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傅志前 《风景园林》2013,(3):121-124
摘要:谢灵运隐居在始宁庄园著《山居赋》以记载植物之美。他提出“贞观厥美”的观物方法,即以一种中立不倚的方法来观山水之“正”,以体察万物之“真”。他在山居中长期细致地观察植物,极物之形、尽物之性、感物之情,写出植物的美趣、生机。谢灵运将山中植物纳入审美欣趣之中,使其具有一种文人气息:另~方面谢灵运描摹植物的自然清新之美,以此体现植物的自然美,与两汉园林的植物之美有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张颖  冯郁 《建筑与文化》2016,(9):174-175
对汉唐古典园林的三种空间模式进行了简要分析,在这三种空间模式中均蕴涵着十分丰富的空间艺术要素。挖掘这些艺术要素的特征,为遗址公园的设计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张楠  孔宇航 《中国园林》2022,38(8):66-71
针对山水图绘与园林空间之间多重结构性关联,通过路径、构图与视觉3组模式解析搭建兼顾绘画与造园的分析框架。以北宋时期3幅经典山水立轴为例,系统梳理其形式结构与文本素材,总结出提示性路径、层化的山体、连续运动视点3组绘画中的模式,并与园林实例进行关联性验证,提出迂回编织布局、空间分隔与渗透、“反衬式”布景3种“绘画-园林”的空间转换方法。在概念层面,并置引介中西方绘画与空间分析法,形成2种话语体系间的互证与互补;在认知层面,重构绘画-空间解读的视角;在方法层面,论述由绘画映射至空间的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4.
毛华松  李越  王飞 《中国园林》2020,36(10):127-132
宋代是文人园林定型的关键阶段。揭示宋代园林生活、空间组织变迁及其时代特征,是理解文人园林审美的重要基础。以宋代典型的园林活动"西园雅集"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历代西园雅集图文解读,提取"观书""作画""抚琴""题石""说经"5类诗情画意园林活动和相应场景要素、组织方式等共性图像符号。进而纵向对照西汉至唐代知名的雅集活动模式,归纳了西园雅集在活动人群上的儒道释兼容、活动类型上的诗画禅意、空间上的集群串联式结构、审美上的主客体融合等文人园林雅集特征。对理解园林活动对中国园林空间组织变迁上的影响,有着积极的理论补充意义。  相似文献   

5.
杨海粟 《山西建筑》2009,35(34):21-22
对中国传统院落空间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其核心特征,并就当前人居空间营建中采用传统院落组织的方式进行了研究,从而为创作出具有传统文化及地域特征的人居空间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李旭  龚文君 《华中建筑》2024,(3):96-101
“节奏”作为音乐学领域的常用术语,常被世人用于比喻园林曲折婉转的步行体验。为探究二者的关系所在,笔者通过文献阅读得知乐曲艺术的曲式学结构与园林的空间序列存在相似的构成规律,接而引发对中国传统园林空间节奏序列的思考,尝试通过学科交叉、类型学、现象学的方法建立“乐曲—园林”的结构对应性模型,并用空间图解的分析方式形成园林线性空间的转译关系。旨在从音乐曲式学相关概念的角度深化对传统园林的认识和理解,并为传统园林的现代化转译与园林设计提供创新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沈丹杰 《建筑技艺》2022,(S1):245-247
文章首先提出什么是“古城格局”,笔者采用古代城市地图转译法,将多张绍兴古代地图,通过要素处理、基准地图配准、信息定位、空间纠错,整合成绍兴城市历史地图,该图可作为判断绍兴古城历史格局的材料。  相似文献   

8.
水景作为构成园林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园林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水景的营造一直以来受到历代造园家的重视。本文对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水景理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从水景的布局类型、形态特征、情感因素以及水景与其他造园要素的因借关系四个方面归纳出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特征,并结合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部分实例进行说明,通过回溯古典园林水景理法的精华,力求唤醒当代风景园林建设者的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  相似文献   

9.
从植物景观空间尺度变化的角度研究了瞻园中的南假山和北假山的植物景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空间尺度变化,运用对比、图解、量化的方法,讨论分析植物在这一特定景观环境中的植物景观尺度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并提出未来适宜的植物尺度建议,为江南古典园林遗产原真性保护和当前园林植物景观尺度设计提供借鉴和指导.结果 表明瞻园北假山处植物景观...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园林的“廊空间”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珂 《室内设计》2001,(2):38-42
廊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应用中十分广泛的一种建筑空间形式。本文论述廊的概念、构成、分类特征及功能,归纳了廊空间运用的多种手法,并结合实例分析了曲廊、复廊、水廊、爬山廊等园林建筑中出现独特建筑的空间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快速的城镇化和气候变化给山地空间带来了多重生态扰动.由于空间的特殊性,山地环境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引入韧性规划理念以提升山地环境应对备类扰动的能力,并从综合生态安全格局的垂直叠加和系统性特征中得到启发和支撑,提出多维度协调下的山地景观韧性体系构建策略.基于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和韧性理念的关键属性搭建耦合框架,并总结...  相似文献   

