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苏南乡村是我国乡村发展的先行区,具有复杂的水网空间特征,呈现出一定的地域特殊性。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乡村水域网络破碎化、乡村生态风险增加等问题凸显。以苏州昆山长白荡片区为例,利用景观格局指数法、克里金插值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通过景观干扰度分析、景观脆弱度分析,构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在风险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基于韧性的适应性、冗余性、鲁棒性特征,从构建抗干扰性生态网络、重组多情景功能分区和完善自适应循环体系三个层面提出苏南水网乡村韧性规划策略,为水网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水敏性乡村"的提出为出发点,从水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效能的角度切入,提出乡村空间形态的增效机制。基于前期研究成果与文献爬梳,厘清与四大类型、八大维度的水生态系统服务息息相关的18个关键性空间形态增效因子,并提出以污水截流为前提、以水体自净为核心,带动其他六大维度水生态系统服务效能的全面提升。选取嵊泗田岙村进行实证研究,梳理乡村空间形态增效的技术途径,阐明"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三阶梯、逐步提升的空间形态增效机制,从而为乡村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提供了参数、技术路线与支撑。  相似文献   

4.
绿道是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一种空间形态,对我国当前区域和城镇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文章从绿道理论的发展脉络着手,结合吴江水网地区的区域特点,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就绿道的规划布局、设施配置、支撑体系等进行了详细介绍和深入分析,以期为其它地区的绿道规划和生态保护、旅游发展等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论乡村视角下的村庄规划技术策略与过程模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误区中反思,坚持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为目标,以存在的问题为导向,并从"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等多方面需求为切入点,指出当前新农村建设亟须视角转换,并建构了基于"价值观——技术——机制"逻辑的村庄规划技术策略与规划过程新方向。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入精细化治理的中后阶段,以人口和空间等资源要素收缩为表征的乡村问题日益凸显,制约着乡村资源的利用效能和人居环境的质量提升。传统单一增量主导的乡村规划思路已不适应新阶段乡村振兴的目标和要求,乡村收缩需实现从“被动反应”到“主动适应”的策略转变,研究针对乡村人口、空间、土地等规划要素的发展困境,有机融合上位国土空间规划要求和村民诉求,剖析其与乡村户籍与土地制度之间的内在关联,提出高效集聚激活乡村服务设施与产业功能的发展策略,为实现弹性转换乡村低效存量空间和规模的发展路径提供理论依据,进而引导乡村通过“精明收缩”实现振兴发展的战略目标。同时结合南京市浦口区汤泉街道瓦殿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实践,从整合优化特殊空间管控、集聚优化居民点布局以及村庄精准分类、转换低效用地盘活存量空间资源,编制专项规划保障村庄动态渐进式可持续发展四方面为乡村适应性发展提供规划理论和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7.
《门窗》2017,(7)
本次规划范围根据荣成市《关于开展美丽乡村示范区示范村创建活动的通知》要求,确定荣成市北部港西镇属大西村、小西村、鸡鸣岛村、成山镇属河口村、东霞口村、西霞口村、大石家泊、小石家泊、大西庄村。俚岛镇属烟墩角村、大庄许家村共十个村落,共同构建本次规划打造的滨海养生度假片区,文件要求规划需要结合各个村庄的基本情况,兼顾环境整治和综合开发两个部分,在已有水平上进一步推进旅游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机动化出行频率大幅上涨,机动化交通与慢行交通、城镇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和问题日益显著。寒地水网地区由于受到气候条件与生态环境的双重掣肘,其绿色发展方式仍处在探索阶段;而慢行系统的建设对于提高城镇空间活力、彰显地方特色、持续绿色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文章从寒地水网小城镇特征研究出发,根据水网与城镇关系,将寒地水网小城镇划分为三种类型,并分别对每种类型选取典型案例进行慢行系统规划分析。  相似文献   

9.
适应性循环是广泛存在于乡村聚落发展历程中的基本演替表征,是特定乡村景观时空格局与过程交互适应规律的直接投射。以社会-生态韧性视角下的适应性循环架构展开的乡村聚居形态研究,不仅利于定向寻求景观风貌历史荣衰而呈现出的独特演化规律,更有利于深层次把握地域乡村景观特色的影响驱动内涵。聚焦于新疆乡村聚居实体形态景观(本体、中心地标、循环系统、特殊区),通过适应循环系统的兴起、繁盛、衰退、重构阶段发展特征解析,梳理乡村聚居景观演变的时间脉络和空间拓展过程,初步探析出聚居景观形态演变的3种主要驱动影响机制:地理环境与乡村聚居景观空间情势的互适融合,产业经济对于聚居景观存续发展的引擎带动,以及宗教民俗之于乡村聚居景观文脉表征的统领浸淫。  相似文献   

