规划,到生态农业中对生物多样性进行主动保护的探索,10年间,荒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因全社会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渐渐深入而越发科学。随着《生物多样性公... 相似文献
5.
风景名胜区在数千年的演进过程中,高度融合了中国大地多样且深厚的传统文化,见证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明进程,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从省域层面探析风景名胜区的人文景源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风景名胜区的整体价值认知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完整性保护。以浙江省57个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对其人文景源进行统计分析,并将结果呈现到浙江省域空间,总结出浙江省风景名胜区的人文景源和特、一、二级3级人文景源数量的占比特征,以及不同人文景源占比的风景名胜区在浙江省域空间的分布规律,提出风景名胜区人文景源占比与该区域的地形地貌、平原湖泊、政治文化中心、山水游赏活动、宗教活动、军事要隘等因素存在关联关系。 相似文献
6.
7.
道教洞天福地作为中国名山风景的经典类型之一,在宗教山岳景观中占据独特地位。浙东天台山水神秀,历代高道以入山隐修为主要目的,形成了道教在区域山林的景观文化基础。从天台山\"神仙之乡\"的文化背景出发,从\"想象与实践\"的视角切入,梳理了天台山洞天福地的景观流变:分析其\"不死之福庭\"地域性景观的形成经历了\"赤城→桐柏\"的信仰转移过程;以天台山为坐标,洞天福地格局打破了区域\"层级\"分布特征,而呈现大范围\"州郡\"空间格局。作为\"联结点\"的天台山,洞天世界沟通了宇宙、山、人3个基本场域,由此衍生出\"洞宫\"式和\"周回\"式山岳空间营建典范。旨在挖掘洞天福地中典型案例的价值,为中国洞天福地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