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数字孪生技术与应用的简介,浅析了6G技术在数字孪生时代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实现6G网络的6大关键性技术,包括人工智能/机器学习(AI/ML)技术、全新的频段分配、基于AI/ML的感知技术、极致网络技术、全新的6G网络架构等内容。  相似文献   

2.
数字孪生是推动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技术,当前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数字孪生借助迅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智能化网络等先进技术,构建物理实体在虚拟空间的映射,可以实现物理实体的数字化管理。目前,很多研究将数字孪生用于特定场景的控制与规划或作为仿真平台来应用,无法实现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的全场景交互。鉴于此,提出了基于双循环机制的数字孪生网络架构,将数字孪生网络看作一个系统的整体,旨在成为未来涉及智慧应用的通用架构,以实现全场景的任务覆盖。首先介绍业界对数字孪生的定义以及相关技术的研究现状,阐述了数字孪生网络的重要特性,然后详细给出了系统的架构设计以及其在算力众筹上的应用案例分析,最后对数字孪生技术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分析了未来面向6G的数字孪生网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相似文献   

3.
王健  杨闯  闫宁宁 《电波科学学报》2021,36(3):340-348,385
为支撑B5G、6G通信产业发展和系统转型升级,将数字孪生技术与B5G、6G通信信道模拟的关键环节、关键场景、关键对象紧密结合,提出了数字孪生信道的技术内涵.在此基础上,面向B5G和6G通信场景,建立了数字孪生信道的应用体系、功能体系、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并从全生命周期视角对数字孪生信道在B5G和6G通信系统论证设计、研...  相似文献   

4.
围绕数字孪生技术在智能制造、智慧建筑、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发展现状,归纳了实践成效和未来的应用方向,并结合当前国际、国内标准化进展,提出了数字孪生标准化需求和未来展望,为数字孪生技术及相关应用系统的规范化实施和部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网络管理的效能,结合5G专网数字孪生建模和路由组网控制技术,构建云网边端融合的5G专网客户自管理系统,提出基于5G专网数字孪生建模关键技术的双线连接异构区块链网络管理方法。以端到端可视自运维、孪生仿真、分布式拨测采集和快捷故障诊断等为设计目标,系统按应用展示层、业务层、能力层、数据层、采集层、系统管理等分层和模块设计,构建5G专网运维管理和5G专网孪生仿真子系统,建立网络管理系统的状态信息检测模块、运维管理模块、设备状态管控模块以及远程调度模块等,实现网络管理过程中的寿命预测、远程调度、维修规则推理支持、故障预警等。测试得知,该方法进行5G双线连接异构网络管理的效率较高,生命周期较好,提高了网络运维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7.
成熟度是刻画评估对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过程的方法论。伴随各地数字孪生城市探索建设,如何有效评估其发展水平,引导有序建设,成为数字孪生城市领域的重要命题。基于国内外成熟度研究基础,明确数字孪生城市成熟度的内涵,构建数字孪生城市成熟度模型,提出一级到五级成熟度等级特征,以及数字孪生城市评估的5大维度、19项指标和量化评估方法,并给出推动数字孪生城市成熟度模型应用的建议,为数字孪生城市项目评估、能力认证、迭代升级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
韩将星 《通信技术》2020,(2):345-352
随着低空民用无人机应用及无人机云平台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应对日益复杂的空中无线电秩序,我国无线电监测站的无人机技术应用与需求逐渐增大。以5G智能互联网时代为技术背景,针对我国无线电监测站无人机应用现状及各种问题点,根据现阶段我国低空无人机管理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我国无线电监测站无人机云平台建设方案。用方案示意图、混合云架构、无人机系统工作流程图以及其他部门协作关系模型图等方式对该方案进行分析与描述,阐述相关技术应用,并对该方案的实施提出了建议。该方案的实施可以打破当前"信息孤岛"导致的融合技术上的缺陷,提升大数据时代我国无线电监管工作的效率。  相似文献   

9.
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化的不断发展,数字孪生技术逐渐成为制造业研究的热点,它作为一种新兴的关键技术,将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相互映射,已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文章在对数字孪生技术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梳理了数字孪生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并从数字孪生的概念、技术特征、应用模式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与总结,探究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随着前沿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数字孪生已经从技术概念走向现实应用。作为未来智能化战争的核心支撑技术之一,数字孪生已被视为推动新一轮军事革命、改变“未来战争游戏规则”的颠覆性技术。文章分析美军数字孪生装备的五大构成要素——实体装备、虚拟装备、孪生数据、系统服务和连接交互,介绍美军数字孪生装备的三大典型项目——ADT(机身数字孪生体)、F-35数字孪生和虚拟“宙斯盾”等项目的基本情况、主要内容、当前进展和建设成效。  相似文献   

