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公园城市"是生态文明思想在城市建设领域的体现,为中国新时代城市发展指出了方向。"公园城市"理念是继承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思想,吸取国外城市建设经验,针对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而提出的。山水城市是中国古代城市的主要特征,在近代吸收花园城市等国外城市理论而发展,20世纪90年代钱学森院士提出"山水城市"理念。梳理山水城市的历史流变,认为公园城市与山水城市存在内在关联性,是山水城市在新时代的发展范式。  相似文献   

2.
文章阐述古代山水文化的形态,总结自古以来渗透进中国城市规划中的山水文化精神,引出当代山水文化复兴背景下的“山水城市”概念,通过对国内外与“山水城市”相关概念的辨析,为“山水城市”营建研究作铺垫。基于山水人民城市的最终目标,从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城市环境与公共空间相融合、物质空间与文化特征相结合的主旨出发,构建山水生态城市、山水公园城市、山水人文城市,形成山水文化视域下的“山水城市”。  相似文献   

3.
山水城市知行合一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兆祯 《中国园林》2012,28(1):44-48
现今,我国各部和总局对城市建设各行其是,带来了繁多的城市名目,如绿城、森林城市、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花园城市等.针对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建设目标,从山水城市的魅力、历史成就和远大目标3个方面入手,提出以城市的自然山水为地形骨架来规划城市,城市建设的终极方向是建设山水城市.  相似文献   

4.
以山西省长治市漳泽湖湿地公园为例,探讨了在城市转型过程中城市新区湖库与城市的关系。在新时期背景下对“山水城市”理论重新解读,反思湖、城、山、人的联系及关系。从宏观规划到微观设计,通过水系疏通、耕地保护、提升绿量、文化梳理、景点注入,实现了该区域景观风貌的提升、自然生态的恢复,以及水、城格局的融合。希望能为更多转型中的临水城市提供相关借鉴,让这些拥有湖库的城市能因水而兴、临水而乐、与水共荣。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文明冲击下,近代公园被视作“文明装置”,成为中国各地都市计划的重要部分。作为古代城市形胜和游憩之地的山水风景,在何种情形下、以何种方式融入公园化实践,并承担何种作用,是厘清中国山水风景审美近代转型的关键线索。基于近代城市转型和市政计划概况,重点围绕武汉、广州和南京3个城市,探讨了20世纪20年代城市管治边界外扩下的山水风景资源的融合发展及其相应的风景认知和营建,指出了近代山水风景公园化在公共空间供给、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和新规划思想实践3个方面的历史贡献。对理解古代城乡一体化到近代城乡二元发展过程中,城市与山水在审美、功能、营建关联上的转型,反思当前国土空间视野下的自然文化资源保护与公园城市建设,有积极的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整理收集古籍资料,对泸州古城的迁徙过程进行梳理,从军事安全以及人居环境共同构成的城市安全角度,从防洪、防御等方面对泸州古城三座城址的营造评估进而研究城市安全的影响要素,总结探索泸州古城的选址问题。  相似文献   

7.
合肥位于长三角冲积平原与内陆交界处,紧邻巢湖和淮河水系,经千余年城市建设形成了“山—城—河—湖”的城市山水格局。然而随着现代城市建设活动的高速推进,合肥原有的传统山水格局正面临割裂,丰富的城市遗产和文脉濒临消融。在此背景下,寻找城市发展与历史遗产的平衡成为当下重要的议题。文章以合肥市内部及所在区域的城水关系演变机制为研究对象,借鉴城市历史景观的动态视角以及文化景观理论中物质载体—文化动力模式,构建空间—时间—环境载体—人文营建的动态关联,以合肥市整座城市及其周边区域的山水空间为研究范围,梳理其自建城至当代的历史景观演进历程,从环境载体和人文营建两方面探析其城市山水格局的演变机制。并从时间、空间和演变机制角度总结历史城市营建经验,以期为飞速发展中的长三角城市提供高质量城市规划建设的启示,为未来城市规划发展提供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8.
9.
李先逵 《四川建筑》1994,14(3):2-5,36
四、共乐──景观审美的和谐性中华民族对自然山水之美的认识和鉴.赏,在世界古文明中大概是独占花魁、启蒙最早的。远在三千年前周代的《诗经》就已发出“秩秩斯卡,幽幽南山”的赞叹,并把这自然山水同建筑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孔子总结了前人的山水审美经验,更提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美学理论。自然——人——建筑的和谐关系,在更高的审美层次上扎下了牢固的根基。风水学说正是其中一块极其重要的理论基石。风水学说中包含着无比丰富的美学思想。对美的追求热情洋溢在风水典籍的字里行间一,,众多的风水实例无一不是风光佳丽之…  相似文献   

10.
“山水城市”概念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叙述了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以书信的形式畅谈"山水城市"的概念,进而介绍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对"山水城市"概念的不同见地,并探究了"山水城市"概念与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源远流长的关系,最后指出"山水城市"概念的真谛在于它融合了中国山水诗、山水画、园林艺术等深邃的文化内涵,从而有着诗情画意、园林美和建筑意。  相似文献   

