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在第一部分综合讨论的基础上对甘三酯立体专一分析方法作了初步探讨。以液体油(菜油)及固体脂(猪脂)为基质,系统地研究了这一分析方法,取得了经验并补充了一些具体验证方法。分析液体油的结果与文献数据相一致,分析猪脂的结果欠佳,还存在一些问题需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5.
以福建和浙江两个产地的无患子为原料,对其油脂的主要理化性质、甘三酯组成、VE含量和氧化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个产地的无患子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达到80%以上,其中,主要组分油酸(O,C18:1)在50%以上,二十碳一烯酸(Ei,C20∶1)在21%以上,花生酸(Ar,C20:0)7%左右,亚油酸(L,C18:2)7%左右,棕榈酸(P,C16:0)在5%以上;采用胰脂酶水解分析油脂Sn-2位脂肪酸组成分布,可计算出其主要的甘三酯为EiOO、OOO、EiOEi、OOAr、EiOAr;无患子油中VE含量较高,其中来自福建的油中VE含量为26.30 mg/100g(γ-VE占20.78 mg/100g),来自浙江的油中VE含量为30.70 mg/100g(γ-VE占24.26 mg/100g);两个产地的无患子油氧化稳定性均较好.  相似文献   

6.
有关用油脂的脂肪酸组成推算其甘三酯组份的假说很多,但用之比较有效的仅有两种、即Vander Wal的2—随机1.3—随机假说与Tsuda的1随机2随机3随机假说,前者以甘三酯2位脂肪酸分布为基础,而后者是以甘三酯“立体专一分析”数据为基础,因此后者更比较符合天然油脂的实际。本文综合介绍了有关甘三酯“立体专一分析”的函义、反应机制、操作程序以及对研究甘三酯组份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采用响应面法对脂肪酶Lipozyme 435在无溶剂体系中催化中链甘三酯(MCT)和大豆油酯交换反应合成中长链甘三酯的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并采用超高压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在正离子模式下对反应产物的甘三酯构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中长链甘三酯含量具有极显著性影响(P0.01)。最佳反应条件为大豆油与MCT质量比60∶40,反应时间4.36 h,反应温度89℃,加酶量(以底物质量计)5.5%。在此条件下,中长链甘三酯含量达到84.15%。CyCyL、CyCyLn、LOCy、LPCy、OOCy和LOCa为反应产物的主要甘三酯构型。  相似文献   

8.
以中碳链链甘三醋和大豆油为原料,以甲醉钠为催化剂催化醋交换反应合成中/长链结构甘三酯.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甲醇钠添加童3个因素对酯交换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20min,甲醉钠添加童(以油质童计)0.3%时酯交换反应达到最佳状态,产物中中/长链结构甘三酯的含童为75.29%.通过正交极差分析得出,甲醉钠添加量是影响酯交换反应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有关用油脂的脂肪酸组成推算其甘三酯组份的假说很多,但用之比较有效的仅有两种,即Vander Wal的2—随机1,3—随机假说与Tsuda的1随机2随机3随机假说。前者以甘三酯2位脂肪酸分布为基础,而后者则是以甘三酯“立体专一分析”数据为基础,因此后者更比较符合天然油脂的实际。本文综合介绍了有关甘三酯“立体专一分析”的涵义、反应机制、操作程序以及研究甘三酯组份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油茶籽油甘三酯在优化条件下得到良好分离,在14种甘三酯中含量水平前三的分别为OOO+SLO(74.21%)、OOP(10.64%)和OOL+SLL(5.19%)。方差分析表明来自不同产地的油茶籽油甘三酯分布情况存在差异。油茶籽油在深层煎炸过程(180℃)中甘三酯的总体损失率为47.85%,ECN40、ECN_(42)、ECN_(44)、ECN_(46)、ECN_(48)和ECN_(50)区的甘三酯损失率分别为86.73%、91.52%、75.97%、45.01%和55.30%。LLL和PPL历经40 h煎炸后完全降解。与深层煎炸油样相比,加热(180℃)样品中甘三酯的降解程度相对降低。偏相关分析表明油茶籽油甘三酯在深层煎炸过程中的降解速率与极性组分的生成速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乌桕油是一种含有趣生物合成四酯的中国原料。借助带有折光和二种不同波长紫外检定器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及反相HPLC技术对油,以及它的甘三酯和四酯馏分进行了研究。生育酚的研究采用了一普通(硅胶)HPLC系统。给出了乌桕油甘三酯和四酯的定性及半定量分析结果。对生育酚来说,乌桕油几乎仅含γ-生育酚(92%)。  相似文献   

