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于商用车整车正面碰撞安全性,国标主要考察两个部分:整车结构耐撞性与对应乘员保护,分别影响车身结构设计与约束系统开发,两方面需相互协作方可保证整车符合法规要求。建立了汽车正面碰撞有限元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在建立的模型的基础上,使用HyperMesh和LS-DYNA软件进行联合正面碰撞仿真分析,综合评价了整车碰撞性能。针对正碰过程中出现的整车加速度偏高的问题,选取汽车前部的保险杠系统和前纵梁部件为分析对象,进行了相应的结构改进。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结构在保证了驾驶舱完整性的同时大大改善了整车加速度曲线,为后期约束系统的开发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2.
杜诗源  杨凡  李刚炎 《机电工程》2020,37(6):614-620,634
针对商用车电控气压制动压力变化率易引发纵向冲击的问题,对制动压力变化率与整车制动平顺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商用车八自由度整车动力学数学模型,推导出了商用车加加速度与制动压力变化率的函数关系;运用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对商用车进行了整车建模;在转向制动工况下,对不同制动压力变化率及前轮转向角下加加速度的变化进行了仿真试验,得出了制动压力变化率及前轮转向角对该商用车制动平顺性的影响规律曲线;同时,根据仿真结果得出了前轮转向角-制动压力变化率临界曲线。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可较好地反映商用车的行驶状态,转向制动时制动压力变化率与加加速度的变化趋势相似,可以为商用车电控气压转向制动平顺性评价提供模型参考;在前轮转向角-制动压力变化率临界曲线下方,车辆转向制动是平顺的。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传统商用车平顺性优化三要素之间隐性表达式给优化带来不便的问题、分析乘员舒适性与货物安全性对悬架参数改变的响应,提出半显性优化方法。以驾驶室振动和货箱振动加速度加权均方根值为改进目标函数、悬架动行程和车轮动载荷为约束条件,调用振动仿真模型获得目标函数评价,运用均匀设计法得出约束条件与优化变量之间的关系。应用遗传算法实现商用车平顺性优化,获取最优参数匹配,并根据驾驶室与货箱振动时域图与功率谱密度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整车平顺性有明显改善,优化方法可行;货物安全性改变较乘员舒适性改变将近两倍,优化时考虑货箱振动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针对横向稳定杆对乘用车的操纵稳定性影响的问题,对横向稳定杆与整车抗侧倾能力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简化的乘用车数学模型,并建立了整车侧倾角与横向稳定杆刚度的函数关系;通过对某乘用车简化数学模型的分析,得到了横向稳定杆刚度对整车侧倾的影响,并基于ADAMS仿真软件,对某乘用车进行了整车建模,在中间位置转向和稳态回转两种工况下进行了试验仿真,得出了前桥/后桥横向稳定杆刚度对该乘用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规律曲线。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横向稳定杆刚度增加,车架侧倾角呈非线性递减,侧倾角曲线斜率逐渐减小,仿真结果与理论建模分析结果一致,为乘用车横向稳定杆的刚度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机械科学与技术》2015,(11):1738-1743
在大客车前碰撞中,由于前围产生较大侵入变形,极易造成驾驶员下肢损伤。为减少驾驶员下肢损伤风险,设计了一种驾驶员膝部安全气囊,并采用计算机仿真方法对气囊进行了优化分析研究。首先,利用Hypermesh建立12 m大客车的有限元模型,并对其进行正面碰撞模拟,验证了客车模型的可行性,且得到驾驶员座椅下方加速度曲线。然后,用MADYMO动力学软件建立了该大客车驾驶员约束系统的前碰撞模型,模型包含客车驾驶舱、驾驶员座椅、三点式安全带、转向系统、和膝部安全气囊。进而将有限元客车整车正面碰撞模拟获得的加速度曲线作为MADYMO碰撞模型的输入载荷条件,分析了安全带和膝部气囊的八个设计参数对驾驶员下肢损伤的影响。最后得到膝部气囊点火时刻、膝部气囊拉带长度、膝部气囊排气孔面积系数三个主效应影响因子,并基于多目标遗传算法对其进行优化分析,优化结果使驾驶员下肢损伤风险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正面气囊和安全带等被动安全装置在正面碰撞中对乘员腿部保护效果有限问题,通过计算机仿真探究膝部安全气囊对乘员腿部的保护效果。利用仿真软件MADYMO建立含有和不含有膝部安全气囊的正面碰撞约束系统,并且对这两个约束系统进行碰撞仿真模拟;对含有膝部安全气囊的正面碰撞约束系统进行灵敏度分析、正交试验设计和极差分析,并进一步优化,同时将两个约束系统中假人的伤害指标和时程曲线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膝部安全气囊可以减少正面碰撞时乘员腿部的损伤情况。  相似文献   

