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南京钟山风景区为例,基于权力视角探究风景资源的时空格局,为其保护范围的划定、特色品牌的塑造提供实践参考,也为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研究提供方法借鉴。运用ArcGIS平台及Ripley’s L指数等方法。(1)时间演变。数量呈V形变化,民国最多。封建时期主要受皇权影响,民国则受官权影响。(2)空间扩展。分布重心由鸡笼山、覆舟山向钟山东侧移动。(3)空间格局。五类风景资源随着距离的增加集聚强度均先升高再降低。历史名园的空间尺度最大为522.023m,纪念建筑的集聚强度最高为980.311。揭示了权力对景源时空格局的影响机制,证明了基于园林文献史料构建山水名胜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白雪锋  许浩  江文琪 《中国园林》2023,39(7):133-138
近代南京是中国最早开启近代化建设和提出绿地系统的城市之一,园林类型主体由私家园林向公共绿地扩展,绿地的功能与权属发生变化。基于Arc GIS平台,结合空间句法和分形理论,探讨了城市化进程下南京近代园林的类型和分布演变。研究表明:1)近代园林数量呈倒“V”形生长,清末主要为私家园林和宗教园林,民国以别墅园林、城市公园、公建附属园林为主;2)清末集中于城南,民国向城北扩展;城东园林较少,近代园林南北方向扩展能力远大于东西方向;3)近代园林主要分布于城北住宅和文教区及路网整合度较高、公共交通发达且地价小于30元/方丈的区域。总结了近代园林类型、分布与城市近代化转型背景、社会生活的变迁及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影响关系,为划定近代园林保护范围、塑造“民国文化看南京”的城市品牌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王玏  魏雷  赵鸣 《中国园林》2012,(10):57-60
北京河道是北京历史风貌的重要载体,诸多历史景观、文化遗产和民俗活动都是沿水域而展开的,蕴含丰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分析了元、明、清3代北京城市水系的发展与演变,探讨了影响水系变迁的主要原因.在水系梳理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各时期北京城市主要水系的历史景观内容,归纳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滨水景观特质,进而总结了从元代到清代的河道历史景观的演变特征.希望通过本研究为北京河道文化景观的发展和古城文脉的延续提供可参考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4.
对南京下关地区发展的历史因素调查分析,从中提取可开发的历史资源,并以南京下关江边路沿线滨江带为例,提出滨江景观开发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景观优化的内涵意义进行剖析,对景观优化的原则和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了太阳岛风景区具体优化设计,促进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也为其他城市型风景区景观优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李越 《山西建筑》2023,(12):36-42
山地型风景区的特殊空间区位和生态环境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类特殊空间承载的历史文化资源需要兼顾旅游属性和历史文化保护属性,如何合理进行规划来平衡保护和利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对紫帽山风景区历史文化资源特征、保护现状、保护要求等进行了分析,提出基于分级分区资源评价的保护区划定的思路和方法,进行了紫帽山风景区历史文化资源分区保护和管控的研究,达到了不同等级类别的历史文化资源都可以得到有效管控的效果,解决了山地型风景区历史文化资源如何进行保护和利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天津近代园林作为中西文化碰撞交流下城市建设活动的内容之一,是政府意志、民众意向与地方文脉共同作用的产物。通过文献排查汇总天津地区近代园林信息,结合历史地图绘制不同时期不同园林类型的地理分布图,归纳其时间分布具有“华洋并进、骤兴渐衰”的特征;利用WEKA多元变量聚类统计分析方法对天津近代园林分布的地理信息进行类型归纳定量研究,可知其同时具有“组团化、二元化、近商业”的空间分布特征,继而探究其与城市形态、本土文化、意识观念的内在关联,为天津近代园林的保护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竹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独特的意象特征。