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中国传统八景文化是古人对自然山水、人文意趣的审美感知与文化内涵的集称体现,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八景文化现象肇始于清乾隆时期,其特殊地理特征下自然景象与人文景象的景貌体系均能成为中国边疆八景文化的典型代表。以东天山哈密地区巴里坤县“坤郡八景”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国传统八景文化的起源与内涵分析、新疆八景文化之于中国传统八景文化现象的起源与形成,以“坤郡八景”景象空间格局、景象空间类型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三个圈层的景象空间分布特征;进而归纳总结出景象游线序列型、景象视线导引型、综合导引型三种景象空间模式,进一步厘清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八景文化其景观空间原真素材成景价值。  相似文献   

2.
清代济南提督学政署附属园林是一处以八景为特色的近代城市历史名园。以清代各版本历城县志为依托,探寻提督学政署八景的演变过程,厘清提督学政署八景的详细内容,得出从阮元时期八咏到封谢时期八景的主要演变过程,从景观空间、景观题名与景观意境分析提督学政署八景演变特征,探究背后的演变动因为:学政主导的文人互动;正儒尊学的齐鲁学风;城市八景的辐射带动;城市名园的建设浪潮。以期为济南近代城市名园的园林史研究与复原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赵纪军  宋霖 《风景园林》2016,(10):16-29
"八景"作为我国古代约定俗成的一种风物景观,集中体现了一定历史时期对于某一地区风景特质的认知与品鉴。新千年以来,基于旧有"八景",许多城市和地区先后评选出一批"新八景"。本文以这些"新八景"为研究对象,进行统计、分类、比较和归纳,通过探讨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分析其呈现的时代特征,揭示"新八景"之于古代"八景"的文化传承、发展与嬗变,其中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表现形式与内在成因,以期深化对当今风景园林文化传承与新潮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4.
从中国“八景”看中国园林的文化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各地地方志中,大都有"八景""十景"等的记载,通过对八景景观文化概念的由来和变迁的考察,总结了这一景观现象的定义,将其概括为一种集称文化."八景"从品题与内涵中同样可以找到中国古典园林中向往的融文化于园林的中国特有的园林文化特色.通过对"八景"与中国书法,中国绘画,诗词品题的关系看到在八景作品中用"暮雪、夜雨、秋月、晴岚"等含蓄的表达对于四时季节的理解和感情,并在发展中不断又包含有隐含于字面的更深层的风景内涵.当今,在景观和建筑艺术不断剧烈变革的时代,怎样保护和发掘我国的自身景观特色一直是热门话题,或许我们能从"八景"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5.
从水文化视角出发,筛选出嘉兴历代地方志及代表性诗画中的62组完整八景序列,采用“三位一体”的方法,以“自然-社会-文化”系统解读得出:嘉兴八景聚合了“物态-行为-精神”3个层次的地域性水文化,以水适应性景观展现出水乡人居环境营建中的生态智慧,融合共生形成了“人境合一”的内生机制;其地域性营建特征为“以物为基,因水而生”“以行互联,因水而兴”“以文传情,因水而美”,推动了水域景观风景化和生态化的发展。提出江南水乡的完整保护可从内生机制出发,兼顾水生态、水实践和水人文的良性循环,以此营建具有典型地域性和生态性特征的可持续水乡景观。  相似文献   

6.
黄宇超 《园林》2022,(5):125-133
扬州园林纳百家之长,兼南北秀雄于一身,与苏州园林并为江南园林的代表.在扬州众多园林之中,何园以建筑著长,晚清时期中外流通频繁,"西体"建筑学的理念开始渗透到"中体"的园林之中,何园显露出某种现代性特征——复道回廊的出现形成了与景的对应性、行进的曲折性、周始的环回性的园林立体化空间.以复道回廊为空间线索,动态视觉为切入点...  相似文献   

7.
以中铁建位于苏州明拙政园故址的"抱拙别墅"项目中主题八景的文化设计为例,具体阐述如何深挖拙政园地脉、人脉及文脉并确立主题,以传承复兴拙政园文脉为主线,将中华经典园林之文化精神继承性地融入当代宅园造景的文化设计之中,对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精神在当代的延续承传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如标题“百家山水言”所强调的,本专栏力图展示中国历史上与风景园林有关的多样化的山水观。从这一期开始,我们将着重对造园盛行的明清时期进行省思。风景园林研究决不能脱离中国历史和文化(尤其是艺术与文学)。这期的文章将对清中期新儒家文人的园林观进行探讨;下两期(201010—12)的文章则将分别从绘画和小说的角度来解读明清园林。  相似文献   

