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稠油油溶性降粘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油溶性降粘剂的降粘机理,介绍了降粘剂的种类及合成降粘剂的典型单体;综述了稠油油溶性降粘剂国内外研究应用的进展情况,并分析了国外降粘剂在国内油田中的应用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油溶性降粘剂研制开发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今后油溶性降粘剂的发展方向.分析认为,降粘剂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原来酯性分子骨架上引入具有极性基团或表面活性的侧链等.  相似文献   

2.
稠油油溶性降粘剂降粘机理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前,稠油油溶性降粘荆被认为是解决稠油开采和输送问题最有前途的方法。本文讨论了捌油高粘的内在根本原因,并通过加荆前后对稠油粘温曲线的对比、透射电镜图像的对比以及DSC曲线的对比,分析稠油加荆前后微观结构上的变化,进一步提出了油溶性降粘荆的降粘机理。  相似文献   

3.
文章介绍了稠油开采现状、方法、存在的问题及CYJJ降粘剂的研究目的。根据稠油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子结构设计,提出了以烯类酰胺、羧酸酐、高碳醇共聚,合成了一种高效油溶性稠油降粘剂CYJJ。文章讨论了合成过程中单体配比、反应温度、引发剂用量、反应时间等因素对降粘剂性能的影响,确定了降粘剂合成的最佳工艺条件。通过降粘剂性能评价表明,合成的CYJJ降粘剂具有高效降粘、抗盐性能优良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油溶性稠油降黏剂MSA的合成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敏  李传  文萍  邓文安 《油田化学》2013,30(3):430-433
本文研究了油溶性稠油降黏剂马来酸酐-苯乙烯-丙烯酸十八醇酯共聚物(MSA)的最佳合成方法,并考察了MSA加量、助剂加量、水含量以及实验温度对胜利稠油降黏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胜利稠油,MSA最佳合成条件为:溶剂甲苯、总单体质量比为1:1,丙烯酸十八醇酯、苯乙烯、马来酸酐摩尔比为6:1:2,反应温度为90℃,反应时间为4h。MSA的最佳加量为1.0%,最佳实验温度为90℃。此外,助剂十二烷基磺酸钠的加入能明显提高MSA的降黏效果,最佳加量为0.8%。随着胜利稠油模拟油中水含量的增加,MSA降黏效果增加,当水含量达到40%时,MSA降黏率可达90%以上。图2表5参12  相似文献   

5.
以多乙烯多胺、1,2-二氯乙烷、十八酰氯为原料,甲苯为溶剂,通过两步法合成了一种新型的稠油油溶性降黏剂,并找出了降黏剂的最佳合成条件:n(二乙烯三胺)∶n(1,2-二氯乙烷)∶n(十八酰氯)=3∶1∶1,第一步主链反应的温度为30℃,反应时间为2h,单体浓度为55%;第二步接枝反应温度为室温,反应时间为4h,单体浓度为80%,滴加十八酰氯与甲苯的混合液,时间为120min。室内研究表明:在温度为50℃时,降黏剂的加入量为稠油质量的1%,对塔河32#稠油具有43%的降黏率。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油溶性稠油降粘剂存在的选择性强和降粘效果差等问题,研制了一种油溶性枝型稠油降粘剂,该降粘剂分子结构中含有极性基团和烷基。极性基团可以降低稠油中胶质和沥青质的氢键作用,烷基可以增加油溶性枝型稠油降粘剂的溶解能力,从而提高其降粘效果。油溶性枝型稠油降粘剂通过2步法合成得到,通过对其合成条件的讨论发现,该油溶性枝型稠油降粘剂的最佳合成条件为:乙二醇、环氧氯丙烷和十八酰氯的摩尔分数之比为4∶4∶1.5;第1步主链反应温度为110℃,反应时间为8h,促进剂N的质量分数为1.4%;第2步接枝反应温度为110℃,反应时间为14h。研制的油溶性枝型稠油降粘剂降粘率可达49%;红外光谱对其结构的表征结果显示,其结构与设计结构一致。  相似文献   

7.
根据稠油组分进行了降黏剂分子结构设计,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以丙烯酰胺(AM)、马来酸酐(MA)、苯乙烯(St)为单体进行共聚反应,再将共聚物与十八醇进行酯交换反应,制得一种油溶性稠油降黏剂SMA,并对合成条件进行了优化。室内试验结果表明,降黏剂SMA浓度为200 mg/L时,原油降黏率达67%,使用温度范围为50~60℃;将SMA与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AB)进行复配,降黏率可达78%。  相似文献   

8.
以甲基丙烯酸十八酯、丙烯酰胺衍生物和苯乙烯为合成原料,采用溶液聚合法合成了一种新型油溶性稠油降黏剂SER-1,并考察了单体配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以及引发剂加量对稠油降黏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降黏剂SER-1的最佳合成条件为甲基丙烯酸十八酯、丙烯酰胺衍生物和苯乙烯的摩尔比为9:2:3,反应温度为70℃,反应时间为5 h...  相似文献   