11.
山水城市、公园城市是当前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领域的热词,在中国几千年的园林与城市发展历史上,却并不是个全新事物,山、水、城、园的融合始终是中国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和理想目标。山水城市建设是一个持续发展、没有完形的动态过程。在近现代历史上,无锡曾经在城市山水资源开发和园林建设方面,有过2次系统的创新实践,这些探索上承历史、下启当代,与今天的山水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具有很高耦合度。对此开展梳理和分析,既还原了无锡山水城市建设的历史过程和真相,也为推进当代山水城市建设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2.
王越  林箐 《风景园林》2019,26(1):96-100
在快速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古城保护与历史文脉传承成为研究的热点。为研究古代城邑景观体系的营建智慧,本文从风景园林视角出发,以古青州为例,通过地方志的整理、舆图改绘及ArcGIS软件辅助研究的方法,从古青州城历史沿革研究入手,将景观体系构成要素分为自然山水、人工体系及意象空间3类,并从度地、营城、理水、塑景、成境5个方面分别探讨古青州城景观体系的营建理法,得出多因影响下的城池择址,山—水—城一体的城池营建,以防洪和满足城邑生产生活为目的的水系梳理,以园林、风景名胜为依托的景观塑造以及以"八景"为核心的意境营造5个方面营建智慧。系统地梳理了古青州城景观体系的构成与特征,以期为中国其他古城历史文脉及地域特征的传承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3.
寻找南宁建设公园城市的基本思路,以人居环境三元论的理论框架为指导,发挥南宁"小水"资源丰富、沟渠通达的城市生态资源优势;以城市环境生态和风景旅游为引导,开展以山水城市为导向的城乡规划。提出了南宁公园城市的建设方略:保留水网水系,代替"填浜筑路",留出南宁生态廊道和更多的城市公共休闲、文化和商业空间,形成绿地和公共活动空间的"网络化"。同时,探讨了南宁建设公园城市作为巨大的公共资本投入应如何构建和依托公共政策,探索出一套能让规划项目具有落地性、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的行动计划图径,构建一个多部门统筹管理、社会力量协调参与的开放平台,将公园城市建设的工作内容予以落实。  相似文献   

14.
赵源 《华中建筑》2005,23(Z1):63-64
该文就如何处理好现代建筑与古城之间日趋尖锐的矛盾,借鉴国内外一些成功实例,提出了保护古城风貌、发展现代建筑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与天地参,居山水间——福州山水风景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中国城乡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寻找身份与文化认同成为当代人的精神需求。中国传统人居寄托了人们的家园情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智慧,是现代城市建设的得失参照与灵感来源。福州是公认的传统人居的典范,但目前的相关研究中仍缺少对其人地关系的系统性解读。本研究借鉴并完善乡土景观层状叠加体系,整合历史、地理、文学、民俗等多方面研究成果,探讨福州山水风景的主要成就,以期展现古人与天地参的实践经验与思维建构。有助于深入理解历史形态的科学内涵、社会价值与文化意蕴,也有助于维护和发展中国独特的山水风景  相似文献   

16.
叶可陌  李雄 《风景园林》2020,27(7):114-120
丽水瓯江流域8座古城的风景营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地域特征。从风景园林视角出发,梳理地区古城选址与原初山水环境的关系,并依据"平原望山""盆地据山""丘陵嵌山""河谷依山"4种山水基底类型分析经人工干预优化的区域水系统的差异性,从而进一步从城山一体的城市空间、因山而为的风景集群、四围寻胜的风景序列和眺望揽胜的风景标识4方面解析各城风景营建的特征。以此对地区古城山水风景系统的构建特征进行整体性的探讨,对指引当代浙、闽山地地区的城市山水人居环境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桂林独特的山水环境基底赋予风景游赏活动以诗意的文化特性。从古今对比的视角出发,以古籍资料和网络游记文本为基础,运用地理空间分析和文本分析方法,分别从游赏视域、游赏形式和游赏情调三方面对桂林古今风景游赏格局特征进行归纳并量化对照,对于融合传统山水意境、优化现代风景游赏格局具有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8.
研究中国的历史名城常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多数历史名城往往会有湖泊相伴,如杭州西湖、南宁南湖、肇庆星湖等。这些城市湖泊与古代城市发展密切相关,但其与古代城市在历史发展之间的共振关系,还处在开放的研究之中。对其分布的结构性特征还未有结论。根据唐代以来逐渐形成的正南线和东南线2条古代驿路结构主线,同时比对历史文献记载中中国古代的"城市—湖泊"系统的分布,进而初步形成一个结构性的认识。中国古代"城湖"体系的形成,与自唐宋起始的大规模地方州府城市的建设密切相关,同时亦是适应中国胡焕庸线以东南,以丘陵地貌为主的自然山水本底。这对于揭示中国古代城市近郊基于自然山水本底而营造的山水风景的历史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