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对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类文物纪念对象构成的理解,以塔山阻击战革命烈士纪念塔保护规划为例,把握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类文物纪念对象的事件性本质,以表达事件的真实性为目的,以完整性为理念推动整个保护规划的发展和成型。  相似文献   

2.
张潇尹  陈蔚 《室内设计》2014,(4):118-122
城市化的加剧和大型工程项目的实 施迫使大量的文物古迹不得不易地迁建。然 而文物古迹迁移复建工作完成,并非意味着 保护工作就此完结,后续工作仍需重视。通 过介绍迁建保护中博物馆式迁建的相关问题 以及真实性原则和可识别性原则在迁移复建 中的应用,并以丰都小官山古建筑群迁建保 护项目为例,从保护范围、展示内容、陈列方 式、旅游开发和管理运营方面探讨文物古迹 的保护规划和展示利用方法,剖析迁建后续 保护的管理和利用开发模式,以更好地保护 文物古迹。  相似文献   

3.
在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及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再次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主要通过对古村落保护与发展模式的探究,分析了太极村保护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提出合理、适度的开发建议,以期促进当地经济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古村落在现代化大潮的冲击下正面临着飞速消逝的危机,本文以厦门市同安区汀溪镇洪坑村修建性详细规划为例,在对村落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着重于古村落风貌的延续、环境品质的提高和功能的完善上进行古村落的旅游开发,从而实现古村落在保护性开发中获得重生。  相似文献   

5.
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问题研究——以高迁古村落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高迁古村落为例,从古村落保护的政策、保护规划和旅游规划、人居环境的基础设施等方面,论述古村落的特色保护与利用.  相似文献   