7.
安全气囊ECU的主要功能是用于检测碰撞加速度信号,控制安全气囊的起爆时间。为保证ECU安装位置的共振性能,防止由于共振而产生误起爆,在整车开发过程中要求安全气囊ECU安装支架必须满足一定的动刚度设计要求。文中利用Altair/HyperMesh软件进行有限元建模,通过RADIOSS求解器对某车型ECU安装支架进行动刚度分析计算,并结合试验结果进行验证使其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8.
汽车安全气囊工作性能仿真试验验证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提出了一种测试汽车安全气囊工作性能的试验方法,旨在提供一种汽车安全气囊工作性能仿真的试验验证手段。采用自行设计和制造的气囊碰撞试验台架及其他相应的试验装置,进行气囊碰撞试验,主要测量气囊展开后或展开中与人体及其他物体相互碰撞时气囊内部气压、碰撞速度、加速度等参数的变化曲线,从而检验汽车安全气囊工作性能仿真结果的正确性。使用这种试验技术与装置检验了运用 MADYMO 系统计算的一个典型气囊充气展开碰撞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研究由质量变化引起的乘用车高度变化对偏置碰撞B柱加速度影响。首先,利用经过验证的丰田Yaris搭建CNCAP偏置碰撞仿真模型,然后构建不同整车高度仿真模型,分析高度变化对B柱加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整车高度下降较多时对B柱参考点加速度影响偏大,碰撞仿真中需要考虑质量变化引起的高度变化对碰撞仿真精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针对某乘用车匹配儿童约束系统情况进行仿真研究。利用所选定的儿童约束系统仿真模型,进行了最新欧洲新车评价规程(E-NCAP)中对儿童乘员保护要求的试验工况的数值模拟,并以E-NCAP评分为目标,对儿童约束系统的设计参数进行优化,同时,为了工程的可实施性,对儿童约束系统提出了参数设计范围及整车的空间匹配要求。  相似文献   

11.
二甲醚(DME)汽车应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这里主要介绍了作为柴油替代燃料二甲醚(DME)应用情况,并从排放、动力性、车内噪声三方面对柴油车和DME汽车进行了性能对比试验并分析了原因。  相似文献   

12.
对汽车不转向时的前轮前束已经有了明确的定义,而对转向时前轮前束的研究还是空白。对转向前束的定义为:汽车转向时,车轮回转轴线不汇交,则存在转向前束,转向不汇交时汽车的转向中心为该状态下内外转向轮偏转前束角后得到的汇交点。建立了转向前束角的数学模型,得到了转向轴线不汇交时汽车的转向中心;分析了预加前束和未预加前束两种状态下转向前束角曲线规律;发现了转向正前束具有转向不足效应,转向负前束具有转向过度效应。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了所设计的电动无杆飞机牵引车的结构布置,说明了该车的结构特点和液压系统的设计要点,给出了主要的设计计算,并通过试验验证设计结果.  相似文献   

14.
田原嫄  崔高健  黄银花 《机械》2004,31(12):1-4
引进了智能汽车的新概念,并重点对ITS系统,智能汽车的结构装置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5.
汽车振动系统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前轮为独立悬架,后轮为非独立悬架汽车的七自由度动力学模型,并给出该模型所需要的质量特性与运动学特性参数。由给出的运动微分方程,利用仿真分析得出车身的振动加速度图。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汽车振动系统动力学模型是有合理的。  相似文献   

16.
该文提出了车载微电网组网的设计理念,提出了组网的技术路径和系统拓扑,给出了多车组网的控制策略和能量管理策略,实现多车能源的互为备份和冗余,旨在拓宽车载微电网作为移动电站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车辆动态称重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飞飞  杨忠 《衡器》2004,33(3):12-14
介绍一种动态称重系统的结构和实现方法,主要功能是动态测量行驶车辆的轮胎受力,并计算相应静态车辆重量,实现全自动、不停车计量。硬件设计中重点介绍数字电路的构成,A/D转换器、信号放大与偏置电路和无线通信接口。软件设计中提出了根据实际采样波形而设计的数据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8.
针对某型水陆两栖车收放轮要求,设计了一种结构简单,重量轻,性能可靠的收放轮机构,并根据该机构的力学特点进行了主要零件受力分析以及电机需用扭矩计算。  相似文献   

19.
轿车正面碰撞有限元仿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碰撞仿真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国家C-NCAP的规定,以某型号轿车为研究对象,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LS-DYNA建立整车正面碰撞有限元模型,对整车正面碰撞进行仿真分析。通过对整车以及前部钣金部件和前门框变形和加速度时间历程曲线的研究,评价整车的安全性,结合有关文献的研究,分析正面碰撞建模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0.
两用燃料(CNG和柴油)汽车应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当前汽车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具体阐述了两用燃料(CNG和柴油)汽车的原理,并对两用燃料(CNG和柴油)汽车作出了较详细的应用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