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凌波  彭正洪  吴昊 《城市规划》2021,45(12):27-39
城市可视为自适应复杂系统,在对城市的研究中存在着不确定性问题。熵模型为城市复杂系统定量研究中的不确定性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本文梳理了熵应用于城市研究的相关文献,阐述了熵指数模型、最大熵模型和熵概率模型的内涵及其在城市研究中的应用场景;结合对巴蒂空间熵模型的修正,重点论述了广义空间熵概念,并提出了局部空间熵模型。论文认为,熵模型为城市系统中复杂性研究提供了方法与技术上的支撑,在新城市科学的研究范式中,以熵理论为代表的社会物理学2.0有着广泛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
振动信号的频谱分析是空间网格结构模态识别及健康评定的基础。通过对几种功率谱估计方法的比较,利用最大熵谱代替传统经典功率谱分析识别了环境激励下的自振频率,并采用AIC准则确定了模型的阶数。通过一个网架模型进行了仿真模拟,成功地识别出了它的前6阶频率,从而验证了最大熵谱可以用较短的振动响应获取较高的频率识别精度,且能识别密集模态,适合于环境激励下空间网格结构的频谱分析。最后将其运用到大运会主场馆振动监测系统中,可为类似结构长期监测提供参考,具有较大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一系列重大皇家祭天遗址的考古发现,表明以“文化考古”为主的各类天文遗址景观是观察人类文化与信仰的直接证据。为探究皇家祭天遗址所反映的空间特征与文化特征,通过对皇家祭天场所进行分类、探源,总结“郊”“丘”“坛”等祭祀形式的发展与演变趋势。以北魏时期蜈蚣坝圜丘遗址为例,通过景观考古学的“遗址还原—信息解读—特征归纳”研究方法,借助ArcGIS、Global Mapper软件与卫星影像图,直观地呈现空间环境、遗址结构和社会关系。发现圜丘遗址是边疆山脉和北魏六镇城池防御系统的重要部分,并且圜丘遗址作为祭祀场所,不仅兼具宏大、粗犷的北魏景观特征与鲜卑民族特色,还蕴含“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等原始宇宙观与环境观。进而总结遗址本体与多层级社会及环境结构的关系,以期为未来大遗址系统保护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针对热网元件的老化问题,提出了应用最大熵原理研究热网元件故障概率分布的方法.该方法是在保证样本的统计特性条件下,通过调整概率密度函数使熵达到最大,从而得到与样本数据偏差最小的热网元件故障概率分布.编制了实用计算程序,分别对一组服从指数分布的数据和热网元件故障统计数据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计算得到的函数与理论函数及样本统计结果吻合,从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为热网可靠性计算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老龄化形势严峻,对于养老设施的管理尚未有一套统一的评估标准,制约了养老机构的发展。将养老院的设施管理整合成空间管理、建筑设备以及辅助设施3 个维度共包含12 个评估指标,并利用熵权优化模型对香港养老院中的设施管理指标进行系统的评估。熵权优化模型以熵权作为设施管理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并与双基点法(TOPSIS 法)结合,可以避免主观评价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获得较为科学、合理的评估结果。研究结果深化了对养老院设施管理的认识,并为进一步的对国内养老机构设施管理评估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城市整体景观形象是城市软竞争力的重要组成,也是城市空间发展综合力的结果.从城市眺望体系来看,城市整体景观形象受到天际轮廓、空间形体及视觉感受的影响.经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形成对城市整体景观形象评价的指标体系,进而构筑了量化评价城市整体景观形象的模型.在此基础上,以香港城市天际轮廓线的评价进行实证研究,并通过对7个典型城市的综合评价比较各项指标的理想指标,从而进一步探讨影响指标评价体系的关键性要素.  相似文献   

7.
在半主动控制策略 主动变刚度 (AVS)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种新的对高层建筑风振反应的半主动控制策略。方法是在很小的时间段中风荷载信号的主频率及其幅值可在线预测的条件下 ,利用短时最大熵谱分析给出各小时间段中的频率、幅值和时间的三维关系 ,因此能准确给出变频信号在较短时间序列中的时频信息 ,进而提出主动变刚度体系的频率控制算法。仿真分析表明 ,该方法简单直观 ,并且可以与常规的抗风设计结果进行直接的比较 ,而且鲁棒性能好 ,在线计算量很小 ,该方法已经成熟 ,能有效的控制高层结构在风振作用下的位移反应 ,因此工程实际应用前景非常光明。  相似文献   

