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探讨6G网络架构的设计方案,基于对移动网络演进发展趋势的研究,结合新兴技术对6G潜在影响的研究,重点讨论AI技术、云网融合技术以及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对6G网络架构可能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三层三扇"的6G网络架构愿景,阐述了6G网络将具有全面云化设计、嵌入式分层化智能、支持按需分布式部署的技术特征.  相似文献   

2.
面向6G时代,网络将迎来新的应用场景和新的性能需求,多样化的应用和通信场景、超异构的网络连接以及极致性能的服务需求,都对移动通信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总结阐述 5G 和 5G-Advanced 网络智能化的基础上,面向6G网络给出了6G网络智能内生的定义,提出了6G网络智能内生架构的四大特征,并分析了6G网络智能内生的潜在关键技术,最后结合两个应用场景进一步探讨了智能内生架构理念。  相似文献   

3.
移动IPv6及其在3G网络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快速增长的移动数据业务需求推动着IPv6(尤其是移动IPv6)和3G不断向前发展。对移动IPv6的通信原理以及3G数据网络的基本结构与协议栈进行了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对移动IPv6在3G网络中的实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张国新 《电信科学》2022,38(10):173-179
创新地提出了一种5G“云网边端”一体化纵深安全防护实现方案,探索了5G定制网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介绍了体系的基本架构、特性、实现方案和应用效果。在实现方案中重点介绍了两个要点:通过部署5G“云网边端”4个方面的安全系统,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安全防护能力;建立适配体系的运营流程,包含一键加固、安全防御、态势感知和一键应急4个部分。最后给出了5G“云网边端”一体化纵深安全防护体系的实际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5.
陈凯 《电信科学》2022,38(7):166-174
面对垂直行业多样化的业务需求,5G网络切片能够提供灵活、隔离、按需的服务,结合OTN、IPRAN/STN资源、云资源以及云网融合、固移融合系统能力,使客户终端、无线基站、承载、核心到内网业务平台之间通过专网隔离通道方式互通。介绍了5G端到端切片专网的架构方案和关键技术,分析新一代运营体系下切片专网自动化开通所遇到的难点并提出解决方案,助力运营商从流量经营迈向资源经营时代。  相似文献   

6.
“IPv6+”互联网创新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田辉  魏征 《电信科学》2020,36(8):3-10
当前,数据通信领域专家已经达成共识,部署IPv6不是下一代互联网的全部,而是下一代互联网创新的起点和平台。通过对5G承载和云网融合应用场景的承载需求分析,梳理了典型应用场景下的新型承载网功能和性能指标。在此基础上,结合5G承载和云网融合的灵活组网、按需服务、差异化保障等功能需求,综述并展望了“IPv6+”互联网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7.
李宝荣 《移动通信》2021,(4):115-119
在1G到5G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终端只是通信的端点,被动接受无线网和核心网的控制,6G更苛刻的KPI指标要求,倒逼通信网体系化的变革.通过对6G终端的研究判断,指出通过突破终端的传统定位,让终端在和网络的交互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可以促进6G的突破和发展,主动式终端将成为全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面向2030及未来,融合通信、感知和计算的6G网络成为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目前业界更多的开展通信感知一体化的研究工作,因此从网络系统架构设计和应用部署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通感算一体化网络架构设计方案,并介绍了系统功能、无线空口设计、多模态协同感知、算力供给、业务编排、网络调度、安全等关键技术;最后给出了面向通感算一体化服务的网络和服务性能指标体系设计。  相似文献   

9.
5G技术的发展使新技术、新业态、新场景和新模式不断涌现,各行各业对网络和算力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云网的一体化建设已成为5G时代网络建设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因此以业务需求为引领,形成集中+边缘、一跳入云的网络架构,提供云网端一站式云服务。统筹建设融合云底座,能快速迭代、安全管控,形成泛在算力网络,增强5G多业务承载能力和服务拓展延伸。打造云网融合、网随云动的灵活管控的核心网络。  相似文献   

10.
周旭  李琢  覃毅芳 《电信科学》2019,35(10):21-30
5G/B5G技术的出现使移动网络的带宽、时延、连接等关键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面对移动接入侧能力的飞速发展,现有的集中式互联网云服务架构容易出现瓶颈,无法充分发挥 5G/B5G 的性能优势。网络5.0技术的提出,旨在通过一套完整的创新协议体系及控制管理架构,应对未来典型网络应用对数据网络的需求。基于网络5.0协议体系,提出一种新型的智能云化网络,通过云网深度融合,弥补互联网服务模型与5G/B5G接入能力之间的差距,推动网络持续演进发展。  相似文献   