6.
山区古村落与平原古村落相比,其山水景观在古村落风貌塑造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如何突出山水景观并将其与建筑风貌进行协调,同时对古村落各构成元素进行整体性与差异性保护,是山区古村落保护需要考虑的问题。文章结合泰顺县库村实例,研究阐述了山区古村落保护的方法和内容,提出山区古村落修复体系,以期为山区古村落保护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7.
在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和丰富文物遗迹的古村落显得尤为重要。古村落既需要保护文化遗存和历史风貌,又要兼顾经济发展改善民生,采用何种规划发展模式成为古村落面临的难题。本文研究了国内常见的几种典型模式,分析了各自的形成原因及优缺点,并以爨底下村为例进行具体研究,认为爨底下村地理环境独特,不适合在古村基础上进行加建或改造,而应以建设新村的分区模式对古村进行保护,并通过新村发展经济,对同类环境独特、改建困难的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新农村建设尤为重要。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中也出现了千村一貌,古村之间没有突显出自身特色和固有的传统文脉这些问题,如何将传统村落的特色保护并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文章构建了一个传统村落特色的分析体系,由自然环境、历史人文、人工环境这三个部分组成。经过调研考证,提出了由保护策略+总体保护+街区保护+建筑单体整治+民俗文化保护组成的保护模式,并由此进行了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9.
绍兴古村落有着厚重的历史古建筑,独特的水乡风光、浓郁的民俗风情、丰富的文化艺术,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是绍兴这座名城的重要文化基因。本研究基于此,通过对绍兴南部山地村落——冢斜村的文化和生态环境的调研,分析现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将保护与开发有机协调的对策,建立原住民安居乐业的场所,实现文脉的传承,带来经济与效益的未来。以期对其他山地古村落有机更新提供基础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0.
《规划师》2010,(Z2)
广州市小洲村历史文化保护区是广州市首批的16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通过对其历史演进的研究和基于自然特色与人物特色的评价,确定小洲村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对象分为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针对小洲村的资源保护问题、风貌整治问题和错落发展问题,规划提出建立多层级、与城市规划无缝衔接的保护体系,重点恢复整体传统风貌,以及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抢救式的三峡库区文物搬迁保护,带来文物与原生 自然环境和伴生人文环境的断裂,造成库区文化遗产的破碎化 困境。针对三峡库区文物复建区的调查与分析,梳理出文物集 中搬迁保护中文物原生空间环境以及伴生非物质文化、相关 历史事件、居民生活关联的破碎化问题,并以奉节夔州古建筑 群——奉节宝塔坪文物复建区为例,基于关联性理论,提出环 境空间重构、文化内涵阐释、事件序列串联、功能更新相容等 整体性保护策略,以期为库区文物复建区及相近文物保护类型 的活态保护提供理论与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2.
兰俊  田力 《建筑创作》2020,(1):26-33
赣南地区是中国客家民系三大聚居地之一,也是历史上中原汉人南迁定居的第一站。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赣南客家村落形成了独特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方式,也形成了一整套选择改造自然环境并营造为文化景观的方式。本文认为赣南客家村落的文化景观构成要素可主要归纳为在宏观层面的风水与防卫,中观层面的祭祀与生产,微观层面的祭祖与生活;并以位于赣南宁都县田埠乡的东龙村为对象,从上述三个层面具体分析了其村落文化景观的构成方式。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阐述庐陵古村落景观特点,探讨对庐陵古村落民居建筑景观进行保护的意义,并提出保护与发展庐陵古村落民居建筑景观的策略,以期进一步保护和发展古村落民居建筑景观,促进古村落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今天的古村落,承载了古老的文化,拥有独特的人文气息、历史文化与地域特色。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传统村落这一群体正在逐渐没落,虽然国家和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对村落的影响日趋增大,但不意味着村落结构的快速解体。村落转型势在必行。基于以上背景,笔者以对文献中古村落三种村落类型的梳理分析、亲身参与改造的潘家湾传统村落开发项目的经验总结为指导,探寻大多数逐渐没落的代表性村落磁圭村的特异性保护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5.
古村落保护的生态文明建设初探——以侗族古村落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小漫 《中外建筑》2014,(9):97-101
古村落是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人类共有的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宝贵财富,是现代化建设的特殊资源,值得永久性的保护。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这为古村落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而做好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通过分析侗族古村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侗族古村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为例,提出古村落保护的生态文明建设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地方传统古村落保护规划探析——以祁阳县龙溪古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介绍古村概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其村落布局中存在的问题,从保护要素、保护层次、街巷空间和古村环境整治等几个方面对龙溪古村的保护规划进行探析,认为古村的保护应与开发并重,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古村落的体系化、动态化保护与利用是美丽乡村规划策略研究的基本共识。然而,由于社会经济和文化条件的差异,古村落保护和利用的重点和核心策略还存在较大的分歧。本文基于古村落风貌保护与文化传承相结合的研究思路,结合建筑人类学理论,建立古村落美丽乡村研究的策略框架,提出古村落风貌保护包括山水环境、街巷格局、民居建筑三个层次,文化传承包括文化脉落、文化功能、文化感知三个层次,同时二者具有相互的联系与依存关系,在规划中需要贯彻二者融合互动的策略。同时以河南省新郑市人和寨古村落美丽乡村规划为例,在梳理其特色资源和面临问题的基础上,对照美丽乡村发展目标,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规划策略。研究认为,围绕以历史风貌保护和特色文化传承相结合的策略框架,并实现与新的社会经济条件融合互动,是推进当前古村落型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古村落作为我国农耕文明的重要根基,承载了大量的物质及精神文化,目前,在快速城镇化浪潮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古村落失去了其本有的地域性特色,为了记住乡愁,古村落的保护性更新成为必然选择。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文件指出,古村落发展,要统筹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三大目标。该文以山西长治佛堂古村落乡村振兴规划为例,以"低技策略"为导向,从产业规划、村域规划、居民点规划以及人居环境整治四个层面提出相应保护性更新的策略,力求为我国古村落物质与精神文化的延续寻找到合适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8,(7)
三维虚拟漫游可视化是建筑设计中常用的技术手段。该文探讨基于3ds MAX、Lumion软件对徽派古建筑安徽呈坎村宝纶阁及其周边的复杂环境,包括花草树木、天空等进行虚拟漫游制作,并总结了多种方法的优缺点,以期在提高传统徽派古建虚拟漫游动画的艺术性和真实性两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文化旅游是人们以感知、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为目的的行为过程。具有典型琼北火山文化风貌的美孝古村因其地理上的旅游优势和"海南国际艺术公社"项目的置入,将由农业型向文化旅游型古村转变。保护规划在尊重原有村落肌理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古村空间结构,对建筑的分类分级保护和提升景观环境,呈现从自然景观到人文景观的古村风貌。实现旅游规划、村落更新、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