11.
数字孪生以各领域日益庞大的数据为基本要素,借助发展迅速的建模仿真、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构建物理实体在虚拟空间中的数字孪生体,实现对物理实体的数字化管控与优化,开拓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可行思路.首先介绍了数字孪生的演进与价值,然后给出了数字孪生典型特征及其体系架构,并基于该架构介绍了多项数字孪生关键技术,最后对数...  相似文献   

12.
当前6G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标准化工作尚未正式开始,业界对6G展开了丰富的想象.首先简要介绍了移动网络演进历程,并对演进特点做了分析,然后介绍了当前业界对6G网络驱动力、愿景和新型业务场景的研究情况,基于上述分析结果选择并介绍了最有可能影响6G网络架构的几项潜在关键技术,分析了业界研究进展,提出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或后...  相似文献   

13.
文章阐述了数字孪生技术发展和相关特性,分析了其在电力系统的应用,梳理了物理网、感知层等数字电网架构的内容,旨在为电力系统构建数字化运营电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智能化网络的研究早在5G时代就已经展开,面向6G,网络将迎来更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更严苛的性能要求,需要更加智能化的方式管理、维护网络的运转。首先介绍了6G网络的形态和新的应用场景,并从6G智能化标准进展方面分析了当前的研究进展,接着剖析了6G网络智能化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有关支撑技术,然后提出了6G网络智能化架构,并结合室内定位场景说明网络智能化的应用流程,最后展望了网络智能化的演进需要边缘数据中心支撑。  相似文献   

15.
网络运营作为6G网络的一个重要基石,是实现6G愿景目标的重要保障。通过对国内外6G发展现状的研究,分析了6G典型业务和技术对网络运营的需求,提出了6G网络智慧运营的目标愿景及体系架构,并对演进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数字孪生城市应用人工智能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数字孪生城市的海量数据处理、系统自我优化两个方面。数字孪生城市需在系统架构中多层次部署人工智能,在决策过程中综合使用多种应用技术,以提升系统运行速度和能力。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形势,建议数字孪生城市部署人工智能过程中,从技术更新、专业团队配套、数据隐私安全保护和网络攻击防范几个方面进行强化。  相似文献   

17.
设计了一种5G电力虚拟专网和数字孪生相结合的系统架构,并考虑了终端数字孪生时同步的构建方法,提出了一种分层多智能强化学习算法。该算法决定分配给电力用户终端的资源和数字孪生体的放置,上层通过深度Q网络实现切片通信资源的分配,下层通过多智能体深度强化学习实现电力用户终端的数字孪生体放置。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分层多智能体算法在电力用户终端数字孪生体的同步强度上能获得较好的系统收益。  相似文献   

18.
数字孪生电网旨在利用新兴的数字孪生技术帮助电网企业构建物理电网的数字孪生体。该文总结了数字孪生电网的3大特性:数据知识混合驱动、实时双向交互、虚实相融共生。讨论了规范化孪生电网项目的评价标准。回顾了数字孪生电网的典型架构设计,基于数字孪生5维模型提出了包含物理电网、孪生数据、孪生电网、孪生应用4层结构的通用性参考架构。归纳了孪生电网在系统分析、状态评估、数据预测、健康维护、仿真建模等方面的应用,探讨了孪生电网未来向孪生能源互联网、智慧能源系统等演进的意义和价值;最后从数据管理、模型构建、可视化、信息物理安全、标准确立、生态建设6个角度总结了数字孪生电网的挑战性问题。  相似文献   

19.
孔袁 《移动信息》2023,45(1):208-210
水利工程是我国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设施,应重视水利工程的稳定以及运行安全。数字孪生技术能够为智慧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有助于相关部门更科学、精准地进行防洪、减灾、洪水调度等水安全处理工作,主动防范灾害对城市经济、人民生命财产产生影响,促进智慧水利工程的高质量发展。基于此,文中主要介绍了数字孪生技术,及其在智慧水利工程中应用的必要性,并对其在智慧水利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为智慧水利工程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智能化已成为未来车辆的核心特征之一,通过在网络端建立数字孪生体,能够满足车辆智能化的多重需求。一方面,数字孪生体为车辆提供了非实时智能化辅助管理,另一方面,它支持车辆实时智能化辅助驾驶。该研究针对这一需求,对智能车辆的两大类智能场景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一种车联网场景下数字孪生网络新型架构,还对车辆数字孪生体的感知构建、管理、迁移、联邦学习、仿真优化决策等关键技术进行了详尽分析,以解决孪生体孪生感知、高效管理、随车迁移和模型通用泛化等方面的挑战,为运营商服务智能车辆提供了有效、可行的实现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