8.
结构面间距是表征岩体完整性的重要参数。由于结构面分布的不均匀性和地质构造的复杂性,常用的概率分布不能精细描述结构面间距的分布特征。对于由测线法测得的结构面间距样本,根据岩体内部能量平衡,在结构面间距的统计矩的约束下,采用最大熵原理推导结构面间距的概率分布,最大熵原理估计得到的结构面间距的概率分布具有无偏性和一致性;给出结构面间距常用的分布函数的最大熵形式;采用Monte Carlo模拟方法进行结构面三维网络模拟,采用K-S检验验证最大熵估计结构面间距概率分布的适用性和准确性。对隧道采样区的结构面间距样本进行分布估计,得到的最大熵概率分布显著优于常用的负指数分布或对数正态分布,能够准确反映结构面间距的真实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9.
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与城市建设发展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如何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中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址,始终是研究者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历史文化遗址保护,西安作为一座古城,保留着和曾经拥有过许多历史文化遗址,也经历过战乱和大规模城市建设,在遗址的保护过程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从景观生态学角度讲,客观上存在着使历史遗存消亡的力量,因此对历史文化遗址单纯地保护是困难的,往往也是不成功的。必须使其社会功能和城市发展尽可能相协调,寻找到使这些历史文化遗址存在下去的理由,使其景观要素从非稳态类型转化为稳态类型,成为城市景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选取青海扎碾旅游公路为研究对象,充分考虑其路域景观环境的特点,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基于遥感影像和ArcGIS软件,在景观格局空间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可视视域、丹霞地貌面积比、喀斯特地貌面积比、草地面积比、林地面积比、农田面积比、居民点密度和景观综合指数几个方面对路域景观进行分析与评价,从而得出扎碾旅游公路沿线路域景观特点。研究成果可为旅游公路的后续景观设计与营造、生态恢复等方面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1.
区域城镇风景特征与自然基底、历史进程、产业、人文等密切相关,梳理传统城镇风景要素及其空间分布、组织特征,对当代语境下的地域性城镇风景体系重构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川江流域城镇地处峡江地带,属典型的山地城镇,加之受悠久的演进历程和地域多元文化影响,其城镇风景极具历史及地方性特征。通过对方志、文集、诗歌等文字记载和相关图画资料进行量化统计、图文对照分析,梳理川江流域传统城镇风景要素数量、类型及位置分布;同时借助HGIS技术对城镇古代舆图、城图等进行地理信息的空间表达。归纳宏观视域下风景分布与山水构架的耦合关系,以及城镇及周边视域下城镇与风景互为补充和参照的融合关系。为构建多元的城镇风景要素、强化地方山水格局、促进城镇与风景协同发展等提供研究方法探究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景观格局演变必然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探讨二者关系,对于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86、2001、2016年3期Landsat遥感影像,提取景观类型数据,分析漓江流域景观格局演变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30年来林地一直是漓江流域的优势景观,面积增加,农田和水体减少,建设用地和裸地增加,草地先减后增;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持续增加,净增7.50亿元,林地对生态服务价值贡献率最大,是生态服务价值增加的主要来源,生态系统的调节、支持等服务性功能远大于生产和文化性功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中间河谷地带低、四周山林地区高;优势斑块面积扩大、斑块间保持良好自然连通性,景观类型的均匀性、异质性降低有利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增加。研究揭示了景观格局与生态服务变化的关系,可为漓江流域景观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准确识别闽江流域传统村落景观特征,以闽江流域111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对象,基于景观基因相似度理论,依据其民居景观特征将闽江流域划分为客家合院区、邵将合院区、闽中合院区、闽中围楼区、闽东合院区、闽东围楼区、闽东混合区、闽南合院区、闽北合院区9大景观区系,以期为整合区域传统村落旅游资源,凸显区域景观特色,提升区域旅游价值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魏雯  林军  李瑞敏 《园林》2022,(2):100-106
流域是人口与城市集中分布的区域,与人类的生存及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基于昆明盘龙江流域2000年、2007年、2013年和2020年4期遥感影像,定量分析流域近20年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林地一直是盘龙江流域的主要用地类型,研究期内建设用地一直处于增长状态,林地面积前期持续减少,2013年之后由于...  相似文献   

