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157篇
  免费   4615篇
  国内免费   1919篇
电工技术   5548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4137篇
化学工业   2759篇
金属工艺   1390篇
机械仪表   3263篇
建筑科学   2540篇
矿业工程   1744篇
能源动力   884篇
轻工业   1547篇
水利工程   880篇
石油天然气   2260篇
武器工业   694篇
无线电   9303篇
一般工业技术   2624篇
冶金工业   1573篇
原子能技术   666篇
自动化技术   6878篇
  2024年   158篇
  2023年   444篇
  2022年   968篇
  2021年   1096篇
  2020年   1145篇
  2019年   881篇
  2018年   879篇
  2017年   1263篇
  2016年   1390篇
  2015年   1683篇
  2014年   2747篇
  2013年   2638篇
  2012年   3324篇
  2011年   3334篇
  2010年   2463篇
  2009年   2376篇
  2008年   2370篇
  2007年   3046篇
  2006年   2694篇
  2005年   2307篇
  2004年   1976篇
  2003年   1658篇
  2002年   1427篇
  2001年   1304篇
  2000年   1001篇
  1999年   852篇
  1998年   603篇
  1997年   533篇
  1996年   446篇
  1995年   380篇
  1994年   309篇
  1993年   249篇
  1992年   160篇
  1991年   143篇
  1990年   99篇
  1989年   92篇
  1988年   60篇
  1987年   41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9篇
  1966年   3篇
  1963年   5篇
  1962年   3篇
  195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5G蜂窝网络发展迅猛,其覆盖面积将逐渐增大,因此使用5G蜂窝网络进行定位是有研究潜力的研究方向。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深度学习技术来实现高效、高精度和低占用的定位,以代替传统指纹定位过程中繁重的指纹库生成以及距离计算。该方法建立了一个特殊的卷积神经网络,并根据5G天线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相位和到达角等特征量,选择合适的输入数据格式构造样本组建训练集,对该卷积神经网络进行训练。训练得到的卷积神经网络可以替代指纹定位中的庞大指纹库,非常有利于直接在5G移动设备端实现定位。虽然卷积神经网络在训练过程中需要大量时间,但在训练完毕后直接进行分类定位的速度非常快,可以保障定位实现的实时性。本文所实现的卷积神经网络权重与偏置所占内存不到0.5 MB,且能够在实际应用环境中以95%的定位准确率以及0.1 m的平均定位精度实现高精度定位。  相似文献   
2.
向森 《电子测试》2021,(6):125-126
电路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这就使得印刷电路板的缺陷检测显得尤为重要。AOI作为新兴的检测PCB板缺陷的系统,在生产实际中正在被大家熟知并且应用。相较于传统的检测方式,AOI系统比较灵活,无论是在检测时间还是系统运算上,或者是对相关技术人员的要求相较于传统方式都比较有优势,本文就AOI系统在实际中的应用展开讨论,分析并且介绍了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细则。  相似文献   
3.
封隔器在石油天然气开采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扩张式封隔器在裸眼井中广泛应用。本文采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了裸眼封隔器与地层的模型,对胶筒在坐封过程中与井壁接触应力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研究了在不同摩擦系数下接触压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建立粗糙井壁面能够更加符合实际情况,胶筒肩部为应力集中的区域,地层与胶筒的接触应力会随着摩擦系数的增加而减小。研究结果为裸眼扩张式封隔器的设计和改进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安毅 《电讯技术》2019,59(5):538-543
在干扰条件下,卫星导航抗干扰波束形成算法往往需要卫星信号波达方向(Direction-of-Arrival,DOA)的先验信息。但当存在低信噪比信号或主动干扰源时,常规的DOA估计算法性能急剧下降甚至失效。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一种被干扰信号压制的低信噪比“北斗”信号的DOA估计算法。该算法首先通过对接收信号进行子空间投影抑制干扰信号,然后对抑制干扰后的信号进行解扩重构处理,最后通过多重信号分类算法完成对“北斗”信号的DOA估计。仿真结果表明,在干扰信号干信比80 dB条件下,“北斗”信号DOA估计误差在5°以内,为下一步进行波束形成计算提供了高精度的入射角信息。  相似文献   
5.
王芳  林伟国  常新禹  邱宪波 《化工学报》2019,70(12):4898-4906
目前管道泄漏检测方法可有效检测突发泄漏,对于缓慢泄漏则存在检测灵敏度低、定位不准确等问题。基于此,提出了一种基于信号增强的缓慢泄漏检测方法。通过信号压缩(抽取及移位)克服缓慢泄漏压力信号下降平缓的缺点;根据声波信号具有波形尖锐突出、对突发泄漏敏感的优点,通过建立以压力为输入、虚拟声波为输出的声波信号变送器模型,将压力信号转换为声波信号,克服了泄漏压力信号容易被淹没在管道压力波动及背景噪声中的缺点,实现了缓慢泄漏信号的增强;利用临近插值方法重构虚拟声波信号,基于延时互相关分析实现了缓慢泄漏的准确定位。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显著的信号增强效果和定位精度,实现了缓慢泄漏的准确检测。  相似文献   
6.
7.
8.
Bismuth doped La2-xBixNiO4+δ (x = 0, 0.02 and 0.04) oxides are investigated as SOFC cathodes. The effects of Bi doping on the phase structure, thermal expansion, electrical conduction behavior as well as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are studied. All the samples exist as a tetragonal Ruddlesden-Popper structure. Bi-doped LBNO-0.02 and LBNO-0.04 have good chemical and thermal compatibility with LSGM electrolyte. The average TEC over 20–900°С was 13.4 × 10?6 and 14.2 × 10?6 K?1 for LBNO-0.02 and LBNO-0.04, respectively.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was decreasing with the rise of Bi doping content. EIS measurement indicates Bi doping can decrease the ASR values. At 750 °C, the obtained ASR for LBNO-0.04 is 0.18 Ωcm2, which is 56% lower than that of the sample without Bi doping, suggesting Bi doping is beneficial to the electrochemical catalytic activity of LBNO cathodes.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决被动雷达系统中的多发射源定位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重信号分类(MUSIC)算法和图像膨胀(IE)算法的直接定位方法。该方法结合了谱分析中的MUSIC思想,通过对接收量测协方差矩阵进行特征分析求解目标的位置。首先,在目标个数未知的前提下,利用Akaike信息准则(AIC)来确定模型阶数;然后,推导了基于MUSIC的定位代价函数;之后,利用图像膨胀算法处理得到的代价函数平面;最后,膨胀处理后的输出为目标个数及目标位置的估计值。提出的算法有效地解决了目标检测及提取的问题,能够确定多个目标的位置坐标,为后续的定位性能分析提供可能性,也保证了算法的完整性。进一步地分析了多个临近目标情况下影响目标提取性能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Mobile cloud computing is an emerging field that is gaining popularity across borders at a rapid pace. Similarly, the field of health informatics is also considered a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field. This work observes the collaboration between these two fields to solve the traditional problem of extracting Electrocardiogram signals from trace reports and then performing analysis. The developed system has two front ends, the first dedicated for the user to perform the photographing of the trace report. Once the photographing is complete, mobile computing is used to extract the signal. Once the signal is extracted, it is uploaded into the server and further analysis is performed on the signal in the cloud. Once this is done, the second interface, intended for the use of the physician, can download and view the trace from the cloud. The data is securely held using a password-based authentication method. The system presented here is one of the first attempts at delivering the total solution, and after further upgrades, it will be possible to deploy the system in a commercial sett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