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金属工艺   2篇
机械仪表   1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汽车事故的增加,且小重叠碰撞事故死亡率居高不下,小偏置碰撞试验逐渐成为焦点。基于IIHS公布的最新车辆碰撞试验结果,统计超过100余款不同类型的25%小偏置碰撞车辆,建立碰撞转角与碰撞区域的数学模型,将25%小偏置碰撞归结为三种不同的碰撞策略,分别是吸能策略、掠过策略和掠过与吸能策略;并进行试验验证,对三种策略的优缺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偏置碰撞试验可运用合理的碰撞策略达到法规要求,对25%小偏置碰撞试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通过建立某车型的Q3儿童约束系统模型,采用LS-DYNA有限元分析工具,分别研究了儿童座椅安装方式、整车加载脉冲、后排座椅结构、儿童五点式安全带等因素对Q3儿童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后向安装的儿童座椅保护效果较好;整车加载乘员载荷准则越小,越对Q3儿童有利;后排坐垫有效的支撑对儿童座椅产生较好的固定作用;五点式安全带肩带对儿童肩部受力缓冲效果好,Q3儿童损伤相应会降低。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某车型的偏置碰性能,采用LS-DYNA分析软件,对该车型偏置碰性能进行仿真优化。在保证周边车身零件的搭接关系不变的前提下,在前纵梁Kickdown区域使用热成型板。结果显示:前隔板侵入量减小,保证了车内乘员在偏置碰中的生存空间,提高了车身偏置碰安全性能。  相似文献   
4.
为优化某微型电动车正碰无气囊情况下的副驾乘员头颈部损伤,基于LS_dyna仿真对标模型对头颈部伤害曲线进行对标,在此基础上从不同安全带力性能表现方面对头颈部伤害进行研究,并对比分析得出减小乘员头颈部损伤相对理想的安全带力性能表现状态方案,再进行实车试验验证方案的有效性。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预紧限力安全带的肩带力在限力阶段有过冲表现会对假人头颈部伤害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安全带预紧力过小或过大也会对乘员伤害产生不利影响,合适的预紧安全带力性能可有效降低假人头颈部损伤。  相似文献   
5.
以C#.NET作为编程工具,通过引用ObjectARX.NET封装类,以生成螺母视图为例,详细地阐明了AutoCAD 2006二次开发的一般过程。  相似文献   
6.
依据国标GB 14166-2013、GB 14167-2013要求,结合对标车研究,确定某车型中后排安全带适应新国标改进方向,建立安全带固定点分析有限元模型。通过仿真发现中间位置安全带上有效固定点超标,超标原因是座椅安装脚处地板和座椅限位器连接板强度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后,仿真结果满足国标要求,改进方案通过了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7.
一般汽车的侧面结构较为薄弱,相比正面没有较大的吸能空间,所以汽车侧面碰撞带来的人员伤害风险较高,汽车侧面的安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提高汽车侧面碰撞安全性,B柱的吸能和变形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LS_DYNA分析方法,运用HyperWorks软件对某车型进行整车建模,搭配当下的主流热成型材料,对一体式、分体式和变厚度式3种B柱加强板设计进行50 km/h侧面碰撞的仿真和结果分析,变厚度式(variable-thickness rolled blanks,VRB)B柱加强板在变形和侵入量方面表现最高,安全性最高。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CAD/CAM一体化技术在车床主传动系统设计中的应用,从参数的计算入手,应用SolidEdge 3D技术完成所有零件的三维建模和零件装配,应用MasterCAM进行零件的仿真加工,从而实现在产品设计阶段对产品进行评估和优化,及早发现问题,改变现有产品性能.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后排女性假人的运动过程建立简化模型、进行动力学理论分析,发现引起后排颈部伤害的根本原因有两点:第一,头部与胸部之间的运动不同步;第二,头、胸部与骨盆的运动不同步。将理论分析与试验数据相结合,找到影响假人运动姿态的主要因素是安全带的限力等级。通过优化安全带的限力值可达到降低颈部损伤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在理想折叠单元(super-folding element,SFE)的基础上建立了焊接单元,分析了帽形梁在压溃变形中出现焊点撕裂、焊边内陷等失效现象的原因。提出了针对性的改善方法,并通过试验验证了各参数变化对纵梁吸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增加截面SFE数目、增加焊接边长度、改变焊接边相邻两边的角度等措施能有效改善帽形梁的失效现象,提高薄壁梁的吸能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