11.
6G将是5G无线移动通信体系结构变革的延续与深化。以增强宽带与万物互联为应用驱动的网络,必然会从陆地蜂窝移动通信网向全域接入的无线通信网发展。5G开始了移动通信体系结构的变革,但还无法满足未来需求,因此它仅是变革的开端,需要不断改进。在全域接入的无线通信网中,有诸多全域接入架构技术需要6G去探索。  相似文献   

12.
以5G为基础,6G将构建空天地海泛在通信网络,并采用多种先进技术来进一步提升系统容量、能量与频谱效率、可靠性以及传输时延等核心技术指标。作为非正交传输技术的代表,超奈奎斯特传输(FTNs)不仅可以实现频谱资源的高效利用,还可与多种6G候选关键技术进行联合设计来提升系统核心技术指标,因此极具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3.
说明了3G网络中IPv6递归DNS服务器地址配置的三种方法:路由器通告(RA)方案,DHCPv6方案,递归域名系统(DNS)服务器的公认任播地址方案,详细地说明了三种解决方案的操作特点。本文为3G中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主机DNS配置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4.
智能化网络的研究早在5G时代就已经展开,面向6G,网络将迎来更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更严苛的性能要求,需要更加智能化的方式管理、维护网络的运转。首先介绍了6G网络的形态和新的应用场景,并从6G智能化标准进展方面分析了当前的研究进展,接着剖析了6G网络智能化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有关支撑技术,然后提出了6G网络智能化架构,并结合室内定位场景说明网络智能化的应用流程,最后展望了网络智能化的演进需要边缘数据中心支撑。  相似文献   

15.
分析和研究了未来6G卫星网络架构并提出了设想。首先介绍国内外星地融合的研究现状,结合6G网络的愿景、需求和6G网络架构的当前研究成果,总结了6G网络架构的技术特征;然后通过对人工智能(AI)在通信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分析,以及AI在6G网络中关键作用的深入挖掘,提出了AI赋能的6G卫星通信网络总体架构、接入网架构及核心网架构的设想,同时提出了分阶段演进和分步骤实现的建设思路,最后对基于区块链的6G卫星通信网络韧性鲁棒机制进行了技术探讨。  相似文献   

16.
全球范围内5G在商业化的同时,学术界和工业界已经按计划开展了6G研究。聚焦移动通信系统在覆盖范围、容量、用户数据速率、移动速度等方面的挑战,对6G进行了较全面的讨论,提出6G愿景,并描述了6G网络的使用场景和要求。提出了集成空天地海的3D智能网络体系结构,以提供无处不在的无线智能连接。通过广泛调研分析,梳理了包括空天地海一体化、人工智能、太赫兹等12项6G网络潜在关键技术及其与使用场景、性能要求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王旭亮  全硕  刘增义  章军 《电信科学》2021,37(12):84-92
从业界对6G网络的多种业务场景入手,深入分析了各种业务场景中对6G网络设备所需要的动态网络能力调整需求。提出了一种具备根据网络状态管理进行闭环自优化特点的可编程网络平台架构。通过该架构设计可以最大化利用与SDN、NFV以及网络AI相关的已有技术体系,同时可以让网络管理者基于网络状态声明的方式进行网络的生命周期管理。该平台设计在未来可以为数字孪生网络以及随愿网络提供一种新的技术实现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随着5G商业化和标准化的逐步推进,对6G技术的研究也提上了日程。由于其在6G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巨大应用前景,物联网(IoT)技术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面向6G的物联网网络需要允许大量设备接入并支持海量数据传输,其鲁棒性和可扩展性至关重要。在物联网中,所述“事物”(用户)可以通过采用各种多功能无线传感器实时收集环境数据。通常来说,收集的数据将反馈到中央单元以进行进一步处理。但是这一机制依赖于中央单元的正常工作,鲁棒性较差。该文提出一种分布式译码算法,该算法通过让各用户之间互相协作,交换信息来实现在各个用户处完成译码。利用分布式译码算法,每个用户可以得到与中心化处理相似的译码性能,从而提高了网络的鲁棒性和可扩展性。同时,相比传统分布式译码算法,该算法不需要每个用户了解网络的拓扑结构,因此为面向6G的高动态物联网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宽带应用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但目前有线网络的宽带覆盖不够,缺少稳定的移动信号,区域之间的"信息化鸿沟"依然存在,为此提出一种针对地域广、用户基数少、通信质量差地区的全面提升网络质量、直接向5G演进、低成本易维护的网络架构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