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6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8篇
电工技术   2篇
综合类   74篇
化学工业   6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264篇
矿业工程   11篇
能源动力   1篇
轻工业   1篇
水利工程   26篇
武器工业   1篇
无线电   9篇
一般工业技术   21篇
冶金工业   1篇
自动化技术   1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风景名胜区在数千年的演进过程中,高度融合了中国大地多样且深厚的传统文化,见证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明进程,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从省域层面探析风景名胜区的人文景源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风景名胜区的整体价值认知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完整性保护。以浙江省57个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对其人文景源进行统计分析,并将结果呈现到浙江省域空间,总结出浙江省风景名胜区的人文景源和特、一、二级3级人文景源数量的占比特征,以及不同人文景源占比的风景名胜区在浙江省域空间的分布规律,提出风景名胜区人文景源占比与该区域的地形地貌、平原湖泊、政治文化中心、山水游赏活动、宗教活动、军事要隘等因素存在关联关系。  相似文献   
12.
北岳,作为中国古代北方疆域的地理坐标,文化地 位显赫且移祀历史独特。为研究北岳的历史演变历程,通过历 史文献收集、舆图考证及实地调研的研究方法,考证了自五代 至清,古北岳岳庙下移、浑源北岳说萌芽、古今北岳封祀并存 等驱动北岳移祀的转折性事件。研究发现,在文化整体性视角 下,北岳的移祀受到疆域格局扩张、王朝地理推动、军事信仰 转移等制度文化影响,亦受到北岳恒山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影 响,以及精神文化层面社会情绪的助力。北岳的移祀受到官方 和民众的共同推动,体现了北岳在宏观人文构想下地理空间与 国家秩序空间中定位的演变,催生了具有关联性特征的自然人 文景观。文化整体性视角下,北岳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不仅整 合了移祀前后两山具有历时性特征的风景表征,更因移祀所映 射的北岳文化推动着风景名胜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3.
为促进中国西部地区城郊水库型水利风景区生态旅 游的繁荣与进步,基于实地踏勘、AHP法与3S技术等,以四 川省第一家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绵阳市仙海水利风景区为研 究载体,从地形、环境、资源、旅游4个维度选取实用、创新 型指标,构建一套适合城郊水库型水利风景区的生态旅游适宜 性评价体系。利用ArcGIS 10.2与Fragststa 4.2综合评判仙 海水利风景区的生态旅游环境与景观格局,最后分别从生态保 育与旅游功能角度提出优化建议。结果表明:景观格局指数结 果对生态旅游适宜性分区具有补充说明作用,仙海水利风景区 的整体景观聚集性较高,Ⅰ、Ⅱ、Ⅲ级适宜区占64.18%,适 合开展复合型生态旅游产业;Ⅳ、Ⅴ级适宜区的主要优势斑块 为水域,应以生态保育为主。针对城郊水库型水利风景区的规 划应注重生态与旅游齐头并进,以期实现生态经济效益与景观 资源利用率最大化。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中上游及丝路沿线地区大山大川自然景观及历 史发展中防御戍边的国土空间感知和认知特征,孕育并发展了 中国地景文化“形胜”观念。该区域各类人工工程营建在选 址、布局及构筑方式上,呈现出以山岳为共同视觉和精神标识 的区域集群性的营建特征,形成了“因山而成”的地景文化空 间圈层。研究基于风景观念辨析,建立从视觉-精神的知觉空 间构成到风景营建手法的分析框架,对6个地景文化空间圈层 及典型案例进行辨识,提出3点结论和思考:风景观念是在人 类长期的生活生产活动中对山川感知、表达、营建及祭祀、游 历、附文活动中不断发展形成的;地景文化空间圈层的风景营 建手法呈现出“与山川同构”的空间营构秩序;风景观念及其 营建传统转译为空间语言,是将人类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知觉 空间和营建空间联系在一起,成为今日国土景观具有社会属性 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风景道体系建设是国家旅游与交通产业融合发展的 举措,对推动区域景观服务增值、带动乡村及偏远地区可持续 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研究存在风景道历史不清晰、概念与 形式不明确、建设与管理经验不明朗等情况。从国际视野出 发,厘清了风景道发展脉络,并以美国、德国和挪威为例,讨 论了国际范围内风景道的概念与形式,挖掘了不同国家风景道 沿线景观的视域特征、场景特征及吸引物特征,梳理了各国风 景道质量管理的制度、景观形象的塑造与推广,总结了国家风 景道建设与管理的国际经验,为当前风景道体系建设的关键任 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Previous studies of visual preferences for landscapes have been dominated by papers monitoring the presence of individual landscape features or their physical attributes. The objective of our study has been to evaluate how the representation rate of these features affects visual preferences for a landscape. We have studied a post-mining landscape that provides component physical features of a diverse and contrasting character. On the basis of an analysis of surface images, in combination with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ur study has determined that the representation rate of most evaluated features affects the aesthetic value of the entire landscape scene. It has been established that certain groups of features in a post-mining landscape evoke various preferential tendencies among the public. The aesthetic value of a landscape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representation of surface quarries and urban structures, while increased representation of water and of rural structures resulted in an increasing aesthetic value. Woody vegetation and arable land were most preferred when they were represented non-dominantly, while mining infrastructure features were evaluated most negatively when they were non-dominant features of the landscape. Our findings thus point to the importance of the representation rate of features in the landscape as one of the key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visual perception of the entire landscape scene.  相似文献   
17.
黄山可持续发展生态境域的保护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诚 《中国园林》2001,17(3):22-24
论述黄山风景名胜区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境域,简要介绍其功能,着重强调黄山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的战略,并提出存在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湿地作为地球上一种重要独特的、多功能的生态系统,对其合理开发利用成为当今环境保护的热点。营建湿地园林景观为湿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利用途径。荆泉风景区的建立对于改善饮用水源,提升城市品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荆泉湿地园林的规划设计以尊重自然、生态优先,园林景观形神兼备,文化文脉、传承历史为设计理念;遵循生态、湿地、地域文脉与园林美的统一的原则;在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的前提下;融糅滕州悠久灿烂的城市历史、博大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及园林艺术的造园手法、美学法则;规划设计出一个风景绮丽、钟灵毓秀、天人合一的和谐荆泉湿地风景区。  相似文献   
19.
水利风景区水文化的挖掘、整理与运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中国水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内容及崇尚人水和谐的理念,与水利风景区的建设有紧密联系。水文化挖掘与整理的思路是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整理水文化遗产,挖掘水利工程及其周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所赋予的水文化内涵与价值。水文化运用的路径是将水文化理念融入水利风景区规划中,设计水文化景观小品和科普展览馆,完善水文化解说系统,建设具有水文化内涵的服务设施。  相似文献   
20.
城市湖泊是城市重要的水体形态,对城市的发展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简述国内外城市湖泊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城市湖泊风景区在城市中的功能、作用及其对城市空间格局的影响。城市湖泊风景区不仅提高了城市人民的生活质量,带来了良好的生态效应,促进了社会文化的传承,而且带动了城市的经济发展,优化了城市空间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