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中国传统八景文化是古人对自然山水、人文意趣的审美感知与文化内涵的集称体现,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八景文化现象肇始于清乾隆时期,其特殊地理特征下自然景象与人文景象的景貌体系均能成为中国边疆八景文化的典型代表。以东天山哈密地区巴里坤县“坤郡八景”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国传统八景文化的起源与内涵分析、新疆八景文化之于中国传统八景文化现象的起源与形成,以“坤郡八景”景象空间格局、景象空间类型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三个圈层的景象空间分布特征;进而归纳总结出景象游线序列型、景象视线导引型、综合导引型三种景象空间模式,进一步厘清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八景文化其景观空间原真素材成景价值。  相似文献   

3.
运用城市形态学研究方法.以城市用地和空间拓展作为切入点.梳理建国以来现代(1949~2002年)济南城市形态演变的历史脉络,探寻其形态演变的轨迹.特征及动力机制.发掘现代济南城市形态演变与社会经济发展变迁之间的内在关系,总结现代济南城市形态演变潜在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4.
张思英  王国光 《华中建筑》2022,(11):158-162
永州八景作为地域性景观的典型代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湖湘地区八景景观美学特点,具有重要的风景园林美学意义。通过运用91卫图助手工具,分别定位永州八景经纬度坐标点,测量八景高程数值。从山水格局、纵向高程、空间组合和关联意境等四个方面分析永州八景大尺度城市景观空间审美特征,归纳以古城为中心的永州山水地貌格局,阐述潇水沿岸八景纵向空间序列,梳理“山—水—城—山”的城市组合空间构成,剖析多元素运用下八景景观审美偏好,定性定量挖掘永州八景审美文化内涵,以期为八景景观集称文化与当代特色城市建设提供多角度思考。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八景文化是古人对自然山水、人文意趣的审美感知与文化内涵的集称体现,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八景文化现象肇始于清乾隆时期,其特殊地理特征下自然景象与人文景象的景貌体系均能成为中国边疆八景文化的典型代表。以东天山哈密地区巴里坤县“坤郡八景”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国传统八景文化的起源与内涵分析、新疆八景文化之于中国传统八景文化现象的起源与形成,以“坤郡八景”景象空间格局、景象空间类型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三个圈层的景象空间分布特征;进而归纳总结出景象游线序列型、景象视线导引型、综合导引型三种景象空间模式,进一步厘清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八景文化其景观空间原真素材成景价值。  相似文献   

6.
岳红记  廖叶琳  唐赟 《中国园林》2023,39(6):127-132
“八景”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指某一地 域约定俗成的景观总称,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 并包含丰富的乡土地理信息和宝贵的民俗资料。以清代朱集义 “关中八景”碑刻上的图景、诗文为研究对象,在阐释“关中 八景”的概念、历史沿革、“山水形胜”的空间布局以及“天 人合一”景观构成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关中八景”所蕴含 的山水文化、佛教思想、道教求仙等文化意象,以期为当今城 市建设与规划提供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7.
美岱召是蒙古草原黄教第一寺,其所具有的“城寺结合、人佛共居”的特质,是 400 多年历史长河中,多重文化交织积淀的成果。本文的研究对象为美岱召的整体景观环境,通过探寻美岱召每个发展时期的历史背景、文化影响因素,分析出每一时期人的需求变化,以及在不同需求下所产生的不同空间,不同氛围,进而总结美岱召最终形成的景观环境特点。  相似文献   

8.
广州十三行商馆是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对外贸易的核心场所。自18世纪至19世纪中叶,由于主导商馆重建权力的更替,商馆建筑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演变:从本土行栈到洋人商馆的空间改造、大商馆空间布局模式的成熟、商馆建筑空间的集约化发展,以及商馆建筑向“殖民地外廊”风格的转变。与此同时,十三行商馆也经历了从散布于珠江沿岸到“自成一区”的区域格局,经历了火灾后重建的“小变革”与战争后重建的“大变革”,乃至最后的覆灭。十三行的空间演变紧扣广州贸易之百年风云,是城市近代变迁的缩影。  相似文献   

9.
陈东博 《云南建筑》2014,(5):153-161
主要以昆明老城区为研究对象,从“城”的概念、昆明老城区地域范围以及城的历史变迁(包括土城空间演变、砖筑城空间演变、老城区的结构功能演变)三大方面内容,对昆明古城的形成、拓建、拓展、完善、发展、衰败和拆毁这一系列的“新陈代谢”过程进行研究,总结主要根源是人为破坏所致,呼吁、保护和传承城市文化所遗留的斑驳印记。  相似文献   

