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7 毫秒
1.
我国风景名胜区发展和规划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风景名胜区以璀璨的人文景观、独特的自然景观和自然与文化相融合的风景资源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在国家遗产保护地体系中居重要地位,在世界上等同于海外的国家公园.我国的风景名胜区地域面积广大,风景名胜区规划也因此体现出明显的综合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征.从我国风景名胜区体系的建立、风景名胜区规划体系发展等方面进行梳理分析,总结了我国当代风景名胜区规划的4个发展阶段,国家三大遗产保护地体系与风景名胜区的关系.提出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法定地位:法定规划、建设规划、管理规划,论述了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发展的10个特性.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已进入关键时期,如何在实践与技术层面整合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地受到广泛关注。其中,具有国家代表性和中国独特性的风景遗产如何在新的保护地体系中得到妥善保护亟须加以研究。分析风景遗产在中国传统自然观演变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并研究风景遗产保护制度的历史经验和现状问题。研究表明风景遗产是中国自然保护地的核心保护对象,应当将其纳入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加以保护。并提出几点建议:1)科学确立风景遗产评价体系;2)将具有国家代表性的风景遗产纳入国家公园;3)在不降低保护级别的前提下,采取适合风景遗产的管理方法;4)基于风景区制度进一步完善风景遗产管理制度等。为中国自然保护体系如何整合风景遗产的保护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
杜伟  宋峰 《中国园林》2007,23(12):19-22
游人中心是遗产保护和解说的重要手段。但由于文化差异,我国常用的游人中心或游客中心概念不同于西方长期以来的定义,有必要对概念内涵进行辨析,进一步明确游人中心的根本特性。为了深入理解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NPS)的这项"发明",简要回顾了游人中心的发展历史,包括其产生背景、设计体制、建筑风格、布局特点,从中可看出游人中心与遗产保护和解说的密切关系,体现了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保护与传承遗产、为游人服务的精神,对于我国遗产地尤其是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工作有一定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国家公园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这是一项保护国家遗产、复兴中华文明、展示美丽中国的系统工程。1982年中国确立风景名胜区制度时,为了体现中国特色而将其名之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而其徽志上的英文名字就是中国国家公园。30多年来,风景名胜区事业得到了举国上下的高度重视,取得了划时代的发展。国家公园体制建立的基础是总体评价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即中国国家公园)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严格按照世界国家公园的科学标准,结合中国特点,以225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基础的核心,进行实地考察评价,合格者列入国家公园名录,不合格者限期整改,同时将其他合格的各类国家级保护地纳入国家公园体系。  相似文献   

5.
廖凌云  杨锐 《风景园林》2017,24(7):50-56
美国国家遗产区域是由美国国会认定的,集合自然、文化、历史及游憩资源,反映出特定自然地理条件下所形成的人类行为特征的一个整体的,可以代表国家某种独特景观特征的区域。研究和评述基于整体保护理念和复杂土地权属而发展的美国东部的新型国家公园模式—国家遗产区域,对于我国土地权属复杂的东南区域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有借鉴意义。美国阿拉伯山国家遗产区域是自然遗产类单元,合作伙伴制的管理体系和"保护—联结—教育"的整体保护策略是其特点。本文基于案例分析,从管理体系和保护策略两方面对我国东南地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改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推行国家公园运动的背景下,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建立我国国家公园体系的决定,将国家公园的建设提升为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本文首先介绍了3类现行的国家级风景资源的管理体系,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并针对我国国情,分析现行国家级风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探寻其原因。然后对比美国、德国、日本的国家公园体系,借鉴其在管理体制、法律体系以及经营模式方面的经验。最后提出对中国国家公园管理体系构架建立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张向华 《中国园林》2006,22(9):92-94
拥有147 000km~2土地的尼泊尔已经把11.3%的国土划入了8个国家公园、5个野生动物保护区和1个自然保护区域,在多年的开发自然保护自然的过程中,尼泊尔逐渐建立了完整的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体系;我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由国务院认定,大体与国外国家公园相当,且有自己的历史文化深度,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验和做法,能使我国的自然保护事业向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通过介绍尼泊尔的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体系的现状和建设经验。总结其可借鉴之处,对我国国家风景名胜区的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风景名胜区是人类的优秀化遗产。从这样一个视角出发,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大环境,如何正确认识风景名胜区的真正意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科学价值,实现在保护前提下的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和健康发展,尽快与世界国家公园科学体系接轨,确立有中国特色的风景名胜区体系及管理机制,克服当前在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开发认识上的种种误区,坚决制止和纠正各类严重的破坏性开发与经营行为,正本清源,事关根本,尤有必要。  相似文献   