作为一种常用的园林植物,竹因其特殊气质和优美姿形,具有良好的景观价值。但目前尚缺乏将竹作为一种营造空间的植物展开专门的研究,故该文对竹类景观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杭州西湖风景区竹景观造景效果突出、成景特色明显。笔者以之为例,对其竹景观现状进行分析,根据竹类植物的围合、夹道、点缀、背景衬托等作用将竹类景观空间分为竹林空间、竹径空间、配景空间、背景空间等多种类型,总结西湖风景区中以竹造景所成空间可营造的磅礴气势、清静幽趣、怡人雅趣与盎然野趣等意境形式,以期对竹景观物质表象与精神内涵的全面表达提供借鉴,为西湖风景区的历史文脉传承与文化景观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植物园的功能和内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丰富和拓展。该文从历史沿革、景观资源及基础条件对厦门植物园进行分析,介绍其生态科普、历史人文、自然资源和休闲健身四个类型的景观营造等,以现代植物园为规划设计目标进行创新,以实现科学性、景观性、教育性的统一性为目标来营造不同类型的景观,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景观资源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时以群 《中国园林》1997,13(5):32-35
本文从风景园林的基本目的入手,通过分析和研究公众对审美效应与景观资源本身价值的差异,以景观资源价值开发度揭示了公众审美素质和公众对景观资源价值的认识程度,提出了系统综合评价风景园林价值的简易方法和描述模式,从而为深层开发、培育和保护景观资源提出改进措施,亦为动态评价景观资源提供了方法。  相似文献   

11.
葛顺志  沈实现 《中国园林》2024,40(3):138-144
洞窟景观是中国传统风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自 然界本身就存在着天然的洞窟景观,之后陆续产生了人工开 凿,或在天然的基础上加以人工而成的洞窟。以杭州西湖风景 名胜区洞窟景观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自 然人文资源,整理出洞窟所处的重要景点地理位置及其所涉及 的园林景观要素、历史人文面貌等相关信息,通过对洞窟自身 空间形态特点及成因的分析,将其从文化、天相、空间的多样 性等方面讨论洞窟景观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风景名胜区在数千年的演进过程中,高度融合了中国大地多样且深厚的传统文化,见证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明进程,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从省域层面探析风景名胜区的人文景源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风景名胜区的整体价值认知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完整性保护。以浙江省57个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对其人文景源进行统计分析,并将结果呈现到浙江省域空间,总结出浙江省风景名胜区的人文景源和特、一、二级3级人文景源数量的占比特征,以及不同人文景源占比的风景名胜区在浙江省域空间的分布规律,提出风景名胜区人文景源占比与该区域的地形地貌、平原湖泊、政治文化中心、山水游赏活动、宗教活动、军事要隘等因素存在关联关系。  相似文献   

13.
陈航  高凯  龚政 《中国园林》2024,40(4):109-115
工业遗产承载着人类社会的变革,也记载着城市的历史,对其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的研究是保护和活化利用的重要依据。西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独特,使得其工业发展同中东部地区相比有自身的特殊性。选取西南地区48处国家级工业遗产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工业遗产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时间分布看,西南地区工业遗产具有时间跨度大、历史延续性强、阶段性突出的特征,且以近现代工业遗产为主;2)西南地区工业遗产在空间分布上呈“东多西少”的不均衡态势,其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表现出“大集中、小分散”“东密西疏”的聚集特征,形成了“一核一副、带状分布”的分布格局;3)在影响因素方面,西南地区的工业遗产分布受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历史环境和政府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研究成果形成西南地区工业遗产时空分布及其内在机制的地域特征的前沿探索研究,对西南地区工业遗产研究具有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风景名胜区依托于数千年演化发展的名山大川而形成,于改革开放初期建立了风景名胜区制度。