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黄河中上游及丝路沿线地区大山大川自然景观及历史发展中防御戍边的国土空间感知和认知特征,孕育并发展了中国地景文化“形胜”观念。该区域各类人工工程营建在选址、布局及构筑方式上,呈现出以山岳为共同视觉和精神标识的区域集群性的营建特征,形成了“因山而成”的地景文化空间圈层。研究基于风景观念辨析,建立从视觉-精神的知觉空间构成到风景营建手法的分析框架,对6个地景文化空间圈层及典型案例进行辨识,提出3点结论和思考:风景观念是在人类长期的生活生产活动中对山川感知、表达、营建及祭祀、游历、附文活动中不断发展形成的;地景文化空间圈层的风景营建手法呈现出“与山川同构”的空间营构秩序;风景观念及其营建传统转译为空间语言,是将人类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知觉空间和营建空间联系在一起,成为今日国土景观具有社会属性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关于风景的思辨由来已久,把风景的载体当作风景的本体研究的现象导致风景的语义和内涵不清不精,影响学科话语和理论工具的建构。以祁连山为主线,探索其在城邑营建中的作用继而风景化的过程,其完善的风景营建思想、营建手法和空间艺术架构形成的空间特征分异是其区域风景成熟的标志。基于河西走廊城邑风景的历史变迁和营建途径,梳理了其因山而成的空间特征,总结了其城邑风景营建的核心要义。风景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现象,是在长足的历史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思想观念和地方文化形式内容,记录了人参与自然的经验和审美取向,对促进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西北地景文化空间圈层在特定时间段内具有稳定性,其自然地理的区位、气候与空间特征在人类活动千年的历史沉积中,造就了具有独特时空观的廊道特质,具有自然与文化共辉的中国性风景属性。不同学科对廊道与线路的研究都表明了人与自然关系依赖线性空间发展而具有文化意义。西北地区高山大川的延绵、沙漠绿洲镶嵌分布所形成的自然通道代表着人类从生存、生命、信仰到家国精神的宏大时空认知。长安-天山廊道(中国段)在3 000年的时间里,从山岳形胜到持续营建的城邑、道路、军事工程、石窟寺庙,伴随着信仰传播、军事防御、贸易交流、行游赋文等线路活动,成就了人类文明史上的辉煌。以知觉的时空性分析方法来解释长安-天山廊道的自然、文化属性,试图回归人类认知自然产生的人本思想。人工营建与自然廊道浑然一体,逐渐演变成风景的符号和历久弥新的社会价值,成为今天国土景观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4.
基于中国地景文化的\"山水形胜\"营建手法,存在历史递进与发展过程。通过对其营建手法\"笼山水为苑\"等诸多经典词条的内容释读,语义分析,举证\"隋代麟游仁寿宫(唐九成宫)\"等不同特征的典型案例。运用案例类比法,进行类比解析。其营建思想起源于中国羲皇时代,发展于中国古典园林营造的各个历史时期,并具有各个历史阶段的脉络特点。从中国西北园林到北方皇家园林及西藏的布达拉宫,无不受其影响。在人工工程营建中,由地景特征所决定的轴线对位布局手法,使因藉自然思想内涵得到不断的发展与提升。此研究对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囿于我国气候及地形地貌因素,对水资源进行时空调配及管理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由此发展出以灌溉和调蓄为主的水利工程,形成了以人工控制流量和水位的水文流域单元——灌区。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灌区已成为我国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土空间开发基本模式。首先简述我国灌区的形成及发展、确定陂塘灌区、堰坝灌区和泉(井)灌区这3 种基本类型、分布和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对风景审美及风景营建的影响。然后以北京三山五园为例,剖析其农业生产、聚落布局、园林营建皆与水利系统密切相关,是具有陂塘灌区和泉(井)灌区特征的国土空间开发的案例。最后,横向对比英国与伊斯兰造园体系,论述不同地区迥异的地理和水文条件塑造了以农业为主导的国土空间开发方式,并进一步影响了传统的风景营建。