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园林植物空间营造是园林设计的核心内容,其重要性在现代园林中日益表现出来。通过对杭州西湖园林绿地植物空间营造案例的实测和量化分析,从视角与空间感受、高度与立面层次、盖度与围合感、形状系数与空间层次四方面探讨园林植物空间营造的一般规律和数量关系,以更好地指导园林植物种植设计。  相似文献   

2.
基于文化背景的景观偏好研究——以杭州西湖风景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晓敏  倪琪 《华中建筑》2011,29(9):145-149
关注不同文化背景群体的景观偏好特征,对指导未来的景观建设、继续扩大国际旅游市场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9个国家379名在杭的中外游客对西湖风景区40处代表性景观的偏好调查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平均偏好水平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中、外游客均对特殊天象类景观有着高度偏好,对自然景观的偏好高于人工景观.文化背景差异对文化景观的偏...  相似文献   

3.
竹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独特的意象特征。作为一种常用的园林植物,竹因其特殊气质和优美姿形,具有良好的景观价值。但目前尚缺乏将竹作为一种营造空间的植物展开专门的研究,故该文对竹类景观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杭州西湖风景区竹景观造景效果突出、成景特色明显。笔者以之为例,对其竹景观现状进行分析,根据竹类植物的围合、夹道、点缀、背景衬托等作用将竹类景观空间分为竹林空间、竹径空间、配景空间、背景空间等多种类型,总结西湖风景区中以竹造景所成空间可营造的磅礴气势、清静幽趣、怡人雅趣与盎然野趣等意境形式,以期对竹景观物质表象与精神内涵的全面表达提供借鉴,为西湖风景区的历史文脉传承与文化景观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以杭州西湖东岸城市景观规划为例,探讨中观尺度滨水自然景观与城市人工景观的关系,运用合理的视觉评价方式,从"景"和"观"两个方面分析,寻找恰当的景观提升方式和途径,就城市景观的管理提出了"景+观"双向调整、建筑高度控制、群体形态优化等一系列具有建设性、可持续的调控策略,对滨水开敞景观的城市设计方法提出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营造和维护管理是风景园林学科的核心之一。杭州的风景园林专家们很早就认识到植物景观在风景园林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杭州西湖风景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和营造的起点很高,具有研究与学习的价值。从杭州西湖园林植物景观的主要特点入手,通过真实的成功案例,探讨植物景观营造的手法,以及风景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和营造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王华胜 《中国园林》2012,28(2):71-75
以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的历史形成、景观价值为依据,围绕西湖申遗的原则和理念,阐述对西湖三潭印月的保护整治.以尊重历史原貌、最小干扰为原则,通过梳理岛内建筑、恢复传统的空间关系与建筑格局,整合管理用房、减少游船码头,保护历史文物、建立动态监测平台,修缮建筑,还原九曲桥与园路的村质和形式,保护古树、恢复特色植物等方法,对岛内建筑、曲桥与园路、植物景观,文物等进行保护与修缮.  相似文献   

7.
毛华松  蒲旸 《园林》2022,(3):39-47
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双重战略需求下,通过乡村生态系统价值的科学识别与效益转化,确保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文化复兴协同发展,成为当前风景园林学科的重要任务之一.而生态系统服务作为一种实现生态价值与人类效益转化的理论模型,有着基础性的理论和实践方法论的借鉴意义,尤其文化服务,能有效指向新时代中国乡村自然人文共融的发...  相似文献   

8.
陈朝霞 《园林》2012,(7):76-79
杭州西湖风景区的植物景观自古以来具有典型的文化象征性,随着历史的发展。植物景观与文化象征意义都发生着变迁。本文以“龙井问茶”与“满陇桂雨”的茶园与桂花林为例,解读当下西湖茶园与桂花林的象征意义与社会经济文化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否成功与创新生态系统密切相关。本文国绕创新生态系统与创新空间的组织,以杭州为例,从区域创新视角论述了杭州与北京、上海、深圳等主要创新型城市的创新生态系统特色,从城市创新视角论述了杭州在校区、园区、城区、景区不同要素主导上各具特色的创新生态群落,并提出了改进建议;从创新系统视角论述了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相关因素,包括创新平台的建设方式、创新空间的组织方式等,为创新型城市规划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0.
梁启凡  李畅  林倍多  翟俊 《中国园林》2023,39(11):125-131
评估文化生态系统服务(CES)在空间上的供需平衡状况是将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联系起来的关键。然而其无形性特征使其在空间上难以量化,因此在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中常常被人们所忽视。基于社交媒体照片,整合多源数据,利用ArcGIS和MaxEnt模型,对苏州市内审美服务、历史文化服务、休闲娱乐服务3类CES的供需平衡状况进行了制图与评估。研究表明:苏州市供需失衡特征明显,其中历史文化类CES失衡区域面积占比最大,高达48.1%,其次审美类失衡区域面积占比38.4%,而休闲娱乐类失衡区域面积占比则为37.0%。在景区尺度上通过CES供需失衡分析,依据不同的失衡类型提出旅游地的CES供需空间调配的策略,进而为景观规划设计人员与地方决策者提供可践行的指导,以实现旅游空间结构优化及区域保护与开发的协同。  相似文献   