在自然保护地体系全面改革的背景中,梳理了风景名胜区制度的起源,主要指改革开放初期至《风景名胜区暂行管理条例》颁布这一历史时期的制度形成过程。认为风景名胜区制度缘起于当时我国众多著名山川面临破坏而无人管理的现象,管理议题最早由建设部门提出,1979年正式由国务院确定归口管理部门。制度设计阶段与国内各部门进行了充分而有效的沟通,也较为全面地研究了美国国家公园体系;制度形成的过程反映出当时的决策者和研究者对我国风景资源本质特征的充分认识和积极开放的心态;快速开始的法制化进程大力推动了我国风景名胜区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罗皓  张崴  刘磊 《中国园林》2019,35(2):133
用历史地图空间解译法先梳理了清光绪至20世纪80年代崇州城市水系的演变,再结合罨画池相关文献,复原了清康熙、道光、光绪时期罨画池水体形态与体系的演变过程图,并从城市水系与园林兴衰、园林的功能使用、水体形态的系统性三方面归纳总结水系演变特点:1)崇州城市水系促成罨画池的形成,也决定其衰败;2)罨画池从以游赏为主的衙署园林最终变为以纪念为主的公共园林;3)罨画池水体系统性的形成深受园林建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风景名胜区数量的不断增加,大量村落被划入其中成为景中村,形成区别于一般村庄的特征。在此背景下,以西湖风景名胜区内9个景中村为研究样本,通过3轮实地座谈、问卷获取一手资料,总结在风景名胜区法规型、功能型和管理型因素影响下的景中村空间利用、社会关系、产业发展3个方面的特征:景中村群体空间利用呈现"非均衡增长与收缩、功能结构内外分异、公地悲剧滋生、空间失配"的特征;社会关系呈现"人群结构中心复杂化、人群集聚瞬时化、邻里关系弱化"的特征;产业发展呈现"三产比重增高、转型动力各异、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单一、月收入资源型分层"的特征。在此基础上,从公共参与适宜性转变、居住环境改善、产业多向联动、服务设施分层分类配置等方面提出景中村规划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李渊  黄竞雄 《风景园林》2020,27(11):110-115
在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活化中,绿色植物在改善步行体验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平衡绿视体验与土地占用面积则备受学界关注。现有研究常见基于主体的街道可步行性评价方法,缺乏从客体角度出发的步行视觉感知分析方法。以厦门市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同文片区为例,测度街区内道路的绿视率指标,绘制不同绿化模块的“绿视率衰减曲线”,提出计算最大绿视范围的方法。研究发现:1)乔灌组合、大乔木、绿化小品与幂律模型拟合优度较高,盆栽和垂直绿化与指数模型拟合优度较高,最大绿视范围从高到低依次为大乔木、乔灌组合、绿化小品、垂直绿化、盆栽。2)中山路—思明南路沿线绿视率提升空间较大,鹭江道—镇海路沿线绿视率较高;内部支路中青石巷、同文路、泰山路绿视率较高,钱炉灰埕巷、钓仔路、水仙路和定安路绿视率较低。3)绿化设施布局的不合理降低了街区遗产要素对于访客的吸引力,商业气息弱化了访客对于街区文化要素的感知。研究旨在将绿视率指标二维化,为绿视率的定量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木拱廊桥是闽浙地区特殊的山地人居文化遗产,但由于木构建筑的不稳定性、自然灾害与人类保护不当、现代化建设的冲击等原因,木拱廊桥损毁严重,古桥的数量急剧减少,亟待保护.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实地考证与文献分析等方法,探究闽浙地区106座木拱廊桥的时空分布、演变及影响因素,以期为闽浙木拱廊桥的后续申遗、保护与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赵万民  杨光 《中国园林》2021,37(2):37-42
随着空间治理转型,三峡地区历史城镇保护在主动寻求新视角.进入后三峡时期,地域历史城镇面临景观特征衰败、社区构成异化、保护规划失焦等诸多问题:保护需从活态遗产的视角,分析三峡地区历史城镇社会变迁与景观演变之间协同变化的原因,构建以功能、空间与社区持续性为核心的活态保护方法与应对策略;龚滩古镇保护性搬迁是这一时期典型的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