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建筑空间的场所体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哲学对当代建筑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哲学家对普遍世界的关注也使哲学向建筑学拓展。空间是哲学与建筑理论以及许多领域都共同关注的问题,建筑空间的精神表现就是场所,建筑与场所有着文化、气候和形而上的联系,建筑空间的精华就是一种可以体验的场所。  相似文献   

2.
建筑师需要通过对建筑场所的科学分析,从周边环境,功能要求,地域文化等各种限定设计的客观因素中,寻找对整个设计全局起决定性的关键因素,以此作为建筑设计的突破口,理性分析,转化为特定的建筑场所精神。  相似文献   

3.
郑炜 《中外建筑》1999,(1):20-21
在建筑中,由于实体空间概念不足以概括其中存在的气氛、气息、环境等无形的成份,因而“场所”概念被提出来。挪威的诺伯格(舒尔兹认为,有关“场所的理论是由亚里士多德所展开的。亚里士多德所谓的空间,就是一切场所的总和,是具有方向和质的特性的力的场(Field)。而建筑场是建筑场源(形态、自然力、社会文化)引起处于特定时间、空间点上的人的生命值的变化。本世纪以来,心理学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2):8-10
概述场所概念和场所精神理论,围绕图书馆建筑沿革与设计理念变化,初步研究了场所精神理论与图书馆建筑空间和服务的关联。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数量日益增长。这将会导致城市中人均占有的空间比例越来越少,使得本就严峻的住房问题更加棘手。为了缓解人口问题给城市带来的压力,笔者在本文中提出“居住微空间化”的解决办法。本文旨在研究微空间在住宅建筑中的现状、发展以及未来,对未来人均占有空间和住宅模式发展进行综合考虑,并认为居住的微空间化是未来住宅模式的一种趋势。  相似文献   

6.
陈贝贝  杨剑 《四川建筑》2007,27(2):49-50
如何创造具有“场所精神”的场所,是城市设计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对提高城市公共生活质量也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多个国内外城市建设实例研究,对比空间与场所性质上的异同,由此推导出具有“场所精神”的场所的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7.
何焱 《山西建筑》2010,36(1):42-44
从探寻建筑的本源和意义出发,分别阐述了"建筑空间论"和"场所精神论"的重要观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以宾切提住宅为例进行分析,认为探寻具有场所精神的空间是解读建筑的核心。  相似文献   

8.
场所界面的具体形式千变万化,但究其根源又有一定的规律可寻。城市场所空间的界面一般由建筑的立面、“人的活动空间”、植被绿化和建筑灰空间等几个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太原双塔春天晶典项目设计理念的分析,从建筑构思与场地地形的契合,商业策划与商业空间形态的契合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在建筑设计中应用场所分析的手法生成设计方案的方法,指出场所分析对于建筑形态的生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孙曦  胡云 《华中建筑》2004,22(4):55-58
科研实验建筑的设计方法和工艺要求已有不少研究,文章则针对我国该类建筑的薄弱点,理论分析了科研实验建筑的场所建构。人对环境的主动性——角色协同;环境对研究者的作用——空间激励,研究者和环境互动,这三方面对于科研实验建筑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老人居住环境里,生活满意程度和参与休闲活动两者关系密切,研究显示:一个人的行为与情感,就是其与周遭环境互动的结果。对居住者来说,一个成功的居住环境应同时兼顾功能性、支持性和意义性,其环境不只鼓励团体意象与活动参与,更能提供一个熟悉的家的感觉;而空间层级的设计,可以提供一个支持行为的环境。文章针对空间层级与老人休闲活动的关系进行研究,以分析台湾第一个连续性照护小区“双连社会福利园区”的成功之处,经由其空间结构的分析,提供未来设计的建议,而此连续性照护模式也可进一步地广义解释为“原居安老”的延伸概念之一。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场所感为基础,从标识系统、雕塑小品、自然景观、光环境、水环境五个方面,提出地下空间情境营造的原则,探索地下空间场所感建立的途径,塑造愉快、舒适、美观、安全的空间环境,满足使用者对空间精神的追求。  相似文献   

13.
《城市的世界》一书中引入"地点"一词,摒弃单纯的空间研究,将社会、文化、情感等"软性条件"注入其中,为城市空间研究寻找到了新的契口。有社会活动发生及社会关系存在的空间才是由其组建的城市真实价值的体现,就如同书中谈到的"地点"一样,空间需要有情感的注入。安东尼·奥罗姆(Anthony M.Orum)和陈向明以城市学和社会学为基础,在全球范围内搜寻以"地点"研究为核心的城市代表,并在本书中以美国城市为研究样本,呈现出城市的复杂多样性。从欧美到中国,从消费意识到政治手段,无一不在说明消失的"地点"一词的重要。  相似文献   

14.
关注城市公共场所中的儿童活动空间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毛华松  詹燕 《中国园林》2005,21(9):14-17
着重分析我国现阶段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儿童游戏场所的建设状况,调查儿童活动地点的区位分布及活动方式,综合其分布与特点,提出城市公共场所中儿童活动空间的营造原则.  相似文献   

15.
建筑总是处于特定的场所环境中的 ,不同的场所环境对于建筑有不同的关联性和制约性。建筑设计要在充分分析建筑所处场所环境各个要素特性的基础上 ,采取一定的处理策略 ,使建筑在特定的场所环境中实现最大的可能性 ,并使之反映相应的场所特性 ,创造出反映场所精神的建筑空间与形式。  相似文献   

16.
王一 《时代建筑》2005,(3):128-133
通过对由戴复东,吴庐生教授主持设计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中心岛建筑群的解读,探讨了从形态塑造,行为组织,景观处理等方面塑造新建高等学校校园场所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蔡瑞定 《华中建筑》2005,23(6):67-69
该文通过南昌大学图文信息中心建筑方案设计的介绍和分析,探讨了图书馆建筑空间逻辑的意义,引发了关于如何提升图书馆建筑的场所品质、重塑空间的场所精神等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建筑现象学的产生是为了探寻建筑存在的本质意义以及在此意义指导下的空间环境塑造行为.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城市空间在宏观意义上可以类似于建筑空间.因此,运用"场所精神"对具体的、狭义的空间环境感知拓展至更加宏观抽象的、广义的城市本质的感知,并以此解释城市的本质对于人们的城市辨别感、认同感等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钟力力 《华中建筑》2009,27(8):46-49
通过对湖南省长沙金霞保税物流中心建筑及环境设计的解读,探讨了从空间形态塑造、材料表皮、景观处理等方面塑造保税物流中心场所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