11.
葛顺志  沈实现 《中国园林》2024,40(3):138-144
洞窟景观是中国传统风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自 然界本身就存在着天然的洞窟景观,之后陆续产生了人工开 凿,或在天然的基础上加以人工而成的洞窟。以杭州西湖风景 名胜区洞窟景观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自 然人文资源,整理出洞窟所处的重要景点地理位置及其所涉及 的园林景观要素、历史人文面貌等相关信息,通过对洞窟自身 空间形态特点及成因的分析,将其从文化、天相、空间的多样 性等方面讨论洞窟景观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冯惠城  唐孝祥 《中国园林》2022,38(9):140-144
惠州西湖组景作为惠州西湖风景特色和惠州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具有重要的教化作用。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西湖组景本身的意象和内涵。基于阐释和传播的视角,分析惠州西湖组景的形成和传播过程,并结合教化的基本含义,从教化基础、教化核心和教化结果3个方面总结惠州组景的教化机制,探析组景获得民众普遍认同的原因和规律,为惠州西湖等公共园林和风景名胜区发挥文化的培育与传播作用、现代组景创作与品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自然保护地体制改革背景下,保护地优化整合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自然保护地设立的保护目标多侧重于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较少关注生态系统服务。将生态系统服务纳入保护目标有利于提升自然保护地的综合效益。以位于闽江流域下游的福州市为例,基于当量因子法与价值聚类工具进行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与空缺分析,并从分类体系、空间格局和管理体制3方面对市域自然保护地体系提出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2018年福州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估值为542.7亿元,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比较结果为调节服务>支持服务>供给服务>文化服务;2)福州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分布呈现中心低、四周高的格局;3)福州市自然保护地体系存在3处保护空缺。进而,针对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保护空缺区域提出差异性优化策略,为市域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快速评估与优化提供案例参照。  相似文献   

14.
庄勋桐  王晓俊 《中国园林》2023,39(2):114-119
为研究泉州蓝色海湾综合整治项目对泉州湾河口湿地修复的影响,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对泉州湾河口湿地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评估,分析ESV在蓝湾项目实施前后的空间变化,并根据项目的实施情况对影响生态系统服务驱动力进行指认评价,探讨项目对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并识别潜在的生态系统服务驱动力。研究发现,泉州湾河口湿地区域整体EVS在2019—2022年呈上升趋势;蓝湾项目区域处于EVS上升区,水文调节、生物多样性和美学景观3项生态系统服务对该区域的ESV提升有较大贡献,验证蓝湾项目的实施对区域ESV提升有正向影响;蓝湾项目中互花米草整治、红树林生态修复、鸟类栖息地营造及海岸生态化改造等工程是研究区域生态系统服务驱动力。根据蓝湾项目的建设情况提出研究区域中潜在的生态系统服务驱动力,尝试提出优化与修复策略。  相似文献   

15.
传统江南水网空间是一种典型的社会—生态系统,人文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良性互动对于其韧性构建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基于柯林斯等人提出的压力—冲击动态(PPD)模型,以平江府为典型代表,研究传统江南水网空间如何通过生态系统服务的桥梁搭建水网物质空间与人类社区发展之间的联系,从而厘清社会—生态系统在此过程中如何培育、优化和提升江南水网空间韧性。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的角度提出社会—生态韧性构建的生态智慧,并倡导以恢复力、适应力与变革力韧性机制培育为导向的、江南地区构建现代社区实践的若干启示,旨在引导江南水网空间实现具有韧性的社会—生态系统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的兴废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的兴废及其启示。文中由西湖的产生及其对杭州城发展繁荣的重大作用,以及苏轼把西湖比作人的眼睛,说明西湖对杭州之重要。文中论述历代西湖文化景观之建设,西湖十景之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传统美学内涵,对国内乃至世界深远影响,论述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的兴废的五方面启示,认为杭州西湖是以水营造城市文化特色的典范,其历史经验值得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7.
定位以风景旅游为主要功能之一的深圳市仙湖植物 园分布有较大面积的风景林,其质量高低对深圳市和仙湖植物 园的景观风貌优劣产生重要影响。运用群落生态学的相关调查 方法分析和评估风景林的群落演替趋势、结构稳定性、景观动 态变化等。研究结果显示,仙湖植物园风景林呈现退化趋势、 群落结构简单、乔灌木断层现象严重、植物多样性低、植物群 落中缺乏潜在优质的演替建群树种等问题,直接影响着仙湖植 物园风景林的景观质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仙湖植物园风景 林景观质量更新的原则和策略、目标与措施、建群树种选择及 群落的构建模式,以期为仙湖植物园及其他风景林提质更新提 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8.
熊国平  郑璐琳 《风景园林》2020,27(3):113-117
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中国实践整体保护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如何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等级、分布密度和传承传播路径,合理确定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格局,划定保护核心区、文化线路、文化节点是保护规划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乡镇为单元,运用GIS技术建立空间数据库,构建三大基准层、12个指标层的价值评估模型,确定权重,加权得到综合价值,将价值分值录入空间插值分析,对分析结果进行聚类,划定核心保护区和文化节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路径进行分析,确定文化线路,叠加得到保护格局,构建划定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格局的技术方法,运用于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实践,有利于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和景观的整体保护。  相似文献   

19.
高凯  何沁遥  张宝文 《风景园林》2020,27(3):103-106
乡土聚落是国土景观的空间单元,是国土景观多样性、独特性的载体,具有重要研究意义。以云南省元阳县垭口村为例,研究文化景观视角下的乡土聚落。依据文化景观的研究主线,从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2个方面研究垭口村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研究垭口村哈尼族人以农业为主的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方式。最后,从乡土聚落景观格局和文化体系2个方面研究垭口村乡土聚落人文自然系统,作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结果的研究。对风景园林学科体系下的乡土聚落研究及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维持国土景观多样性和独特性、保护文化多样性等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