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城市生境单元制图是将原始生态环境数据和生物信息应用到城市自然保护和生态空间管理决策的有效途径。生境单元制图对于揭示城市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的分布规律、探寻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控的生态边界具有重要意义。对城市生境单元制图的国内外研究进行综述,系统介绍了城市生境单元制图的主要步骤和方法;对比和评述了国内外典型城市生境单元制图研究案例,总结了生境单元制图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最后提出城市生境单元制图研究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展望城市生境单元制图研究在中国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前景,以期为中国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城市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景观生态规划途径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综合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目前全世界亟待解决的严峻问题。通过景观生态规划对生物的栖息地和保护区进行合理的规划,是行之有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途径。通过对国外三种景观生态规划途径进行阐述和分析,提出将三种途径进行合理的结合,从而实现对生物多样性更加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在如今面对如此严重的生物多样性问题,景观生态规划为我们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基于10多年来在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中荒野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例的回顾与整理,指出荒野保护包括对荒野地的保护和对不同用地荒野性的保护两个层面。依据荒野的起源可以分为:(1)城市扩张中直接面临对未开发荒野的转化;(2)城市转型中面对棕地(工业用地的退出与转型);(3)废弃地(农田与乡村土地的弃置)的野化;(4)城市收缩中面临人工管理的退出、自然过程的进入等。提出应用野外调研、监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评估的方法,构建景观生态评估决策支持系统,在不同规划目标体系下,对荒野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规划。虽然中国城乡发展中对生物多样性、荒野保护的认识与制度建设还远远不够,但在城市治理与生产实践中已展开各类实践探索,各个层面决策者保护荒野与生物多样性的主观意愿不断增强,使得基于现场调查与生态评估的景观决策支持系统在荒野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中具有了极大的理论与应用价值。从允许开展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生物多样性效益后研究,到开展对规划建设前的预研究,到主动进行保护为主的城市发展规划,到生态农业中对生物多样性进行主动保护的探索,10年间,荒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因全社会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渐渐深入而越发科学。随着《生物多样性公... 相似文献
5.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生物多样性研究——以三河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尤其是城市植物的多样性保护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在空间战略中,建立缓冲区、构筑廊道、引入或恢复栖息地被认为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对绿地系统规划中《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编制要求,从城市管理角度出发,以绵阳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例,提出不同空间层面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分别阐述了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与绿地系统规划的内涵,并对绿化树种资源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同时提出了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策略与方法,以营造出具备良好城市生态质量的绿色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8.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园林绿地植物配植的角度出发,以梧州市园林绿地规划为例,分析园林绿地规划中植物配植体现植物多样性的方法,为城市植物多样性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城市生物多样性治理是实现2050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环节,中国已取得重要进展,但仍需采取更有力的治理措施,日本的经验值得借鉴。系统剖析日本城市生物多样性的治理措施,从法律工具、评价工具、规划工具三方面解读其治理工具,从政府力量、企业力量、公众力量三方面解析其参与力量,并以伊丹市为例,详析城市层面的具体做法。总结中国城市生物多样性治理在治理工具、参与力量方面的现状,并进行中日比较,指出国内目前存在的不足,提出对中国城市生物多样性治理的5点启示与建议,即加强法律体系建设、理顺管理体制机制、形成考核比较机制、完善规划传导机制、建设公众参与机制。研究成果有助于制定、施行更加科学的城市生物多样性治理政策和措施,实现高效治理。 相似文献
10.
生物多样性可简单表述为生物之间的多样化和变异性及物种的生态复杂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改善城市的人类生存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和保护城市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是一项关系城市持续发展的急切任务。实施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总任务中的一个部分。 相似文献
11.
12.
城市街区尺度绿色空间呈现破碎化空间格局会对城市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街区尺度生境网络是连接场地绿化与城市整体区域生态系统的纽带,是维护城市内部最小生境单元生态系统稳定的基本保障。与宏观尺度相比,街区尺度生境网络构建在地理信息数据获取、数据精度及土地利用分类等方面均有差异。基于无人机航测数据进行生境制图,并综合运用MSPA、In VEST、MCR等模型进行街区生境网络构建与优化。结果显示:1)基于植被垂直结构特征进行生境制图,可细化表征绿色空间的生境属性;2)街区环境内生境源地呈现面积小、分布散、质量低的特征,即使绿地率较高的小型公园绿地,其生境斑块的生境质量也可能较低;3)受硬质地表分布特征影响,街区生境网络呈现区域分布不均、局地断裂、内外生境割裂的空间格局;4)提取薄弱区域周边生境节点,运用MCR模型构建连通路径,可指导生境节点与生境廊道增补,实现街区生境网络优化。在城市绿地建设从增量发展向存量优化转变的背景下,研究结果可为街区生境网络构建方法向街区绿色空间规划设计方法转化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14.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城市生物多样性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鸟类是城市生物多样性的指示物种和伞护物种,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基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的,利用MaxEnt模型预测识别滇池沿岸鸟类适宜生境,完成生境制图,并利用最小成本距离模型和电路理论构建及优化鸟类生境网络。结果表明:1)MaxEnt模型识别环滇池湖滨水陆相交区域为鸟类高适宜区生境,距滇池一级保护区距离与植被覆盖度是影响鸟类生境适宜性的主要因子;2)生境制图结果显示,高适宜区生境以湿地与林地为主,两者占比分别为39.34%和28.67%;3)基于最小成本距离模型构建了滇池沿岸及昆明城市范围内的鸟类生境网络;4)基于电路理论识别了生境网络的生态“夹点”和“障碍点”,改进网络的连通性。研究成果形成鸟类生境识别和网络构建的系统方法,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从名与实关系的角度论述城市建设绿地和城市规划绿地的基本概念,二者的演化背景和内在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城市绿地的避灾功能及其规划设计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随着对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视和相关规划研究的展开,出现了一些与城市绿地防灾避灾功能相关的定义、概念,但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或共识。对城市避灾绿地从概念、规划定位、选址要求、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应从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体系的高度评价城市绿地的避灾能力,并对避灾绿地服务半径的合理确定、建设时限、容量计算等问题提出了见解,力图从新的角度审视、指导今后公园的改造和建设,真正实现公园平时与灾时的功能转换。 相似文献
17.
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基本理论框架,依托城市的山水形态,"借山引绿",从景观、生态、文化的角度,构建道路整体绿化景观架构,创造整体流动的道路绿色空间景观秩序,构筑登封城市大环境的生态格局和景观环境。同时,将道路绿化作为绿色传媒,利用传统树种、地方植栽,并结合道路休闲功能,塑造道路特定的地域感,体现城市的人文、历史、生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