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分析了某变速箱试验时的异常振动和噪声原因。先对一台样机测试其各挡稳定过程的振动和噪声信号,再对测得的信号进行功率谱密度分析。之后,运用Pro/Engineer建立了变速箱壳体的实体模型,并用OptiStruct软件进行了壳体前端面加零位移约束的模态分析;计算了各挡齿轮的啮合频率,分析了壳体的模态频率与齿轮啮合频率对振动和噪声信号功率谱中峰值的影响。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对壳体的改进建议,以达到变速箱减振降噪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控制工序质量降低汽车变速箱噪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齿轮的精车、滚齿和剃齿这些主要工序环节,介绍了在机床、刀具和工夹具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证齿轮尺寸和齿形精度的加工方法,使产品完全满足技术要求,有效地降低了汽车变速箱的噪声,提高了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3.
汽车变速箱作为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振动特性对整车的性能有重要影响。对汽车变速箱进行振动特性分析研究,可以获知变速箱箱体不同位置在不同方向的瞬态激励下的响应情况,通过分析初步判定了变速箱动态响应,得到了某型号汽车变速箱的最佳激励方向、固有频率和频带区域。通过试验分析的方式获得了这些参数,了解了该型号汽车变速箱的内在特性,为下一步对汽车变速箱进行分析与结构优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针对某型新能源车用两挡变速箱的振动噪声问题,通过NVH试验、理论计算、仿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引起振动噪声的根源。首先,基于整车NVH主观评价的结果,通过NVH试验采集变速箱振动信号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其次,通过计算变速箱各齿轮副啮合频率及特征阶次,判断各阶噪声的产生位置;最后,使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对变速箱壳体进行模态分析进而得出前20阶固有频率,结合试验数据及啮合频率判断产生各阶噪声的共振频率点。基于对变速箱振动噪声的分析,为下一步制定整改措施提供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振动与噪声对工程机械液压系统十分有害,影响液压系统性能。深入分析了液压系统振动和噪声的产生原因,归纳了振动和噪声的特点,探讨了判断振动和噪声故障的方法,并结合工作的经验体会,详细分析了一种液压系统的振动和噪声故障,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针对汽车变速箱齿轮系统工作时的噪声问题,提出了一种定量计算变速箱齿轮系统噪声的方法,求解了该系统的振动方程,并利用Kato方程量化了变速箱齿轮系统的噪声主要来源,重点研究了在不同声源辐射模型下变速箱齿轮系统噪声的声功率大小。试验证明,该方法可较准确地对变速箱齿轮系统所产生振动噪声进行定量计算,为变速箱齿轮系统的降噪及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机械传动》2017,(8):137-140
某型号汽车变速箱存在箱体开裂的问题,为了对某型号汽车变速箱进行结构优化与精确模态分析研究,以该型号汽车变速箱箱体为研究对象,先对其振动特性进行了研究,获得了箱体动态响应的最佳激励方向和频带区域,了解了变速箱箱体的内在特性,然后采用有限元分析与试验模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变速箱箱体进行了模态分析,将所得数据进行对比后,分析了变速箱箱体开裂原因,为后续对该型号汽车变速箱进行结构优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某装载机在变速箱空挡位置、发动机转速在1 300 r/min左右、工作装置举升时产生的啸叫噪声问题,通过排除法及变速箱原理分析,缩小噪声源范围,再通过频谱分析法及实际噪声测试识别出产生噪声的问题齿轮,最后对问题齿轮的装配质量、粗糙度和齿形误差3个关键因素进行严格质量检验和分析,找出造成变速箱噪声的根本原因是齿轮齿形误差超差。针对根本原因对齿轮加工工艺及检验措施优化,齿轮啸叫噪声消失,达到了变速箱降噪的目的,并为同类问题提供了典型案例分析方法和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提升变速箱的整体性能,解决其振动距离和噪声较大的问题,在对汽车变速箱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基于MASTA软件建立汽车变速箱的轴承、轴、齿轮以及壳体等零部件的模型,并根据其静态参数和动态参数对模型进行设置完成仿真分析,最后对变速箱齿轮的关键参数进行优化,并通过安全系数和损伤率衡量优化效果。  相似文献   

10.
变速箱作为电动汽车最重要的部件之一,在电动汽车运行时其产生的噪声对车辆的乘坐舒适性有很大影响。针对由变速箱产生的噪声与舒适性问题,对由永磁同步电机与齿轮减速器组成的电动汽车变速箱进行了辐射噪声与降噪优化研究。首先建立电机、减速器以及箱体总成模型,在获取造成噪声产生的电磁激励与机械激励之后,对该模型进行考虑多源激励下的辐射噪声分析;然后对变速箱进行辐射噪声测试,将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建立模型进行仿真分析的准确性;最后从噪声的激励源入手,基于噪声的分析结果通过对驱动电机以及输出齿轮副进行参数优化设计,将优化后的辐射噪声结果与优化前进行对比,验证降噪方案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通过参数优化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变速箱的辐射噪声水平。通过对变速箱辐射噪声问题的研究和优化,使变速箱工作时更加安静,给车内人员带来更好的驾乘体验。  相似文献   

