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关于中国传统园林理景设计,有人说其步移景异、千变万化,也有人认为其大同小异、千篇一律,两种认知差异巨大。研究发现,经典的传统园林理景设计都是局部流动性与整体一致性高度融合的;流动性设计使园林造景富有变化和韵律,整体性设计使园林空间具有完整而独特的审美主题,二者相辅相成;只有深入理解传统园林的景境设计方法,才能更准确地解读其艺术审美特色与文化价值,更好地保护、继承和发扬传统园林艺术的精髓。 相似文献
2.
乡村景观反映了人类、地方和自然之间原初和广域的关联作用,是人地关系的基础单元。乡村景观特征产生于人地关系,发展及特征化于人景关系。从人地关系的景观视角,探讨“人类世”人景关系的形成、系统化背景及多元特性,进一步分析乡村中的“人”和乡村景观的关系,厘清乡村景观特征评估和管护的焦点内容和核心目的,形成一种新的思维逻辑以指导乡村景观特征识别后阶段的进一步研究。景观特征评估是管护景观特征以应对变化的有力工具,尤其是在乡村地区,而管护的最终目的是人的活动与景观特征能够协调共生,在满足人类需求和应对快速发展影响所带来的压力的同时,乡村景观能保持多样性和连续性等特征状态,以实现景观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3.
分水墩是一种古代江南地区人工堆筑的水利设施,常位于河道交汇处的水中央。其既有导航、阻水、分水等实用功能,又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人居观念等人文信息,是一种水利遗产和景观遗产。基于田野调查、社会访谈、历史文献检索和历史影像考证,分析分水墩遗迹的总体建置沿革、空间分布、文化内涵和理景理念、理景特征。得出分水墩理景擅于使用巧营人文节点的点景方式,融合“临近远借、登高远眺”的借景和造景手段,营造出“捍控水脉、耸秀中流、豁目开襟、聚景凝萃”的理景特征。这种将实用功能与景观创造融为一体的营建方式,体现了江南水利遗产特殊的理景智慧和赓续传统,折射出古人统筹全域环境,以点睛关键地段,提振人居聚落整体景观格局的全局理景思维。这是对中国景观遗产研究对象的一次补充完善,对认识和研究水利遗产中包含的传统风景园林理景理念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流动地景:大尺度城市景观的生态设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近几年有关景观城市主义的争论,并提出流动地景作为生态设计的另一种命题及其局限性,探讨大尺度城市景观的生态设计方法。比较加拿大多伦多Downsview公园设计及高雄2009世运会场地规划,总结出生态设计的3种可能方法:形象地景、流动地景及时间地景等。生态设计的有效介入,有赖于地景生态网络的策略性位置,可影响植被变迁、生物多样性与水文过程。生态设计非固定的地景形式创造,而是一种策略规划以及机制与过程的设计。大尺度的城市地景空间可以经由精细的及渐进的改造计划,重建城市肌理与自然系统的连结网络。 相似文献
5.
<正>引言杭州因西湖而名,靠钱江而拓,依运河而兴。运河的开凿、改线、通埠见证了杭州这座大运河最南端终点城市的兴衰演变。自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后,杭州市开展大运河杭州段遗产保护规划工作,为后申遗时代的遗产保护与管理工作建章立制。但现有遗产保护范围仅涵盖大运河体系的一些核心段落和聚落,面向抓关键、保底线、重管理的遗产保护模 相似文献
6.
避暑山庄水系梳理自然连贯,现今的湖体在建园之初时曾是武烈河水道东移后的沼泽地,后经人工开挖,导武烈河水入园,借调蓄之水造景,以湖吐纳,形成了以水域为主体,水利工程为依托的自然山水园。结合传统水文化思想梳理避暑山庄水系的发展与历史变迁,从选址和水形两方面对避暑山庄水系“疏源引水”“得景随形”的理水方法进行分析解读,为水系遗产景观的研究与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避暑山庄水系梳理自然连贯,现今的湖体在建园之初时曾是武烈河水道东移后的沼泽地,后经人工开挖,导武烈河水入园,借调蓄之水造景,以湖吐纳,形成了以水域为主体,水利工程为依托的自然山水园。结合传统水文化思想梳理避暑山庄水系的发展与历史变迁,从选址和水形两方面对避暑山庄水系“疏源引水”“得景随形”的理水方法进行分析解读,为水系遗产景观的研究与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风景遗产作为城市空间格局的关键节点,对于自然与文化要素具有统筹作用,是文化遗产整体性与系统性保护的空间锚点。以具有形胜风景遗产典型性的重庆金碧山为例,以内外相连、古今一体的景观考古作为研究方法,基于“信息构建-空间还原-文化分析”的研究路径,进行了金碧山风景遗产信息提取、空间还原与演变梳理,归纳、阐释了其山水秩序、功能结构、支撑系统及其文化过程。剖析了金碧山风景遗产山水高地意象消解、空间关联断裂、保护规划片段化等危机,总结了景观考古在风景遗产价值阐释、保护对象识别与保护认知上的意义与作用。这在风景遗产价值与特征的进一步揭示,以及风景遗产阐释研究的景观考古方法示范方面,对于推动风景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阐释与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围绕大型公共设施与现代城市景观,阐述了当今城市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城市与景观的关系等引发问题的根源。进一步举例分析阐述了大型城市公共设施与城市现代景观的建设的利与弊,提出将景观及其规划控制作为城市持续发展的动力与制约的理念。 相似文献
10.
以文化遗产景观\"记忆\"为线索,探讨文化遗产景观保护的设计应用与方法。提出阐述了文化景观\"记忆三元素\"及其在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中的关键作用:1)人类活动的文化历史记忆;2)自然生态的环境变迁记忆;3)景观营造的文化景观实体空间风貌记忆。基于现代景观的开放性和参与性,以2个文化景观遗产设计实践为案例,从人的景观感受出发,分析探讨了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与记忆的因果关系,阐述了\"记忆三元素\"作为人、场所和城市之间互动的一种联系,而成为三者交流的共同\"语言\",及其三元耦合、主客互动关系。基本结论:\"记忆\"是一种物质文化资源和社会文化实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展现历史、现实和未来脉络;\"记忆\"强化了人与场所之间的互动、场所与城市之间的联系以及人类文明历史的延续;基于记忆的城市文化遗产景观设计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