12.
《粮食与油脂》2015,(10):31-34
该文以中碳链甘三酯和大豆油为原料,对酶法酯交换催化合成中/长链结构甘三酯的工艺进行研究。系统研究了脂肪酶的种类、脂肪酶添加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四个因素对酯交换反应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选用脂肪酶TL IM,脂肪酶添加量5%(以油重计),反应温度65℃,反应时间30 min时酯交换反应即达到平衡状态,中/长链结构甘三酯的含量为73.73%,符合结构甘油三酯进口药品注册标准的含量要求。正交极差分析结果显示,选定脂肪酶的添加量是影响酯交换反应程度最重要的因素,反应温度次之,反应时间最小。  相似文献   

13.
乌桕脂研究进展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乌桕脂(CVT)取自乌桕树种籽外部的蜡质层,乌桕(别名:棬子)属于大戟科,在我国种植历史悠久,是中国独特树种之一。 乌桕树主要生长在我国的南部,对气候及土壤的适应能力极强,几乎没有天敌,能适应于盐碱和沼泽地,可年产大量白色种籽,其外形大小近似黄豆。种籽产于树上的果实,果实宛如一个棕色的球,直径在12—14mm,果实外壳内一般有三粒种籽,当果实成熟后,它的外壳会自动裂开,因此稍行处理很易将种籽与外壳分开。  相似文献   

14.
甘三酯分析新方法:RP-HPLC/APCI-MS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阐述了RP-HPLC通过APCI接口与MS联机来分析甘三酯,可达到定性及定量目的,与以往的分析方法相比,平均相对误差小。并且详细阐述 APCI接口的工作原理、特点,以及由 RP-HPLC/APCI-MS获得的数据处理方法、准确性检验。  相似文献   

15.
为了满足市场对人工合成甘三酯的需求,研究以油酸和甘油为原料,在Novozym 435的催化作用下合成甘三酯,得到其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100℃,底物甘油与油酸摩尔比1∶3,加酶量4%(以底物甘油和油酸总质量计),反应时间6 h,残压0.9×103Pa。在最佳工艺条件下,酯化度为94.36%±0.47%,产物中甘三酯含量为90.77%±0.85%。在最佳工艺条件下,酶重复使用9次,其催化活性无显著下降,酯化度、甘三酯含量分别为94.19%±1.70%、87.40%±2.62%;酶重复使用12次后,甘三酯含量仍能达到80%以上。经试验证实,该反应亦可推广应用于高酸值油脂的脱酸工艺中。  相似文献   

16.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油脂中甘三酯组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法(UPLC-ELSD)测定油脂中甘三酯组成.以双低菜籽油为研究对象,以丙酮-乙腈(体积比63.6:36.4)混合物为流动相,探讨了流速、柱温条件对双低菜籽油中不同等价碳数(ECN)甘三酯分离效果的影响.确定了以丙酮一乙腈(体积比63.6:36.4)混合物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柱温为45℃,方法简单快速.以此法测定不同油脂样品的甘三酯组成,所得结果与理论计算值有较好的一致性,说明此法在甘三酯组成测定中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冷榨茶叶籽油甘三酯的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茶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得出茶叶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80%以上,主要是以油酸的形式存在,含量为59.84%;采用胰脂酶水解法测定茶叶籽油的Sn-2位脂肪酸分布,并根据1,3-随机-2-随机分布学说计算出茶叶籽油甘三酯组成, 得出主要甘三酯是OOO、OOL、POO、PLO、LLO等,其中三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含量在53.5%以上,而三饱和脂肪酸甘油酯含量仅为0.05%左右;由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得出茶叶籽油中的维生素E含量为0.18 mg/g;Rancimat仪测定茶叶籽油氧化稳定时间在110 ℃时为6.02 h。茶叶籽油具有很好的食用营养价值和储藏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油脂及富含油脂食品(巧克力、冰淇淋、人造奶油等)的加工和使用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含甘三酯的结晶特性。对甘三酯的晶体结构、结晶行为和结晶特性的研究方法及进展进行了综述。着重介绍了基于同步辐射光源的超小角X-射线散射技术、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技术、微光束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技术以及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与差示扫描量热法同步结合等先进的研究手段,并总结了甘三酯单体的结晶以及甘三酯混合物体系相行为的研究进展。从结晶、动力学以及表界面特性方面对甘三酯结晶特性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湖北乌桕脂中脂肪酸的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余仲元  朱宁 《中国油脂》1995,20(1):47-48
以硫酸为催化剂,用乌桕脂和乙醇进行酯交换反应合成脂肪酸乙酯。再进行GC/MS分析,定性及半定量地测得各脂肪酸的成份,特别检出了乌桕脂中含有奇数碳的脂肪酸存在。  相似文献   

20.
计算机技术在甘三酯组分含量计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天然油脂中甘三酯结构和组分的复杂性和规律性。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费时、费力且容易出现计算错误,造成不必要的实验误差。为此,根据甘三酯结构和组分的规律性,利用Visual Basic(VB)语言对其组分含量的计算进行了计算机语言编程,编译成可操作软件,并且实现了直接对Microsoft office Word的调用和计算结果的输出。此外,还对软件的设计和操作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软件具有可视性、简便性、可行性,它的应用可以极大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大量的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