15.
泉水聚落因其地理条件与自然环境,形成了独特的泉水系统,进而深刻影响了聚落体系与环境、聚落规模与形态、聚落空间与肌理等各方面。洪范池泉群作为济南十大泉群之一,其中浪溪河流域泉水分布众多,泉水聚落分布密集。选取与泉水关联度高的4个典型泉水聚落,分析其自然格局与三生空间、聚落形态与街巷肌理以及泉水系统与利用方式,识别泉水聚落的地域性景观。研究发掘了浪溪河流域泉水聚落地域性景观背后所蕴含的相地选址、泉村相融、水巷交织、畔泉而居、系统关联以及交融互利的生态智慧,这种敬畏自然、顺应环境的生态哲学是泉水聚落传统人居环境维系的本质与核心。  相似文献   

16.
从风景园林学科的角度出发,探讨珠江三角洲粤剧文化景观的历史演变和空间格局,认为粤剧发展是依托珠江水系而兴,粤剧演出空间也多分布在滨水地段,形成了滨水戏棚、戏台、粤剧红船等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文化景观,并随着三角洲繁密的水网广布在三角洲平原河网地区,形成独特的区域景观格局。粤剧文化景观的主要“聚处”在广州西关,文中分析了珠江三角洲粤剧文化景观在极盛时期的整体空间格局,总结了繁荣文化景观的历史经验,供当前的旧城景观更新及文化复兴工作借鉴。  相似文献   

17.
传统村落受到自然扰动和人为干扰的双重作用, 需要从区域景观系统整体研究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的适应性 机制。基于适应性循环理论,定量分析了黄河流域2000— 2019年传统村落的潜力(单元属性)、连通度(空间结构)、韧 性(动态趋势)3个适应性基本维度的时空格局及演化过程, 并探索了适应性循环个体分布阶段与区域聚类模式。最后, 采取双重差分法评估传统村落名录政策对区域景观系统适应 性变化的影响。发现黄河流域传统村落存在“循环阶段”和 “病态状态”的双向转变,同时名录政策对连通适应性有显 著且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徐涛  徐斌  张亚平  李佳艳 《中国园林》2023,39(7):139-144
在4条诗路文化带推进诗画浙江大花园建设的背景下,借助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创新一种以景观名词单字为参数的古诗词异化词条归一化路径,通过Python编程代码、Gephi共现语义网络、词云分析与GIS核密度分析,实现钱塘江诗路唐诗的景观要素挖掘、场景画面提炼与空间意象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日月星光、水岸景观、浪潮、鸟类、舟船、行客、隐士逸人是唐代钱塘江诗意画卷的核心构景要素,同时,上、中、下游在人居环境风貌上分别侧重于乡土田园、山林幽居、滨江城郭等特质;2)按照影响力强弱,钱塘江流域唐诗所描绘的诗意场景可依次排列为缘江行舟、坐城观涛、江村田居、林泉渔隐4类意象;3)在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多元因素的影响下,缘江行舟在空间格局上呈现全域分布的特征,林泉渔隐、江村田居在中游高度集聚,坐城观涛与下游滨江城郭的整体风貌相契合。从而为诗意栖居营建智慧的科学认知与在地传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一带一路"上的中华风景园林文化艺术展现为题,探索中国风景园林建设之路。以歌曲"草原之夜"原生地新疆可克达拉地域为背景,以"可克达拉市伊犁河滨水景观带规划设计"建成项目为例,展开从理论到实践的阐述、分析、探讨:项目的自然山水城市背景分析;项目作为城市纪念地、发生地、交流地的风景园林文化艺术定位;项目作为中国固有领土的历史表现与文化传承;保家卫国、屯垦戍边的景观纪念;以及项目体现的"一带一路"上的中华风景园林的现代价值。阐述了该项目的理论及应用:人居环境三元论;景观"旷奥三性"理论应用;生态绿色支撑与风景园林小气候营造,以及具体方案规划设计的要点。  相似文献   

20.
The approaching centenary of the start of World War I and the booming cultural tourism at the former Western Front in Belgium, combined with recent urbanisation and agricultural intensification processes, have promoted the demand for a more effective and sustainable heritage management. In addition, there is need for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on how war and socio-natural landscapes reciprocally reproduce each other in time and space.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is a WWI defence system in the Province of Antwerp (Belgium), some 100 km to the east of the actual Western frontline. Research included the inventory and evaluation of the remaining above-ground relics of military features in a landscape archaeological perspective, based on WWI aerial photographs, historical maps and fieldwork. Landscape types and dynamics were identified from 1918 to 2011, based on a time series of aerial photos and maps, complemented with fieldwork. Second, an overall vision was formulated for sustainable heritage management of the militarised landscape. Both vision and practical recommendations are immediately useful for policy makers and stakehold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