10.
张晓冬  段进 《中国园林》2024,40(3):15-21
在分析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上,结合贵州丹寨小镇 规划实践,提出规划理念统筹项目全周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总体规划定位确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要符合当地社会经 济文化的发展战略,为长期稳定的发展打好基础;其次,空间 规划要汲取当地的空间基因打造具有传统地域风格和文化底蕴 的城乡空间;再次,业态规划应把文化传承与复兴作为延续小 镇活力的内生动力;最后,规划理念对招商运营决策的绝对主 导,可为后续可持续发展及空间生长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1.
程然  李险峰 《华中建筑》2020,38(1):64-67
全域旅游日益成为国家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发展战略,而乡村景观的建设一直是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全域旅游理论发展脉络的梳理以及对乡村景观发展特征的归纳,提出全域旅游发展模式下的乡村景观应具备差异化、景区化、生活化的特征。结合朝阳市大平房镇规划实践,阐述了规划思路及功能和空间布局,提出依托旅游体系、整合景观资源、引导村民参与是全域旅游发展模式下乡村景观规划的着力点,探索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乡村景观的规划方式,希望对国内镇域景观规划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梁凡  陆明  王一晴  吴远翔 《中国园林》2024,40(4):96-102
伴随着城市化发展而出现的一系列城市生态问题和生态扰动,其根源在于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需求间的不平衡。老工业区由于绿地的建设条件、数量规模及空间布局等限制条件,均无法适应当代城市发展。退休职工的聚居也使居民对休闲游憩的需求急剧增加,导致游憩服务供需矛盾进一步凸显。因此,以哈尔滨香坊老工业区为例,构建适配于老工业区绿地游憩服务供需量化及二者匹配分析的方法体系,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分析和老工业区绿地评估提供新的思路。首先,对供需分异极端化地块进行分类解析,明确了绿地优化的重点对象,即Ⅴ类和Ⅰ类供需分异区,为老工业区的绿地建设提供时序依据。其次,基于匹配结果,提出针对性优化策略,强调提升边缘闲置空间的供给能力和内部附属绿地的多功能性,以此满足老工业区集中性和日常性的高游憩活动需求,最终实现城市整体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和老工业区人居环境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毛华松  蒲旸 《园林》2022,(3):39-47
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双重战略需求下,通过乡村生态系统价值的科学识别与效益转化,确保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文化复兴协同发展,成为当前风景园林学科的重要任务之一.而生态系统服务作为一种实现生态价值与人类效益转化的理论模型,有着基础性的理论和实践方法论的借鉴意义,尤其文化服务,能有效指向新时代中国乡村自然人文共融的发...  相似文献   

14.
虽然我国政府的宏观政策促进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但实践过程中的偏差造成了许多误区,这些误区导致了操作领域的规划理论严重缺失和断层。本文就以乡村视角,探讨了村庄规划技术策略和过程模式,为解决阻碍乡村发展问题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村庄规划是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关键抓手,而国土空间规划师对于保障村庄规划落地实施、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重点分析了国土空间规划新时代下村庄规划对规划师的要求,从规划师视角梳理了乡村精准规划的基本内涵、体系架构等,并以十八洞村为例,从"一个目标""两大基础""三种方式""四条路...  相似文献   

16.
林观众 《规划师》2007,23(4):71-74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控制性详细规划有力地指导了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但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运动后所暴露出的问题是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种种不适应性问题,究其根源在于人们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管理手段的认识不足,应基于公共管理的特点,强化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公共管理职能和控制作用,建立协同组织机制和预警系统,加快立法进程.  相似文献   

17.
该文以黄山市历溪村乡村旅游规划为例,指出该规划首先树立"健康"的形象主题,提出"牯牛降下第一村--御医故里,健康胜地"的形象定位,进而围绕主题形象,进行乡村旅游地的功能定位、空间布局、项目策划等旅游规划核心内容的规划设计,从而实现了"塑造、凸显与传播的乡村旅游地形象主题,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形象驱动型旅游规划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8.
美丽乡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旅游引导下的小城镇建设模式是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本文以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三岔河乡为例,在分析其旅游资源的基础上,从生态景观、乡土风貌、公用设施和产业结构四个方面探讨了建设旅游型集镇的基本思路并提出规划策略,以实现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背景下,高密度城市沿海地区面临严峻的洪涝灾害威胁。基于复杂适应系统和演进韧性中适应性转型的相关理论,通过协同普遍韧性和洪涝特定韧性,以分层图析方法将韧性特征转译至城市空间形态系统的景观生态空间、街道网络、街区与建筑等3个要素层,耦合量化评估与动态分析,构建洪涝韧性导向下适应性转型规划评估体系。运用该评估体系,借助GIS及其空间网络分析插件sDNA、景观格局指数分析软件Fragstats以及Mike21模拟台风“天鸽”风暴潮洪涝淹没情况,对典型高密度城市沿海地区深圳红树湾片区进行实证研究,量化评估传统与适应性转型两种规划干预模式的韧性水平。结果显示,相比传统规划路径,适应性转型规划干预提升了多样性、连通性、模块化、冗余性等普遍韧性以及应对洪涝灾害的吸收、应急反应与恢复能力等洪涝韧性特征,在极端天气引发的洪涝灾害冲击下仍维持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行,为同类型地区建设提供一个基于自然的适应性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0.
李肖亮  胡剑双  吴凡 《规划师》2022,(8):98-105
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不少乡村地区发展水平得以提升,乡村如何连片振兴的问题开始引起广泛关注。乡村振兴示范区、乡村振兴示范带、跨域示范区等乡村连片振兴地区的概念成为近年来的热点话题。作为指导乡村连片振兴地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乡村连片振兴地区规划需要从宏观规划、空间设计和建设指引3个层面进行详细谋划,以优化乡村连片振兴地区的整体布局结构、空间风貌特色体系和重要节点空间设计,为其提供具体的规划和建设指引。同时,作为乡村振兴类型的实施性规划,乡村连片振兴地区规划还需要谋划好与国土空间规划等的衔接,建立行动项目清单库,统筹长效帮扶、跨界协同、生态治理、人才吸引、基层治理、资金支持、规划实施等政策保障,为规划落地提供支撑。文章以《连云港市石梁河水库片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规划》为例,对乡村连片振兴地区规划的方法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同类型地区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并为完善乡村振兴规划理论体系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