文章为理解我国传统的风景营建方式提供了新视角,有助于其进一步的保护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传统“城-湖”系统是中国富有诗情画意的城市山水风景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当今城市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结合地方历史文献、地图资料和广东区域史已有的研究成果,在地理信息技术辅助下,以惠州西湖和府城为例,从区域视角对“城-湖”系统的空间范围和风景营建进行了讨论。首先,基于水文分析结果与历史文献图纸比对,明确惠州“城-湖”系统界域范围;其次,从广东地区区域发展史的角度解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惠州“城-湖”系统风景营建的统计和空间分析结果所反映的结构性和整体性特征。展示了历史-地理区域与“城-湖”系统之间的复杂关联,以及“城-湖”系统所具有的“城市历史景观”属性,对于理解中国传统空间设计与营建的动因有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城市在基于城内外山系的择址和塑形过程中,形成了围绕\"城-山\"关系的特定审美意象、空间模式和营景经验,是中国人居环境\"人与自然\"内在关联的关键基因之一。结合文献史料整理,梳理了与城、山紧密相关的仙境、礼制、风水文化意象,总结了礼制求中、风水象形与仙境三山3类城市择址模式,以及中轴立向、经纬引秀、裁成增秀3种\"城-山\"塑形经验。探讨了楼阁布局与天际线、园林类型与社会秩序、山景游赏与交通设施的\"城-山\"景致营建,并分析了其对可望、可居、可游\"城中园,园中城\"的支撑作用。研究结果对于补充中国城市风景营建的历史理论、丰富城市风景重构的实践经验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营建理法体现了独特的文化脉络和人文智慧,数象与形象的结合形成了数形空间的文化概念。其中,数形和山川之于古代城市的营建理法体现了多尺度的空间考量。聚焦数中的三、形中的山,从“三山空间”这一独特的山城营建理法视角入手,分析其营建理法的历史缘起与空间内涵。从秩序归纳与传说演绎结合的三山空间的营建缘起,到不同空间尺度范围的营建理法体现:景观尺度下的象征图景营建、城市尺度下的界面图景营建、环境尺度下的形势图景营建。并以典型城市福州的“三山两塔”为实例,结合地域空间营建特征,挖掘其历史营建内涵和特征,探寻其三山定城的形态演替和三山两塔的图景演替,并挖掘梳理出面向三山空间的标于户外、峙于域中、浮屠以镇空间营建理法。以史为鉴,以期为当代面向城市更新视角下的历史图景保护与传承提供“中国营建智慧”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以中国风景营建传统的当代价值发掘为核心,从“人文—空间”一体化的视角阐述风景营建传统的理念、模式和方法,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人文”与“空间”互动的空间范围、功能区划和空间层级,并结合福建永泰县月洲村的风景实践特征解析,从保护、规划、研究等方面提出传承策略,旨在为当前乡村风景营建提供新视角。研究表明,古人在“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中,始终将聚落与自然环境视为一个整体,在遵从空间活动特征的基础上,构架“四望—生态”“近村—生产”“聚落—生活”的风景层级,实现人文与自然系统的融合。当代传承应跨越社会形态的认识束缚,从科学体系上弘扬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景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它代表着我国古人对生活栖居环境地貌的功用和景观认识的过程。陕西关中地区自然地理气候环境条件,促使农业文明和人居文化的发展,成就了中国地景文化思想的形成,成为东方山水美学思想及园林文化的孕育之地。进一步阐释中国地景文化的内涵,描述《中国地景文化史纲图说》一书编写工作的背景和研究历程。 相似文献
11.
陂湖是中国传统陂塘水利系统中承担调蓄功能且具有一定蓄容量的水体单元。基于水源调蓄的功能需求,历史上的陂湖空间及其所形成的风景具有一些相似的识别特征,形成一类具有代表性的、可区别于其他湖泊风景的“水利–风景”范型,并且对许多历史城市的景观结构和风貌具有一定的塑造作用。以历史留存的关于陂湖空间与风景的描绘为依据,通过解析陂湖调蓄系统的功能单元和空间结构特征,将陂湖风景体系大致分为自然环境基底、功能系统单元、风景游赏空间、世俗教化空间、人居聚落与生产生活5个层面,归纳了陂湖风景体系的基本结构和风景特征。对于陂湖“水利–风景”双重属性的挖掘能够帮助理解古代人居环境中景观空间实用性与艺术性的辩证关系,同时为古代水利风景的再阐释和人居营建逻辑的探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2.