12.
汤思琦  彭浪  毛华松 《中国园林》2022,38(10):139-144
作为“琴棋书画”之首,古琴与其相关的抚琴、听琴等活动,是中国古代山水与园林中的重要活动,塑造了以古琴为主题的园林空间与园林意境。基于古琴活动的图文史料和园林实存,通过图文互证的方法,归纳了古琴活动文化意象从神性到诗性的变迁历程,以及此历程推动下的活动方式雅化和活动场所范式化。最后从古琴声音审美的“和”“静”“清”“远”4个方面,总结了园林古琴声景空间组织的典型方式。探索了古琴活动文化内涵和空间场所的耦合关系,对理解中国园林的内在形成机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绘画对造园影响深远,二者一脉相承,不可分割。由中国画独特的画面秩序和组织结构产生的以非透视手法空间营造的现象引发了对于园林中类似效果的观察与思考。总结了5种用于对照分析绘画与园林的非透视性手法:时空连续与无尽空间、分解重构与消解空间、内部画框与重叠空间、镜像构图与虚实空间,以及近小远大与尺度模糊。意在找到一个新的角度解读古典园林的空间构成,为当下传统造园的传承和创新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论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的逻辑思路及体系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云才 《风景园林》2017,24(4):89-98
图式语言是建立在景观空间结构性和解构性的前提下,以景观空间单位作为景观组成与结构、过程与功能、感知与表意的基本组织单元,将景观空间整体视为不同尺度单元空间由小到大、由局部到整体的尺度嵌套体。空间单元内在的生成过程与机理是指在单一尺度内的水平过程和多个尺度间的垂直过程以及空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景观规划设计的空间认知、理解、传承、塑造与创新是依照空间生成过程与机理,由单一或简单的空间单元逐步拼接耦合、复合嵌套形成的整体景观的过程。在此逻辑思路的基础上,图式语言研究提出了不同于"模式语言"和"景观的语言"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建立了图式语言的概念模型、图式语言体系的构成框架、图式语言构成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其地方性与普适性的作用机制。实践研究证明,景观图式语言理论与方法有助于实现景观地方性的传承与创新,有助于实现感知在景观空间塑造过程中的个性化和特色化,是探索景观学习和设计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从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一年级空间教学的改革实践出发,提出"将景观意识融入建筑设计基础空间教学"的教育理念,对该理念指导下的空间教学目标、方法、内容、成果等进行总结和介绍,并探讨了建筑与景观在空间教学上的结合点,以及景观意识对于空间教学的指导意义,旨在摆脱传统教学形体造型趋向的局限性,发展设计方法学指导下"空间-场地-行为-材料-形体"整体关联的建筑空间教学体系,为空间教学的理性研究和创新发展提供新的实践思路.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传统窑居空间形态更新模式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庆华 《新建筑》2005,(4):26-28
在分析借鉴国内外生土建筑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黄土高原传统窑洞存在的问题,结合现代建筑技术手段,从空间形态角度探讨传统窑洞的生态优势潜力,并提出窑洞更新模式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7.
禅宗于日本镰仓时期由中国传入日本,影响并催生 当时各禅宗派别寺院建成。其中的庭园作为禅宗寺院内禅僧日 常参禅礼佛、居住坐卧等日常活动的重要空间,其风格同时受 到禅学宗派文化及日本庭园地域性等多因素影响。以类型学的 基本思维为研究思维框架,对日本禅宗多个派别寺庙的庭园空 间特征及造园手法进行空间聚类分析,总结概括出极简枯山水 式、普式枯山水式、池庭枯山水式、山水林泉式和阔水林泉式 5类庭园空间原型,并最终结合各类禅宗庭园所处时代的山水 观念、政治经济背景及禅宗文化思想进行综合讨论,形成了 类型化、符号化的日本禅宗庭园空间构成特征结论与研究方 法范式。  相似文献   

18.
张瑶  刘庭风  易敏 《风景园林》2021,28(7):121-126
贺兰山离宫作为西夏建造的宫苑,是重要的皇家活动场所,代表了当时最高技艺水平和审美价值,保留了西夏园林的历史信息。为发掘曾被尘封、尚未被认识的西夏园林与文化,在考古调查报告的基础上,综合地方志、诗词等文献,基于空间格局的视角,对比分析计算机山川模拟与实景,探究贺兰山离宫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11处西夏离宫遗址可分为4组,均呈现以山为苑的功能格局、因谷成景的风景格局。贺兰山离宫作为猎苑核心,在西夏备战务实的军事思想下,呈现“交通要道-山下防御关口-山上宫殿-深山密林猎场”的成组分布的功能格局;核心离宫位于谷心,由山岭围合,依山就势建设,山路串联沿线之自然和人工景观,在高山崇拜的审美思想和堪舆思想的指导下,呈现山岭环抱的风景格局。对明晰西夏时期皇家宫苑形象,补充10—13世纪中国的宫苑建设案例与思想具有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