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建设用地扩张导致城市生境破碎化。科学合理地构建城市生态网络可以有效连接破碎生境斑块,保障城市生态安全。以深圳坪山区为研究对象,利用景观指数法分析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和最小积累阻力模型(MCR)构建生态网络,并结合实地调研和上位规划进行优化。研究成果可为坪山区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提供参考,为区域生态网络的构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贺鼎  卢丽娜  王晶  张杰 《风景园林》2022,29(9):99-106
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背景下,国家对于大尺度线性遗产所在区域的保护工作日益重视,但对大尺度线性遗产所在的带状区域景观特征识别的研究尚属空白。以北京长城文化带为研究区域,基于景观特征评估(LCA)理论,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围绕长城防御、屯垦和军情3个历史功能,构建由长城边墙、城堡和烽火台组成的文化遗产要素识别框架,探索大尺度线性遗产区域景观特征识别的技术路径和实现手段。在对自然景观要素和文化遗产要素进行分类、融合的基础上形成31种景观特征类型,针对不同的景观特征类型进行关键特征识别,深入研究自然景观与文化遗产的耦合关系及其形成机制,以期对中国的大尺度线性文化遗产区域总体评估和保护利用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倪畅  周凯  郑曦 《风景园林》2021,28(5):80-85
随着城市扩张蔓延、自然环境变化,处于城市中的深山区与山前平原过渡地带的浅山区易受到多源因素综合作用.判断浅山区景观生态风险,进行景观格局优化,能够有效实现浅山与城市区域的生态安全稳定.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北京市浅山区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利用景观生态学方法、景观格局指数法、空间主成分分析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IS...  相似文献   

4.
永康方岩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历史悠久,其历史人文景观的发展与胡公信仰的形成和演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方岩风景名胜区相关历史文献的梳理与考证,对宋代以来胡公信仰影响下方岩风景名胜区发展与演变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二者之间相互耦合的发展机制进行探讨。在胡公信仰文化变迁梳理的基础上,总结了各时期胡公信仰影响下方岩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格局的转变,探析了各个历史时期方岩的文化景观特征,从而对二者的发展特点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5.
:国家文化公园是国家公园建设模式的重要创新,其 主体功能区划定是落实总体建设要求、保障基础工程有效实施 的重要基础,但目前仍存在识别路径、技术方法模糊不清的问 题。尝试在解读主体功能区内涵的基础上,以系统耦合思维构 建“文化生态双维度耦合-保护利用双象限评价-空间功能四分 区重构”的主体功能区识别路径,对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湖北 段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主体功能区呈现出以提供基础条 件的管控保护区为基底、以文化引领的主题展示区为核心、以 文旅融合区和传统利用区为外延圈层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大运 河国家文化公园主体功能区布局模式相符。期望在丰富国家文 化公园理论研究的同时,助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科学布局与 规划编制。  相似文献   

6.
