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对风景名胜区修复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通过文化景观介入的方式来解决风景名胜区修复中面临的问题,对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和保护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边界划定是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关键问题,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风景名胜区边界在资源保护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对空间边界的形态和特征进行分析和对国内外保护性用地边界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针对风景名胜区现存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边界的认知.指出了风景名胜区边界的概念,总结了其主要特征和内涵,并对边界划定进行了认知. 相似文献
4.
洞窟景观是中国传统风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自
然界本身就存在着天然的洞窟景观,之后陆续产生了人工开
凿,或在天然的基础上加以人工而成的洞窟。以杭州西湖风景
名胜区洞窟景观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自
然人文资源,整理出洞窟所处的重要景点地理位置及其所涉及
的园林景观要素、历史人文面貌等相关信息,通过对洞窟自身
空间形态特点及成因的分析,将其从文化、天相、空间的多样
性等方面讨论洞窟景观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试论乡村文化景观的意义及其分类、评价与保护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村文化景观是乡村土地表面文化现象综合体,具有地域性、文化性、多样性、复合性、延续性和稳定性等特征,兼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和教育意义,其保护对象除保留下来的古代人文景观外,还包括其所蕴含的生存智慧和有意味的形式。在保护技术层面上,提出分级分类编制乡村文化景观名录和构建乡村景观设计体系。前者结合立法最大程度保护乡村景观的完整性与真实性;后者则应用于农村建设实践,为乡村文化景观注入时代的活力。从而,实现乡村文化的延续与再生。 相似文献
6.
7.
从辨析中国风景名胜区的性质出发,说明其性质的复杂化,揭示出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从3个方面论述了管理制度安排失当与风景名胜区保护的冲突.认为风景名胜区与一般的经济资源不同,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制度的优劣势,取长补短,从而设计一套综合的制度来保护风景名胜区. 相似文献
8.
狼山风景名胜区景观资源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狼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南通市城南6公里处,是江苏省六个省级风景名胜区之一,规划面积5.119平方公里。风景区内,自东而西、军山、剑山、狼山、马鞍山、黄泥山一线排开,绵延3.6公里。其东北、尚有南通著名实业家,清末状元张謇的纪念性公园——啬园,具有众多的自然山水景观和人文景观,是江海平原上的一颗明珠。 相似文献
9.
风景名胜区保护建设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山湖壮丽。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都丰富多彩,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世界驰名。我国是多山的国家,山地高原约占国土面积三分之二。因而山岳名胜区在风景区中占很重要的位置。此外,还有河湖风景名胜区、岩溶风景名胜区、滨海风景名胜区等。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又是一个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的统一国家,存留了极为丰富的珍贵文物古迹,又形成了一些以文物古迹为特点的风景名胜区。 相似文献
10.
"天人合一"哲理感召,名胜者,在风景资源集中之所,以正名之胜地。中国凡风景必有名胜之理。而中国园林源远流长,以独特、优秀的园林光耀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具有5个特色,即:遵循"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文化总纲;科学的艺术;山水清音,景面文心;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相似文献
11.
智慧景区的内涵与总体框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解读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概念的基础上,根据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业务管理、旅游经营、公众服务、决策支持的需要,探讨了智慧景区的内涵;然后集成应用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提出了智慧景区建设的总体框架,包括:信息基础设施、数据基础设施、共享服务设施3个平台,资源保护系统、业务管理系统、旅游经营系统、公众服务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五大系统,以及管理政策、运行机制、资金投入、信息技术、规范标准、人才队伍和安全保障7项保障.同时,构建了智慧景区涵盖网络层、数据层、服务层、应用层和决策层5个层次的体系结构,并分析了构建智慧景区的3个突出优势.对于我国智慧景区的规划与建设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14.
风景特质评价(Landscape Character Assessment)作为一种管理风景变化的新工具,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风景特质评价的研究对象多集中在国土尺度或自然乡野地,对于风景名胜区特质的识别研究尚属空白。介绍了风景特质评价的基本流程,尝试对武当山风景名胜区中的五龙宫景区进行风景特质识别,绘制了武当山风景名胜区的风景特质图,总结了英国风景特质评价作业体系的优缺点及研究局限,提出了今后的研究展望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乡村聚落文化景观与其周边的历史遗址遗存文化景
观构成了互文关系。互文性理论的研究,目前已呈现多元化、
跨学科的发展趋势。基于此,对互文性的基本理论进行剖析,
并开展对陕西遗址遗存与乡村聚落文化景观的嵌合发展研究,
通过实证考察与资料收集,对成果进行分类对比,形成多个两
两对应案例的互文性关系。选择淳化县甘泉宫与凉武帝村、礼
泉县昭陵与袁家村、留坝县张良庙及紫柏山与庙台子村3个互
文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剖析遗址遗存与乡村聚落的文化景观历
史层级脉络,反映出社会变迁的客观规律,并在各自的历史发
展进程中形成互文关系。而这种互文关系,可以促进历史遗址
遗存的保护、利用与开发,以及乡村聚落的振兴与发展,进而
形成乡村聚落文化景观与其周边历史遗址遗存文化景观互文嵌
合发展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北京市国家级、市级和部分区县级风景名胜区的全面调研,系统地了解北京市风景名胜区在发展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北京市风景资源丰富,空间分布具有优势,而且其经济社会发展位居全国前列,居民和游客对资源的需求多样,但是北京仅将风景名胜区事业作为普通产业,风景资源管理水平不高。分析了北京风景名胜区事业滞后的历史成因和发展中的矛盾焦点,对其中与全国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趋势不符,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目标不符的重点问题,建议通过法制建设,从战略层面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从而使北京的风景名胜区管理发挥自身优势,赶超全国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选取广西典型的三个风景区,通过调研分析建筑选址、游人行为选择、整体布局规划设计等方面,将调查分析得到的结论总结戒选址与布局的理论,希望对建设广西风景区景观建筑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中上游及丝路沿线地区大山大川自然景观及历
史发展中防御戍边的国土空间感知和认知特征,孕育并发展了
中国地景文化“形胜”观念。该区域各类人工工程营建在选
址、布局及构筑方式上,呈现出以山岳为共同视觉和精神标识
的区域集群性的营建特征,形成了“因山而成”的地景文化空
间圈层。研究基于风景观念辨析,建立从视觉-精神的知觉空
间构成到风景营建手法的分析框架,对6个地景文化空间圈层
及典型案例进行辨识,提出3点结论和思考:风景观念是在人
类长期的生活生产活动中对山川感知、表达、营建及祭祀、游
历、附文活动中不断发展形成的;地景文化空间圈层的风景营
建手法呈现出“与山川同构”的空间营构秩序;风景观念及其
营建传统转译为空间语言,是将人类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知觉
空间和营建空间联系在一起,成为今日国土景观具有社会属性
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