9.
“松塘小八景”的审美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孟宏  唐孝祥 《风景园林》2017,24(6):105-111
"松塘小八景"是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松塘村的文化景观遗产之一,也是研究广府村镇文化环境变迁与审美文化价值的重要依据和线索。在剖析其生成的文化背景和必要条件基础上,结合松塘村的物质空间环境形态,从"联络对称"的物象组织规律、"清淡迤逦"的意象群体特征、"君子比德"的自然审美观念三个层面来概括其审美文化特征,为延续、修复、重塑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空间的"诗性意味"提供理论支撑,也为研究不同地域的小八景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东天山南麓人居环境空间集中于哈密盆地内的绿洲,自原始聚居空间形态出现于天山山南独立沟系后,直至清末时期形成了“三城毗连 1)”的空间格局。本文以哈密三城在历史空间格局中的布局形态出发,在古籍与文献解读、信息归纳、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形态学理论与空间图解分析方法来梳理、归总营构要素与整体空间秩序,提炼营建结构与特征,发掘并诠释城邑形态表征下所蕴含的山水空间营建智慧,为区域传统风景营建研究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11.
富士见文化以眺望富士山作为主要表现形式,影响江户幕府及大名氏族在庭园内创造了空间特征与精神信仰相融合的富士见景观。借助田野调查、古籍舆图、历史文献等,探究影响大名庭园富士见景观的发展背景。结合文化转译视角,对东京都区部及其周边的 7 个大名庭园内 11 处富士见景观的基本信息和谱系脉络进行整理,依据眺望类型、总体布局、建造形式、植物景观、功能属性等五个空间构成要素,转译形成同形转译、同意转译、形意转译等三种空间构成特征。补充了大名庭园眺望景观与借景富士山之间研究的缺憾,对相关保护与修复工作的开展以及我国古典园林中扎根文化传统的借景研究提供了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张国强 《中国园林》2008,24(1):73-74
城市的碑林式建筑密集和硬质化特征的加剧,促使人们更加期盼自然风光美景的生命活力,因而,城市风景已成为构建城景人和的要素。在总结当代城市风景规划设计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出城市风景亲和近人的大众化的特征,综论了城市风景区、风光带、典型景胜、风景体系和城景协调发展的五线交织等特点,进而提出了集成创新的发展议题。  相似文献   

13.
城市八景的发展受山水艺术和社会政治的双重影响,由文人幽思向地方胜览转向,经历了魏晋萌芽、隋唐勃兴、宋代成熟、明清蓬发、清末停滞和当代复兴的历程。基于对城市八景的发展历程及其在择景、命名、表达方式等物质形态分析,提出了整体环境观、场所化和意境化等城市八景文化内核。理解城市八景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和文化内核演变,对于反思当代城市形象标识中过度政治化、商业化倾向,重回从"环境"到"意境"的整体环境设计观有着积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程曦  万敏  王贞 《室内设计》2023,38(3):1-8
我国长江中下游区域湖泊众多、人文荟 萃,促成了该地区十分突出的渔文化八景现象, 本研究对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渔文化非遗的保护 与传承大有裨益。文章厘清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渔 文化八景的时空分布与特征,对其景目构成要素 进行了聚类分析,并从非遗视角阐释其保护与传 承。研究显示:1)区域内渔文化八景密集但空 间分布不均,总体呈“一轴四核四带”的格局, 具有明显的流域集聚特征并深受流域自然、经 济、文化等多因素影响;2)流域渔文化景目集 中反映了涉渔行为、活动、时气、景物、景致等要 素,“渔歌”是长江中下游最典型的八景非物质 文化遗产;3)渔文化八景的非遗传承主体是文 人士大夫及渔民,而传承形式则以渔歌、渔猎活动、渔具以及方志中的诗文绘画等为主。长江中下游地区渔文化八景既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遗 产的物质载体,又具有极强的非物质文化特征,因此以流域视角探析渔文化八景内涵,将为保护 流域人居环境的地域特色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5.
陈钟 《中国园林》2004,20(4):5-7
以福建省援助林芝地区建设西藏"福建园"园林工程为主线,分析探讨一种比较特殊的园林工程之创作的文化内涵、思想感情、构思、方法和意义.为藏族同胞提供一个全新的、丰富多彩的现代文化生活空间、公园设施和活动场地,优美的环境丰富了藏胞的生活,令人欣慰.  相似文献   

16.
主题公园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对园区内设施功能的需求,更要体现人的参与性和公园本身的故事。玛雅水公园的改造目的是为了创造一个"用景观说故事"的景观的效果,通过与玛雅文化的结合,运用建筑、植物、雕塑等各种景观元素对主题的配合,增加园区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同时更新和完善原有设施,实现景观与游乐设施的完美结合,提升水公园的...  相似文献   

17.
围绕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拟定的非遗特质大纲,阐述了八景文化的传承、特征和重大价值,分析了八景文化的存续情况、实物场所和保护状况,从政府、科教、行业3个层面提出了“中国八景文化”保护与传承设想。认为八景是由景物实体、方志中的诗图文等构成的庞大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知识体系;其思想本源是“道法自然”的宇宙观和“天圆地方”的时空观,经儒道“天人合一”融通而成,并具有高度公共性、地域代表性、时空均衡性、吉时祥瑞性和持续再创性五大特征;其传承群体是由封建帝王、地方官儒、全民百姓共构而成。提出八景是华夏文明在城市风景规划与建设领域从理论、方法和实践全方位给人类文明带来的独特贡献,是极具冲击世界非遗潜质的大遗产的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