9.
高效油溶性稠油降粘剂CYJJ的性能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张太亮  龚科  闵敏  李建波  钟水清 《钻采工艺》2007,30(2):115-116,119
介绍了稠油开采现状、方法和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该降粘剂的目的。根据稠油形成的原因,进行分子结构设计,以烯类酰胺、羧酸酐、高碳醇共聚合成的高效油溶性稠油降粘剂。对合成的CYJJ降粘剂的降粘机理进行了详细地阐述,同时对降粘剂的降粘剂性能进行了评价,并与常规的水溶性降粘剂进行了降粘效果对比分析研究。通过评价表明,合成的CYJJ降粘剂具有高效降粘性,抗盐、抗矿化度性能优良的特点。其降粘率达87.2%,抗盐浓度达到30000mg/L,抗矿化度10000mg/L,比水溶性降粘剂的降粘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
油溶性ASM稠油降粘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高粘原油的特性,合成了一种丙烯酸酯—苯乙烯—马来酸酐三元共聚物(ASM)油溶性稠油降粘剂,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并对降粘性、粘温性,以及与表面活性剂复配后的降粘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ASM的降粘效果明显,具有较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稠油降粘剂复配及降粘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了温度、单一降粘剂和复配降粘剂体系对河南某油田稠油的降粘效果,结果表明,稠油粘度随着温度上升而下降,当温度高于60℃时,粘度随温度升高下降缓慢并逐渐趋于稳定。等量等温试验条件下选取的5种降粘剂中AES的降粘效果最好,确定的降粘剂复配体系最佳复配条件为:AES用量0.2%,温度80℃,OP-10用量0.2%,十二烷基磺酸钠用量0.4%,此时降粘率达到97.50%以上。  相似文献   

12.
稠油降粘剂复配降粘效果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介绍了稠油开采过程中因稠油粘度过高采用的物理与化学相结合的降粘方法。对碱、表面活性剂及催化剂降低克拉玛依稠油粘度的效果进行评价,碱含量为0.06%时,降粘率约80%;优选表面活性剂配方,其降粘率达99.4%;催化剂用量为0.05%时,降粘率达93%以上。并将碱、表面活性剂及催化剂以0.06%:0.5%:0.05进行复配(以降粘稠油体系计),制备的复合降粘剂使稠油粘度从19 300 mPa·s降到47 mPa·s,降粘率达99.64%以上。  相似文献   

13.
以马来酸酐(M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苯乙烯(St)、丙烯酰胺(AM)为原料,甲苯为溶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进行共聚反应,制得MA/MMA/St/AM四元共聚物;再以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MA/MMA/St/AM四元共聚物与十八醇进行酯交换反应,制得梳状聚合物,即油溶性降枯剂MASM。确定了共聚反应中最佳合成条件:n(MMA):n(MA):n(St):n(AM)=10:2:3:1,引发剂用量为1.0%,反应温度为70℃。酯交换反应中MA/MMA/St/AM四元共聚物与十八醇最佳摩尔比为1:1。对降枯剂MASM进行了室内评价,结果表明,在50℃下,当降枯剂MASM加量为300mg/L时,降枯率达90.5%。  相似文献   

14.
阴离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的稠油降粘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以多种阴离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助剂为原料,通过复配和筛选,制得阴离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考察了原油含水量、复配体系加量和温度对其降粘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最佳条件:原油含水量25%,阴离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加量0.3%。在此条件下,对东辛油田不同区块稠油的降粘率达95%以上,沉降脱水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5.
稠油、超稠油高温长效监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稠油、超稠油注汽开采井底温度场变化规律,在优化绝热瓶设计、电源低耗供电等方面取得了研究突破,研制成功高温长效测试仪,实现热采井生产过程中仪器在井下长达4个月的连续温度压力资料录取;开发研制了高温长效测试资料系统解释软件。本研究形成的高温长效测试技术适合于稠油超稠油开采过程油藏监测。该技术在杜84、杜32等区块应用23井次,取得节省测试费100余万元、间接增油近2×104t的良好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以丙烯酸高碳醇酯苯乙烯共聚物、丙酮、无规聚醚、乙二醇、有机溶剂为原料,制备了适用于塔河油田的降黏剂,确定了降黏剂最佳配方:m(丙烯酸高碳醇酯苯乙烯共聚物)∶m(丙酮)∶m(无规聚醚)∶m(乙二醇)∶m(有机溶剂)=17∶7∶15∶8∶53,并评价了其降黏效果。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塔河油田使用降黏剂开采稠油,平均产油量35.1 t/d,平均节约稀油量21.5 t/d。  相似文献   

17.
世界原油正在变重变劣;新疆稠油资源丰富,大部分北疆稠油是生产低凝柴油、环烷基润滑油和高等级道路沥青的优质原料;随着国内外石油资源不足、原油变重变劣和轻质油、中间馏分油需求量不断增加,稠油加工更加重要和迫切。本文在对世界石油资源、北疆原油资源、北疆稠油性质分析及稠油加工形势进行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对北疆稠油进行了详尽分析。  相似文献   

18.
随着单井蒸汽吞吐周期的增加,加剧了油层纵向和平面上的非均质性。汽驱井组油层存在高渗透带或孔道,注入蒸汽上升,从稠油顶部跨越,会出现越顶现象,造成提早汽窜,注蒸汽驱的波及效率进一步降低。针对此问题,开发了稠油注汽井用高温调剖封窜剂。室内研究结果表明,研制的高温调副封窜剂HD、HT具有较好的高温成胶性能和强度。现场应用孤东油田的9口井,有效8口,有效率88.9%,累计增油726.8t。  相似文献   

19.
关于稠油有限排砂采油方法的探索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为了避免防砂与排砂采油的不利因素,充分利用二者的有利因素,在现场试验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稠油有限排砂采油”开采方式。有限防砂是伴随有取排砂采油概念而生的一个新概念,是指防止大于或者等于一定粒径的油层砂随原油运移,而允许较小粒径的油层砂随原油运移的防砂技术。用经济评价手段来确定在整个油田开发期内应该采取何种非热力开采方式,结果会有3种可能性:(1)排砂采油在整个油田开发期内是最适合的方式;(2)防砂采油在整个油田开发期内最适合的方式;(3)有限排砂采油,即在整个油田开发期内先排砂采油,后有限防砂采油才是最适合的方式。文中推荐一种简单的确定防砂采油接替排砂采油最佳时机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