9.
英格兰国家公园是以保护人与自然共同作用形成的"第二自然"为目标而设立的保护区。国家公园内有大量居住在乡村与城镇的居民社区。上述情况与中国的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情况相似,对于中国在建设国家公园体系过程中合理处理居民问题存在积极的借鉴意义。系统介绍了英格兰国家公园规划体系,以及国家公园居民社区与英格兰历史遗产保护体系、景观特征评估体系的关系,均以峰区国家公园为例进行说明。随后详细介绍了峰区国家公园居民社区规划政策。最后针对当前中国风景区居民社区现状,指出应当进行居民社区评价并有针对性的制定规划政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风景名胜区作为国家立法保障的重要保护地类型,与国外国家公园体制耦合度较高,对我国国家公园体系构建、编制模式、规划审批、实施管控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可借鉴价值。依托风景名胜区等现有保护地,建立科学完善的国家公园规划管控体系具有积极价值,是我国国家公园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11.
城市解读--试论城市意象的模糊性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  许铁铖 《华中建筑》2000,18(3):67-70
文章就现代城市特色缺乏、意象衰微而提出城市意象模糊性问题,追溯了其理论与3两方面的原因。作者探讨了相关的对策理论及其非决策 之后,就所截取的城市的四个片断进行了对策性的研究,以期对提高城市意象力作出有益的探索与尝度。  相似文献   

12.
钱明亮  张小建  任丽琴 《山西建筑》2008,34(15):349-349
探讨了亭、廊、架的作用及设置原则,提出了园林和绿地中应用亭、廊、架时应遵循宜小不宜大、宜散不宜聚、宜藏不宜露等原则,并结合当地特点、周围环境、绿地性质,以期设计出轻巧别致、新颖美观的亭、廊、架。  相似文献   

13.
李瑞 《广州建筑》2008,36(1):40-43
随着中国建筑市场的发展,建筑开发商对建筑项目的品质、成本、进度等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使得项目管理中的关键环节——设计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介绍了项目管理中设计管理的概念和任务,分阶段论述了设计管理在工程项目中所起的作用,指出了设计管理的核心,并指出了一种研究设计管理的内容和方法的途径。本文最后列举了两个工程实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设计管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从科学方法论的视角对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工程技术领域以及经济、社会领域中的互动现象进行了初步探讨.建立了互动、互动效应、互动发生规律等概念,对互动效应、互动方式和互动发生律进行了初步分类.并对互动原理在科学史和科学实践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项目成本管理的含义,针对设备管理在成本控制中的重要性,从设备的使用、维护和维修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利用率、经济寿命率,从而更好地控制项目成本.  相似文献   

16.
针对合同文件前期准备工作对建设工程管理目标实现的重要性,通过招标文件对施工项目的造价、质量、工期、安全等管理目标控制的分析,提出了相应控制措施、方法,为建设单位实现工程管理目标工作明确了思路。  相似文献   

17.
对天棚无抹灰层、楼面无找平层施工进行了介绍,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全面论述了天棚无抹灰层、楼面无找平层施工工艺,提出了具体的质量控制措施并进行了具体的经济技术分析,得出了天棚无抹灰层和楼面无找平层施工完全可以保证工程质量、缩短工期、降低施工成本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针对钻孔桩施工中导管堵塞的危害性,结合工程实践,从混凝土使用的外加剂、混凝土的和易性、骨料粒径和级配、导管和隔水设施及泥浆比重等几个方面对灌注桩施工中塞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9.
针对施工现场做出的混凝土试块抗压强度值波动大或强度低达不到设计的标准强度等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从普通混凝土试件的制作、养护到检验评定,指出了混凝土试块在制作、养护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我市建筑市场状况的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建筑市场管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提高建设工程质量进行一些肤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