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分析了旅游景观设计中,如何快速地挖掘出该地区的乡土文化特色,并归纳出3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3.
4.
5.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及社会主要矛盾转型背景下,乡村景观文化服务(LCS)成为乡村景观演化的重要动因,目前乡村景观空间分异研究与乡村景观功能多样化发展之间存在缝隙。以重庆市典型山地乡村为例,应用乡村游憩数字足迹等多源数据,提出了基于乡村景观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S)、潜在需求(D)及感知偏好(P)相结合的乡村景观分异及类型识别方法,将研究区分为了5种乡村景观识别区,并应用MaxEnt模型解析了不同乡村景观类型中的景观感知偏好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山地乡村LCS供给、需求及偏好的冷热空间分布差别显著,乡村LCS的S-D-P关系具有显著的集合性和地域性,5种识别区的景观管理需要集体尺度上的价值观、规则和行动;同时发现公众的景观偏好多集中在旱地景观中,而林地景观中的偏好度差异度最大,同时影响水田、旱地及林地景观中感知偏好的环境因素有所不同。研究结果可为快速演化分异的乡村景观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从五行的角度出发,运用五材文化对贵州乡土景观元素进行了新的分类,结合五行相生相克和景观材料的"性格"剖析了不同元素类别的组合在乡土景观营造中的应用,解决了乡土景观元素提取困难和难以应用的问题,让乡土景观元素的分类和景观应用紧密联系在一起,得出了美丽乡村中乡土景观营造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图式语言是基于景观空间的生态特性而建立的一种表达景观地方性和空间逻辑的新范式,是以图式为基本语言符号研究景观空间由基本空间、复合空间到整体景观空间的基本语汇与基本逻辑关系,并为塑造新景观提供语汇、语法等图式语言体系的支撑。图式语言研究是采用了景观空间原型与高效空间、空间选择与样本分析、空间抽象与图式提取、图式语汇与空间逻辑以及图式语言体系构建与验证的研究方法。图式语言的研究方法是基于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自组织协同理论与逻辑设计、空间生成过程与空间推理以及景观的多重表意与语用学等方法论基础之上的。图式语言的研究方法和方法论基础是景观空间的系统性、有机性和演变性决定的,是多学科研究方法和方法论的综合。 相似文献
8.
基于适应性视角的乡土景观研究已成为当下乡土景观相关研究中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之一,但由于在适应性及乡土景观认知层面研究的不足,二者的结合在研究视角的深度及广度上仍有欠缺。通过梳理乡土景观、适应性的概念及研究现状,借鉴生物适应性、景观生态适应性、社会文化适应性等相关专业领域研究视角,从过程性、形态与行为、可逆性与有限性、极端条件与适宜条件、系统与单元、定性与定量,以及文化与功能7个方面全面阐述适应性与乡土景观相结合研究的主要关联属性,为之后的相关研究提供研究视角及方法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10.
11.
乡土聚落是国土景观的空间单元,是国土景观多样性、独特性的载体,具有重要研究意义。以云南省元阳县垭口村为例,研究文化景观视角下的乡土聚落。依据文化景观的研究主线,从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2个方面研究垭口村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研究垭口村哈尼族人以农业为主的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方式。最后,从乡土聚落景观格局和文化体系2个方面研究垭口村乡土聚落人文自然系统,作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结果的研究。对风景园林学科体系下的乡土聚落研究及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维持国土景观多样性和独特性、保护文化多样性等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城市扩张带来的生境破坏及生态系统服务水平下降导致城市生态风险加剧。景观生态网络规划成为解决这一矛盾并响应国家生态文明政策的主要途径。基于对现有景观生态网络规划方法及其不足的梳理,提出构建以生态系统服务绩效提升为目标,基于融合功能与结构空间优先级的景观生态网络整体优化的概念与方法框架。该框架回应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对生态空间体系规划的新需求,并强调了4个核心策略:基于城市生态问题的关键生态系统服务诊断、整合生态资源供给与人类社会需求的生态源识别、遵循生态系统服务交付过程并结合城市发展规划的廊道提取与网络结构修正、兼顾网络功能与结构价值最大化的生态用地多情景开发,以探索适应城市扩张、提高生态系统服务绩效的生态网络规划路径。 相似文献
13.
面对大自然塑造的不同地理空间单元,人类为获得生存的话语权,不断探索出应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生存智慧,营造出各具特色的乡土场景。从营造的角度,首先界定乡土景观营法,分析其内涵与策略,以鄂西南土家族为例,探索在万山稠叠、坡多地少的自然条件下乡民创设出的满足自身生存所需的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的乡土景观营造方法,分述了地法、农法、水法、居法、匠法、礼法的具体措施、营建智慧和相关经验,总结其价值所在,以期让人们重新审视乡土景观营法,留住乡土景观营造之本,指导当前乡土建设,固守鄂西南土家族乡土特色。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和扩张,处于地理劣势的少数民族聚落经济落后,少数民族聚落空间秩序混乱不堪,并逐渐被肓日的旅游业所侵占,本土文化缺失.少数民族传统聚落如何进行更新,是当今风景园林规划者亟待思考的问题.少数民族传统聚落特点突出、空间结构类型各异,在研究其各自特点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民族开展不同方式的景观更新,需要更加行之有效的理论和措施.在现代文化洪流的冲击中,使少数民族乡土景观能够得到恰当的保护和关注,使这些即将消失的文化重现光芒.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城市在基于城内外山系的择址和塑形过程中,形成了围绕"城-山"关系的特定审美意象、空间模式和营景经验,是中国人居环境"人与自然"内在关联的关键基因之一。结合文献史料整理,梳理了与城、山紧密相关的仙境、礼制、风水文化意象,总结了礼制求中、风水象形与仙境三山3类城市择址模式,以及中轴立向、经纬引秀、裁成增秀3种"城-山"塑形经验。探讨了楼阁布局与天际线、园林类型与社会秩序、山景游赏与交通设施的"城-山"景致营建,并分析了其对可望、可居、可游"城中园,园中城"的支撑作用。研究结果对于补充中国城市风景营建的历史理论、丰富城市风景重构的实践经验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