11.
《机械传动》2016,(8):115-120
动态特性是汽车变速器动态模拟试验台最重要的性能之一。结合CATIA、ADAMS和MATLAB等工具,建立了变速器试验台多体动力学方程及动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变速器试验台时域动态响应评价指标,以上升时间、稳定时间、超调量等评价指标建立了变速器试验台动态响应多目标优化模型,并进行了仿真分析及优化;同时,建立了变速器试验台频域动态响应模型,并在频域内进行了动态响应分析及优化。结果表明,在优化范围内转动惯量小、刚度大、阻尼比大,有利于系统动态特性;优化后较优化前超调量减小19.1%,上升时间减小5.56%,峰值时间减小17%,稳定时间减小40.7%,较大地提高了系统的动态特性。  相似文献   

12.
为确定某转向器传动齿轮断裂原因,对该转向器齿轮进行了断IJ'宏观分析、SEM电镜分析、化学成分分析、金相组织、硬度检测分析及故障再现试验。试验表明:由于转向齿轮淬火和高温回火边缘区硬度较大,并且该处容易应力集中,在受到外力时容易产生裂纹,从而最终导致断裂,并根据断裂原因制定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
由于汽车变速器在不同工作状态下产生的振动噪声信号不同,对其在各档位工作状态下振动噪声信号进行测量,通过分析变速器的振动信号频谱,可有效找到贡献较大的频率,同时,还可根据频谱图,分析出在哪些频率下容易发生总成共振,为后期的变速器壳体优化设计提供支持,对整车采取措施避开容易引起共振的频率,降低总成的振动。  相似文献   

14.
《机械传动》2016,(12):123-126
为了分析判断某变速箱壳体的性能,以该型号汽车变速箱壳体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模态分析技术的研究方法,对变速箱的壳体与成品进行实验模态分析,提取该变速箱壳体与成品的实验模态参数,实验结果表明,在1 500 Hz以下,空壳变速箱与成品变速箱各阶模态振型相互对应,模态频率在一定频带范围内有着较小的变化,成品变速箱模态的阻尼比要大于空壳变速箱的阻尼比,这为后续变速箱壳体的研究提出修改建议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时间-频率联合非平稳激励下非线性随机动力系统响应一直是随机振动理论关注的重点。基于在时间-频率子域上对非线性系统实施统计线性化,得到了非线性系统在一般随机动力激励下响应的演变功率谱密度。利用周期广义谐和小波及其联系系数,建立线性系统响应与输入功率谱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运动方程中非线性项在时间-频率子域上的统计线性化,得到了等价线性参数与响应功率谱之间的联系。二者构成一类相互依赖的迭代关系,并由此可得非线性系统随机动力响应的近似功率谱密度。算例以多项式非线性振子为例,与Monte Carlo模拟估计的响应功率谱对比,说明了所建议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汽车变速箱是齿轮、齿轮轴、轴承和箱体等组成的机械结构,在内部和外部激励作用下将产生机械振动。当激励的频率在结构固有频率附近时,将使箱体产生振动。齿轮轴是变速箱的关键传动部件,为了提高某汽车变速箱输入齿轮轴的前六阶固有频率,应用参数化建模方法和CAE软件对齿轮轴进行模态分析,获得其固有频率和振型,然后基于集成优化平台,采用自适应模拟退火算法对齿轮轴的轴颈直径进行优化设计。最终提高了齿轮轴的低阶固有频率,避免了发生共振,减少了齿轮轴的振动和噪声,并实现了设计优化过程的自动化。  相似文献   

17.
前置后驱汽车动力传动系是汽车振动的主要激振源,传动系的振动会严重影响整车NVH性能。以某型MPV汽车动力传动系为研究对象,针对其高挡低速工况下产生的严重车内轰鸣声问题,通过试验测试分析方法确定轰鸣声激振源,并研究主减速器准双曲面齿轮在传动系中的仿真方法,建立包含齿轮的传动系刚柔耦合多体动力学模型,进行传动系的动力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发动机输出简谐转矩引发的传动系扭转共振会引起主减速器齿轮啮合力变化,进而引起车身振动,产生车内轰鸣声。此噪声产生机理可为车内声学特性改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汽车变速器综合性能测试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并详细分析了系统在试验台的软硬件设计和具体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9.
建立了某款商用车的传动轴、万向节和扭转减振器的仿真模型,对减振器外环因粘胶失效而脱落后的运动情况进行了模拟,得出了几种可能的运动形式,讨论了这些运动形式对汽车安全的影响,提出了避免危险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