“借景”是中国风景园林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以明清武汉私家园林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基于本土山水格局的“借景”现象,认为其不仅传承了以《园冶》为代表的造园经验和“借景”传统,更有丰富而生动的“在地经验”:依托本土山形水势的登眺所观,嵌合江山风景的“入境式”身体参与,追怀三国群雄等本土人文历史的时空观想,以及晚清时局变迁背景下,关联张之洞等特定的人与事、由出世归隐到入世关怀的近代转型。明清武汉私家园林迄今均湮没于历史时空长河之中,然园林不存,风景犹在,其风景的在地经验所承载的文化精神得以存续和传播,提示了如今倡导守护绿水青山的源远流长的历史与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以探讨中国传统营造中“模数化”的空间规划控制方法在浅山区乡村景观规划中的应用为核心,尝试将传统营造方法转译于现代实践当中,以期改变浅山区乡村景观空间控制的无序性和规划与自然山水环境割裂等问题。在传统“模数化”规划方法的指引下,提出理想情况下浅山区乡村景观规划“守望形胜、因借地景”2个层面的空间控制路径和“胜”“势”与“视”3个层级的模数控制,并将其灵活运用于嵩山浅山区金银花溪乡村景观规划项目的空间规划控制当中,旨在激发传统营造的现代应用价值,构建浅山区乡村景观空间呈现内外联动、互通共融、协调统一的风景整体。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在处于快速城镇化发展稳定期,在后疫情时代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能否实现“人与自然”更好的融合,再现诗意的景观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乐游原青龙寺在隋唐时期从自然山水到融于山水的营建给古人带来了丰富、美好的景观体验。本文以中国地景文化为脉络,通过对比分析青龙寺两次大规模营建及发展情况,将不同时空自然客观环境与人文需求相融合,解析景观“认知、感知、表达、营建”过程、演替规律,以及中国地景文化在景观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尝试通过对比两个景观认知周期特点思考现今所处阶段及不足,以期为再现盛世的诗意景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分析“流域空间”“地方空间”和“流空间”三者关系的演进作为理论切入点,对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流域生态与河流健康快速恶化的问题进行剖析。对流域城乡发展过程进行回顾,指出早期传统“地方空间”与“流域空间”(space of watershed)长期耦合发展,而至改革开放后,受到全球化“流空间”支配的新型“地方空间”与“流域空间”相分离,“流空间”使珠三角社会经济与世界的联系密切,却冲击了人与流域的关系,人地关系由依附、依赖转向凌驾式利用,是造成流域与河流的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的深层原因。由此,提出从两方面推动区域空间治理的创新:1)从“地方空间”的建构方式的调整入手,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机制,把“流域分区”作为制定区域经济空间发展战略的基础性和前提性考虑因素;2)充分发挥“河湖长制”的制度作用,通过强化部门协同推动河流治理的目标从单一功能走向多元复合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黄河善淤、善决、善徒的水文特性,塑造了黄泛平原古城普遍性的城-湖风景体系,以这类城-湖风景为研究对象,探讨古代水利设施干预水文过程,应对黄河洪涝灾害,进而重塑区域风景的历史经验。方法将方志信息挖掘与地理空间分析相结合,研究城-湖风景的形成背景、结构体系与营造方法。结果1)分析了城-湖风景的形成背景——即黄泛平原洪涝灾害的根源与特征。2)归纳了城-湖风景的结构体系特征:具有墙、堤、湖、塘、沟的构成要素;呈现外圆内方、城市盆地的空间格局;具备防阻蓄导、兼具产游的功能内涵。3)总结了城-湖风景的营造方法序列——①居高傍水,选址定城;②顺应水势,围墙筑堤;③湖塘渐成,沟渠疏导;④逐水而居,四围览胜;⑤湮城为湖,虚实相生。结论黄泛平原古城在洪涝灾害与人工水利干预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独特的城-湖风景,其结构体系、营造方法对于当代城市风景的建设、城与水关系的健康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宝藏岩所在位置是台北市唯一没有人工堤坊的水岸.本案地景艺术的呈现,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完成维护管理,各阶段都有着有关部门、民众及规划团队的协调合作关系.笔者以文化保存的心态,将“宝藏岩历史断面”以完全不增减的方式,作了忠实的保留;以环境资源的角度,将宝藏岩的天、地、人累积而成独特的山城空间魅力以地景整地的手法,作了完整的铺陈;以连续大自然的理念,将宝藏岩的小观音山与临接的新店溪,以拆捕互见的工法,作了最直接有效的通连;又以艺术创作的概念,将宝藏岩的空间与时间,以灯光设计的形成,作了抒情的展演.宝藏岩历史断面与新店溪水岸的关系,在经过本工程巧妙地链接作业后,不仅让都市角落成长的累积“被看见”,也让台北市民,多了一处舒筋展骨、自由表演创作,可以观水赏绿、观星、悠游的好去处. 相似文献
18.
天台山文化底蕴深厚,佛、道、儒在历史上交相辉映,是中华\"和合\"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天台山旅游集散中心区作为风景区主要入口形象区,具有和合的历史缩影、旅游基础、山水特质、基地特征及精神追求,其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更应体现\"和合\"的地域特色。以天台山旅游集散中心区为例,提出\"和合而生\"的理念,通过\"和合\"的空间布局与结构、\"和合\"的环境保护与开发、\"和合\"的文化融合与再现、\"和合\"的人地关系与效益四方面的建设策略,塑造天台山旅游新门户形象。天台山旅游集散中心区作为浙江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培育试点路径中的一个缩影,其\"和合而生\"的\"规划协同、环境融合、文化融入\"的建设思路具有一定的普适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皇家名园北海中“一壶天地亭”为例,剖析中国古典园林“标题风景”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0.
空间形态体现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内在组织规律,揭示了历史文化街区在结构与社会功能方面的内在联系。然而,纯粹依靠空间途径解决社会问题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为此,以张家口市堡子里为例,整合GIS与空间句法分析技术,从“空间-社会”视角构建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形态识别-优化-验证方法。首先,从空间和社会2个层面构建空间形态和社会热点指数;其次,从结构、特征和均衡性三方面对“空间-社会”结合较差的区域进行识别,并提出局部空间优化、轴线特征强化和街巷空间细化的针对性优化措施;最后,从空间与社会协同方面对优化措施的有效性进行验证。量化和可视化了空间与社会协同机制,为实践层面构建系统整合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