高凯  何沁遥  张宝文 《风景园林》2020,27(3):103-106
乡土聚落是国土景观的空间单元,是国土景观多样性、独特性的载体,具有重要研究意义。以云南省元阳县垭口村为例,研究文化景观视角下的乡土聚落。依据文化景观的研究主线,从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2个方面研究垭口村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研究垭口村哈尼族人以农业为主的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方式。最后,从乡土聚落景观格局和文化体系2个方面研究垭口村乡土聚落人文自然系统,作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结果的研究。对风景园林学科体系下的乡土聚落研究及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维持国土景观多样性和独特性、保护文化多样性等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自然区域保护重视程度的提升,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设与研究被提上日程。目前,国家公园的申报设立条件、划定准确边界和内部功能分区的标准尚在探索中。为实现国家公园的自然生态系统整体保护和自然资源永续利用,需寻求一个系统的语言来识别、描述和评估区域内生态系统基本单元的特征。以青海湖流域为例,基于景观特征评估(Landscape Character Assessment,LCA)理论,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试图构建一套适用于流域生态系统的景观特征评估方法,尝试对青海湖流域的特征要素进行识别、绘制、分类和描述,以及价值评估。最后阐述了景观特征识别和价值评估结果在建设国家公园过程中的应用,以期为国家公园的申报、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冯君明  李玥  吕硕  李翅 《风景园林》2022,29(8):120-126
通过大数据分析城市公共服务空间对公众出行的影响是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廊道选线规划的重要步骤。已有研究主要聚焦空间分布规律展开分析,对公共设施服务能力内在差异性考虑较少。引入网络口碑大数据,通过口碑分值表征城市公共服务空间的吸引力,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网络口碑大数据的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廊道选线规划思路,并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展开实证分析。结合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网络分析法等方法,最终构建由商业综合、休闲娱乐、生活服务3类廊道组成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廊道网络。网络口碑大数据兼具空间分布和口碑质量的双重属性,能够帮助规划者和决策者立足区域视角识别与量化部分类型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在差异性,其支撑下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廊道规划更加强调公众使用满意度对选线过程的影响,在未来城市交通规划领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使自然景观产生了巨大改变,对景观变化进行科学管护已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景观特征识别是管护景观变化的重要工具,健康评价是诊断区域景观环境问题的基础。针对现有健康评价研究的不足,尝试以景观特征识别为框架,试图构建一套区域尺度下的景观健康评价方法,用于指导宏观尺度的景观管护。【方法】以鄂西北秦巴山区为例,首先对其进行景观特征类型和景观特征区域的识别。随后围绕景观健康的问题,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 PSR)模型,从景观特征改变面临的压力、景观特征的构成与格局状态以及政策响应3个方面选取指标,构建景观健康评价体系。【结果】最终,划定出研究区26种景观特征区域,以及5个景观健康等级。结果表明,各单元景观健康综合指数为0.40~0.75,平均景观健康综合指数为0.61。鄂西北秦巴山区西部整体景观健康优于东部,西南部表现最佳,不健康、亚健康、健康、较健康和很健康的景观特征区域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4.4%、23.0%、23.8%、24.6%和14.2%。【结论】揭示研究区景观健康现状与胁迫因子,同时结合上位规划和区域现状,提出基于不同景观健康等级的“一区一策”分级分类管护模式与原则,并总结部分代表性景特征区域的整治策略,以期为区域景观管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陈治儒  陈岚  谭林 《中国园林》2023,39(10):124
构建连续完整的遗产空间网络是实现遗产整体性保 护利用的重要手段,是加强地域文化整体关联、促进区域协同 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区域协同视角,从基础通廊联系、文旅 产业发展、空间统筹三方面入手,探究遗产空间协同形式,提 出遗产空间网络的构建途径。以自贡市井盐文化遗产为例,在 井盐文化遗产梳理分类的基础上,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丰 度指数、连通性分析等方法,通过识别提取遗产源点,生成遗 产廊道,划分发展片区等途径,构建并优化整体遗产网络,形 成“一横一纵、五区多点”的协同空间结构。从遗产节点、廊 道引导、文旅片区三方面提出遗产保护发展协同共进的实施路 径,以期为区域遗产景观的保护利用和国土空间规划中文化专 项规划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1.
赵耀  龙彬  张菁 《中国园林》2023,39(9):67
传统村落是乡村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景观,构建 传统村落景观安全格局是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区域尺度传统村 落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综合风景园林、城乡规划、 景观生态等学科理论和方法,以文化遗产安全、自然生态安 全和休闲游憩适宜为目标,运用GIS空间分析工具和最小累积 阻力模型,识别构成要素、建立网络体系,形成区域尺度下传 统村落景观安全的一种新研究范式,进而以腾冲市传统村落 集中连片区为例展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传统村落景观 安全格局包含节点、廊道、环境3个关键要素,并可划分为不 同的安全等级;2)通过节点识别、阻力面构建、廊道提取、 环境划分、优化与联系等步骤,建立由4级节点、2级廊道和 3级环境组成的腾冲传统村落景观安全格局;3)基于获得的景 观安全格局,提出对应“村落-廊道-区域”的分级、分区保护 策略。以期为中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提供参考,并为区域 性文化遗产及其相关自然和人工环境的保护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