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耐高温有机硅树脂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硼酸改性有机硅树脂,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索用水量、硼酸用量等条件对聚合反应程度及树脂耐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水用量为完全水解所需用水量的60%,硼酸用量为树脂质量的11%,Ph/R=0.3,反应时间为4 h,反应温度为(85±2)℃时,改性后的硅树脂在500℃下1 h内质量损失率为14.22%,耐高温性能较高. 相似文献
2.
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电子设备等领域对材料的耐温等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进一步改善热固性聚酰亚胺材料的耐温性能,以3,4'-二氨基二苯醚(3,4'-ODA)为二胺,4-苯乙炔基苯酐(4-PEPA)为封端剂,利用异构的2,3,3',4'-联苯四甲酸二酐(a-BPDA)和2,3,3',4'-二苯醚四甲酸二酐(a-ODPA)进行共聚改性制备一类热固性聚酰亚胺材料.利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差示扫描量热分别表征了其化学结构、聚集态结构及热性能.结果表明,实验获得了聚合度为6的聚酰亚胺预聚体,其结构主要是非晶态结构,易溶解于有机溶剂.同时,预聚体材料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96~209 ℃,固化后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由273 ℃提高到305 ℃,提高了 32 ℃.该类共聚型热固性聚酰亚胺在高温部件和复杂结构件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4.
合成了新型无卤共聚型阻燃单体——二乙基-2-二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硫代磷酸酯(DEMEPT),并将其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进行自由基共聚以制备阻燃共聚物;利用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1H NMR和13CNMR)以及热重分析(TG)等技术对共聚物P(MMA-co-DEMEPT)的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详细表征.结果表明:随着阻燃单体DEMEPT含量和溶剂质量增加,共聚物产率均呈现增大的趋势;相对于PMMA,共聚物P(MMA-co-DEMEPT)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能,同时碳残余量明显高于PMMA均聚物的碳残余量. 相似文献
5.
通过在N^ 原子上引入较大的烷基制备两种阳离子单体丙烯酰氧乙基三乙基溴化铵(TEAA)和丙烯酰氧乙基二乙基丁基化铵(DEBAA),并分别同丙烯酰胺(AM)共聚合成了两种阳离子共聚物TEAA-co-AM和DEBAA-co-AM,测定了各自的竞聚率。以硝酸银滴定测定了阳离子度。研究了共聚物水溶液的流动性质,这两类共聚物在水溶液中的比浓粘度都随盐浓度增大而增高,这是由于在盐溶液中盐度增大介质极性增强,至使大分子中较大烷基逃逸水相关发生自缔合的倾向更强烈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沈阳理工大学学报》2016,(5)
以自制的环氧改性有机硅树脂为基料,添加耐高温颜料SiC微粉、钛白粉及玻璃鳞片、滑石粉等填料,进行了耐高温防腐涂料的制备研究。探讨了颜基比、固化剂用量、颜填料用量等因素对涂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涂料的最优配方是颜基比为1.25,SiC微粉7%,玻璃鳞片7%,mSiO2∶(mTiO2+mSiO2)为23%,云母粉8%,滑石粉4%,偶联剂3.6%,固化剂聚酰胺(占树脂总量)6%,基料中有机硅树脂含量50%。优化配方下制备的耐高温防腐涂料综合性能得到了明显改善,400℃高温测试满足国标《漆膜耐热性测定法》(GB1735-2009)的要求,耐酸、碱、盐60d涂层无起层、开裂、脱落,耐盐雾性能优异。 相似文献
7.
聚酰胺—酰亚胺耐高温材料的制备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偏酐苯三酸酐,二异氰酸酯反应合成预聚体聚酰胺-酰亚胺,再与封闭型异氰酸酯复配成耐高温的聚酰胺-酰亚胺漆。该方法简化合成了工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使用效率,解决了以往PAI生产中的存储稳定性差等问题。根据实验结果对合成工艺中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9.
沉淀聚合提高水溶性单体共聚产物分子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目前溶液聚合体系中、后期粘度高,热扩散不利,从而影响分子量提高的问题,进行乙烯基类单体在同等条件的水溶液聚合及沉淀聚合,比较了获得的聚合物产物在分子量及应用性质上的差异。结果表明:沉淀聚合产物分子量高于溶液聚合产物的分子量,在抑制粘土颗粒膨胀性质上优于溶液聚合产物,对提高水溶性聚合物在油田化学领域及其它方面的应用,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采用氨基聚醚ED-2003、端环氧封端剂和异丙醇制得聚醚改性的环氧封端剂,再加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以及一系列的复配硅烷偶联剂,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最后制得复配偶联剂的有机硅多元共聚物柔软剂。为探究不同硅烷偶联剂的复配对柔软剂性能的影响,得到最优的复配组合,设计了正交试验,通过一系列的考核指标和评分法得出了要制得83g复配偶联剂的有机硅多元共聚柔软剂。最佳的偶联剂复配配比为DL-602 0.5g、乙烯基偶联剂0.75g、哌嗪基偶联剂1g、三胺基偶联剂0.5g。再将复配偶联剂的多元共聚物有机硅柔软剂与单一DL-602偶联剂的多元共聚物有机硅柔软剂在使用时进行比较,证明了硅烷偶联剂复配使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有机硅柔软剂的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11.