10.
“松塘小八景”的审美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孟宏  唐孝祥 《风景园林》2017,24(6):105-111
"松塘小八景"是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松塘村的文化景观遗产之一,也是研究广府村镇文化环境变迁与审美文化价值的重要依据和线索。在剖析其生成的文化背景和必要条件基础上,结合松塘村的物质空间环境形态,从"联络对称"的物象组织规律、"清淡迤逦"的意象群体特征、"君子比德"的自然审美观念三个层面来概括其审美文化特征,为延续、修复、重塑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空间的"诗性意味"提供理论支撑,也为研究不同地域的小八景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1.
城市八景的发展受山水艺术和社会政治的双重影响,由文人幽思向地方胜览转向,经历了魏晋萌芽、隋唐勃兴、宋代成熟、明清蓬发、清末停滞和当代复兴的历程。基于对城市八景的发展历程及其在择景、命名、表达方式等物质形态分析,提出了整体环境观、场所化和意境化等城市八景文化内核。理解城市八景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和文化内核演变,对于反思当代城市形象标识中过度政治化、商业化倾向,重回从"环境"到"意境"的整体环境设计观有着积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南京随园是清中叶文坛大家袁枚所造私园,后毁于太平天国战火之乱。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对比分析,特别是根据相关的园文、园图,完成随园盛期时平面图的考据和复原,尽可能完整的重现这座历史名园。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其布局构成、造园艺术等进行简析:其相地选址尽得清凉山与干河沿自然之利,依山傍水,景色优美且兼具谢公墩旧址文化底蕴;园林营建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布局精巧,与周边金陵胜景融为一体。随园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其虽为私家园林,却具有部分公共园林的性质,在当时可谓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3.
晋祠八景是构成清代山西晋祠地区园林胜境的主要因素.文章分析晋祠八景缘起、得景由来,认为八景写意晋祠山水园林、晋祠地区景观风貌是以山水环境为基础.结合考古资料、图文史料与现状调研,分析考证晋祠内外八景中晋祠地区景观风貌是展现村居生活、水利生产、避暑游赏、登高望远等主题景象,意象复原晋祠外八景之望川晴晓、悬瓮晴岚及山城烟堞景,拟为深入研究晋祠造园理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薛林平 《华中建筑》2007,25(10):151-161
戏场建筑是中国古代观演类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戏曲文化的重要载体.该文在大量实地调查以及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和研究河南清代戏场建筑的留存情况、历史沿革、典型实例、建筑形式、空间特征、艺术成就等.  相似文献   

15.
提出创立“京沈清文化遗产廊道”。这条廊道全长600多km,是由50余处重要的历史节点构成,其中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6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创立并保护“京沈清文化遗产廊道”,既是保护这条线性文化景观遗产的需要,也是在城市化背景下建设高效和前瞻性生态基础设施的需要,同时更是进一步开展文化旅游的需要。尤其在我国对遗产廊道这种遗产保护方法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今天,创立一条具有我国特色的遗产廊道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邢启艳  陆琦  梁欣颖 《中国园林》2020,36(10):139-144
意园是清代常州四大名园之一,是探讨清代常州私家园林特征的重要实例。民国时期因园址产权变更,而沦落为民居,意园遭到严重损坏。以往对意园的复原,受历史材料的局限,未能综合各类历史材料和后人口述,因此论证分析较为笼统,平面复原也比较粗糙。借助此次意园的修复项目,综合分析各种图文史料,结合意园遗址实测与园主后裔口述,梳理了意园的历史演变,试图复原其盛期的样貌,并运用空间句法分析其空间营造特色,以期丰富清代末期江南地区私家园林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下马牌是仪式空间内重要的建筑小品,具有很强的标识性,也是行为转换的关键节点.清陵下马牌的设置在明制基础上发生改变,经历明孝陵下马坊、十三陵下马碑、清陵下马牌的转变,形成了完善的形制及功能,且尤以孝陵大红门前下马牌为代表,其显现出较强的空间观念,成为重要的建筑组群设计元素.深入研究下马牌的发展与演变,纵向以清代帝后陵不同...  相似文献   

18.
下马牌是仪式空间内重要的建筑小品,具有很强的标识性,也是行为转换的关键节点。清陵下马牌的设置在明制基础上发生改变,经历明孝陵下马坊、十三陵下马碑、清陵下马牌的转变,形成了完善的形制及功能,且尤以孝陵大红门前下马牌为代表,其显现出较强的空间观念,成为重要的建筑组群设计元素。深入研究下马牌的发展与演变,纵向以清代帝后陵不同建造时间为轴,横向梳理其在平面位置、空间、形式、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变化。试图通过以上整理,形成关于下马牌作为重要入口空间标志的全面认知。  相似文献   

19.
汪江华 《新建筑》2006,(3):122-123
惠陵是清穆宗同治的陵寝。作为清代皇家陵寝建筑的典范之一,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思想、设计方法、施工组织、工程技术等优秀传统。由于惠陵营建的年代较晚,故建筑实物保存基本完好,更为弥足珍贵的是还有大量的“样式雷”文献、图档遗存,这些都为惠陵作为一个完整的工程个案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资料。通过深入研究,不仅可以展现一个国家级重大工程从选址、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监察直到验收的全过程,而且可以发现中国古代皇家建筑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