耐高温有机硅树脂的合成和改性研究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军工、航天科技的发展,对胶粘剂的耐高温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普通有机硅胶粘剂能够耐受400℃左右的高温,而改性后的有机硅树脂耐温性能显著提高.本文主要简述了耐高温有机硅树脂的合成,硅树脂耐温性的影响因素以及环氧树脂和无机硼元素对有机硅树脂的改性. 相似文献
12.
13.
14.
李代雄 《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10,29(2):40-43
采用以阳离子单体为模板制备单分散多孔功能材料,该方法利用偶氮二异丁基咪盐酸盐(AIBA)作为引发剂,苯乙烯(St)和丙烯酸丁酯(BA)组成的阳离子主体,与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MOTAC),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阳离子单体.以阳离子单体为模板制备了TiO2,TiO2/MnO2功能材料. 相似文献
15.
在异丙醇/水的混合溶液中,通过紫外辐照诱导接枝的方法将丙烯酸丁酯单体引入聚丙烯(PP)非织造布基体表面,对其表面进行亲油改性处理,对辐照时间、单体浓度、辐照距离等影响纤维接枝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利用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接枝改性前后聚丙烯非织造布基体表面的化学组成和形貌结构进行了表征,并以柴油为被吸附有机物考察了聚丙烯非织造布接枝前后的吸油性能.结果表明:改性聚丙烯非织造布的吸油倍率主要取决于非织造布的接枝率,当改性聚丙烯非织造布的接枝率为11.42%时,非织造布的吸油倍率达到最大值12.55g/g,是改性前聚丙烯非织造布吸油倍率的1.65倍. 相似文献
16.
聚苯硫醚(PPS)涂层具有优良的防腐性能。通用的热喷涂—淬火工艺涂布的 PPS 涂层在高于120℃的使用温度下出现脆裂,脱层现象,本文提出了 PPS 喷涂的新工艺,使 PPS 涂层的温度指数达到190℃,涂层柔切,具有强固的剥离强度 相似文献
17.
有机硅-叔碳酸乙烯酯-醋酸乙烯酯共聚乳液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时采用有机硅和叔碳酸乙烯酯对聚醋酸乙烯乳胶漆进行改性,制备有机硅-叔碳酸乙烯酯-醋酸乙烯酯共聚乳液。考察了有机硅添加方式对乳液聚合稳定性的影响。研究了有机硅、叔碳酸乙烯酯、醋酸乙烯酯、乳化剂含量、乳化剂配比、引发剂含量、共聚温度和pH值对乳液聚合和性能的影响,并确定了它们的最适宜条件。共聚乳液具有良好的耐水、耐侯、耐酸碱、耐污染和稳定性能。当在引发剂滴加结束后,补加少量的t-BHPO-SFS氧化-还原引发剂,可显著提高反应转化率。 相似文献
18.
有机硅是一种在工业、科技、国防军工等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新兴材料,然而,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工业硅品质对主要单体产品二甲基二氯硅烷(以下简称M2)生产效率的影响日益凸显,严重阻碍了我国有机硅行业向高品质和高端化的发展.探索硅粉品质波动对有机硅单体合成反应中反应活性、产品选择性的影响机制,对有机硅产品生产效率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作者较为全面地综述了生产与研究工作者对这种作用机制的理解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对硅粉理化特性变化对单体合成化学反应活性、选择性影响进行了归纳整理.结果表明,硅粉杂质含量、偏析相特征、形貌、粒径等因素的变化会对单体合成反应产生促进或毒害作用,强化冶炼和强化精炼是改善硅粉品质的有效手段.此外,如何通过对硅熔体凝固过程中析出物相的调控获得物理性能和化学反应活性俱佳的工业硅粉,需要对硅粉品质波动与单体合成反应过程中硅粉反应活性和M2产率的影响机制进行更加系统、深入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9.
利用双流体模型对有机硅单体合成流化床进行模拟,研究在一定开孔率下不同气速与不同粒级硅粉对流化特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硅粉的粒径与分布板开孔率之间的关系,为工艺参数与分布板开孔率的选择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入口气速为1.1 Umf、硅粉粒径为4.67×10-5 m时颗粒流态更加稳定,有助于气固混合;分布板开孔率与硅粉粒径负相关,用低开孔率的分布板流化较大粒径的硅粉,高开孔率的分布板流化较小粒径的硅粉,有助气固混合均匀,提高流化质量. 相似文献
20.
有机硅-苯乙烯-丙烯酸酯三元共聚乳液的合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使用通常作为偶联剂使用的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作为苯丙乳液的改性剂,以核/壳聚合技术和半连续种子聚合工艺将少量有机硅结合到聚合物分子壳结构中,制得性能良好的三元共聚乳液。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有机硅接枝剂加入量等因素对乳液及涂膜性能的影响。通过红外光谱确定了三元共聚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